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動畫的藝術特色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育性
教育功能是文藝的基本屬性功能,幼兒動畫因為幼兒的成長需要,選擇題材和主題的藝術表達,都側重有益于幼兒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發展。教育性主要表現在幼兒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上。《中華傳統美德故事》(2002)就是從歷史上選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跡,來突出中華傳統的愛國、勤勞、友愛、團結、孝順等美德。教育性的表達在動畫片中出現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即“犯錯改錯”型。敘事模式一般為:“首先表現主人公錯誤的做法,然后錯誤的做法導致危機發生,這時主人公接受權威(老師或長輩)的教誨,改正錯誤,最后用正確方法達到目的和要求。”[1]1952年的《小貓釣魚》即屬于國產最早的“犯錯改錯”型,故事講的是姐姐妙妙和弟弟咪咪跟著媽媽去釣魚,姐姐細心學習媽媽,弟弟則跑到一邊玩耍。結果姐姐釣到了很多魚,弟弟被青蛙戲弄,只釣上一只草鞋。午飯時,媽媽指出了咪咪的錯誤。咪咪很是慚愧,下午釣魚,由于專心致志,釣到了大魚。
“犯錯改錯”型的幼兒動畫很多,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藍貓淘氣三千問》和《蟲蟲》等。有時候由于創作者的觀念問題,導致幼兒動畫的教育性產生了邏輯矛盾。如前所舉的《小貓釣魚》,貓成為生動的主人公,魚則成為釣的對象。關于釣魚,豐子愷稱之為“誘殺”,不符合動畫中生物平等的生態觀念。在《貓咪小貝》(1999)和《派特森與芬達貓釣魚記》(2000)中,都有貓把魚燒烤了吃的情節,比較《海底總動員》中小丑魚不遠萬里的生存掙扎,比較《小鯉魚歷險記》中小鯉魚的可愛與勇敢,動畫工作者理應重視生態倫理,以便更好地實現作品的教育性表達。另外,在當前注重個體的人文環境下,對于《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中主人公不顧生命保衛集體羊群的行為,也應有充分的重視。生命的價值理應高于財產的價值,這在教育幼兒時是應該說明的問題。
二、知識性
幼兒動畫的知識性側重的是對幼兒智力方面的教育。如今,動畫已成為幼兒獲得知識的另一個重要的來源。一些知識借助于動畫傳達,不失為良策。《中國成語故事》把成語進行動畫化,這樣,枯燥的知識和間接的文字敘述,直接地成為表現自由的動畫,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得幼兒較早地接觸到優秀的傳統文化。相同的例子還有《唐詩》等,也被動畫化了。這類純知識的動畫表達,往往動畫因素和文學因素結合得不夠自然。如成語動畫,旁白貫穿始終,并且在片尾揭示出成語的意義。這個意義一聽而過,并不總是容易理解或記住。唐詩的表達,其動畫成為連環畫或插圖的動畫形式。這種情況需要認真對待,以便更好地實現動畫知識性的傳達意圖。一些動畫就善于有趣味地表達動畫中的知識,《小蝌蚪找媽媽》是我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拍攝于1960年。影片通過小蝌蚪找錯媽媽的情節,深入淺出地為幼兒介紹了青蛙成長中四種體態演變的過程,從卵、蝌蚪、長尾巴的小青蛙,到成年青蛙。影片畫面優美明快,故事情節在旁白的帶動下簡潔易懂,在傳達知識性的同時,還表達出了認識事物的全面觀點和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這一點,尤其值得知識類幼兒動畫借鑒。《三十六個字》(1984)利用漢字的象形特點,進行動畫化表達,在寓教于樂上獲得突出成績。此后有《學問貓教漢字》系列片,但在動畫形式運用上比較粗疏。幼兒動畫中的知識不僅講究科學性,而且講究生活性。幼兒需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對此動畫可以提供有益的幫助。國外的《牙牙學語》(1993)通過對生活中現象的解釋,如睡覺、雪、乳牙、祖父母、家庭、小貓、房間里的危險、去散步等,能讓幼兒得到實用的生活知識和生活能力。相比之下,我國幼兒動畫的知識偏重傳統文化,為提高學習而服務,幾乎成為學校課堂的延伸。
三、形象性
文學形象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角色、自然風景或生活場景等,文學形象的核心是角色形象。由于幼兒的邏輯思維還處于萌芽階段,幼兒文藝中的形象塑造就成為首位的問題。幼兒動畫具備形象性的優勢。但僅僅是讓畫的形象動起來是不夠的,還應該把握動畫藝術的特點,以及幼兒接受的特點。
1.正反分明,突出正面形象
幼兒模仿性強,分辨能力差,這就需要幼兒動畫塑造出值得學習和仿效的形象。在注重幼兒成長的幼兒動畫中,主人公身上有正面和反面因素,出現的毛病和改正后的結果,都是明確交待的。像上述中的“犯錯改錯”型幼兒動畫,它的出現并非偶然,考慮到了幼兒觀眾接受的藝術表現規律要求。在具備正面和反面角色的幼兒動畫中,兩者的形象必須鮮明,一般從外表上即可以區分。在很多《小紅帽》動畫短片中(2005年的后現代風格改編動畫《小紅帽》除外),小紅帽和大灰狼在外形上一個可愛,一個兇惡,這當然和傳統的文學原著有關。在童話和寓言中,狼、狐貍兩種動物,惡名昭著,幼兒受到童話的影響,具備了先入之見。
所以,幼兒動畫的改編強調忠實于原著的方法。那種任意改變原著的設計,如大灰狼變成了好人、狼和小羊變成了好朋友,往往不適合邏輯思維尚未成熟的幼兒的接受。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古典原著與現代接受的問題。古典原著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歷史環境,借助動物的故事來比擬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如狼、狐貍代表惡人、惡人有惡報等。所以在古典幼兒文學中,兇殺等暴力現象普遍。現代動畫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雖然使用了藝術化的手法來處理兇殺,如《幼兒畫報》動畫版《小紅帽》在狼吃掉外婆時,使用的是黑影的剪紙手法。在古典時代和傳統觀念中,生態意識還沒形成,殺死狼、動物殘殺是常見的描寫,動畫也省事地繼承了。但由此散發的暴力觀念對幼兒心理成長的影響,不能低估。
2.動靜適宜,突出動的行為和角色語言
幼兒好動不好靜,喜歡動作性強的故事和人物。國產動畫《西游記》(1999),由于具有孫悟空這一好動的形象,受到了幼兒觀眾的歡迎。美國動畫的一大特點即是動作性強,人物語言多,但有時表現過度,流于神經質和嘮叨。《貓和老鼠》的追殺游戲過于追求動的效果,不考慮動作的內容,走向了暴力表現,成為幼兒世界的精神污染源。《蠟筆小新》秉承了日本動畫故事性壓倒動作性的優點,動畫主角是5歲的幼兒園小朋友小新,其動作有不雅的地方,語言成人化,表現乃至情色化。《蠟筆小新》雖然以幼兒為主角,但因為藝術表現超過幼兒的接受,不應歸屬幼兒動畫。
3.個性和共性,塑造典型角色
動畫故事片作為一種敘事藝術,有著塑造典型角色的內在要求。這里的典型角色側重于共性和審美性的典型。幼兒動畫由于幼兒缺乏思辨能力,更需要一種適應性廣泛的典型角色塑造。幼兒在角色身上受到教育,學到知識,享受美的歡悅。但幼兒動畫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角色的典型性不足。《天線寶寶》是一部低幼兒童動畫,從英國誕生后,風行世界各地。該作塑造了紅、綠、藍、紫四個天線寶寶,寶寶們頭上天線通過風車可以鏈接到真人世界,讓觀眾收看到真人表演的節目。真人表演的節目在每集中比例過大,以至于一集內容有一個小時之多,并且和主要角色脫離關系。四個天線寶寶個性不鮮明,僅起到熱鬧場面、加強重復的作用。
《哆基樸的天空》(2002)的主題是考量事物存在的價值,但主角卻是“最糟糕的一種(狗)大便”。角色的設計具有佛道色彩,既具個性,也蘊藏著典型意義。哆基樸在秋、冬、春的季節輪換之中,感悟到生命生存的意義,與蒲公英融合,綻放它美麗的夢想。哆基樸是卑微低下者的典型,盡管是無用之物,也有它存在的意義。哆基樸的形象激勵著觀眾去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其它角色如小鳥、泥塊、葉子、青蛙、雞、蒲公英以及農夫和牛,都是童話里常見的角色,這些角色容易讓兒童接受,同時能夠理解角色傳達出的含義。造型上,牛、鳥、雞、葉子、青蛙以及哆基樸的造型,都體現了偶片的立體、拙樸的特點,容易受到幼兒的喜歡。
四、簡明性
幼兒動畫具備簡明性的特征,除了眾所周知的角色要少外,主要體現在情節和結構的簡明上。
1.單線索的直線情節在一個故事里,只有一條線索,角色的行動和情節都被連接在一條線上。《好貓咪咪》(1979)講的是小貓咪咪不重視學習,沒有學好捉老鼠的本領,反而被老鼠欺負。受到挫折后,小貓咪咪吸取教訓,刻苦鍛煉,學好了本領,最后消滅了老鼠。該片使用的是主角犯錯———改錯的單線索直線情節,有利于幼兒理解。
2.團塊結構在幼兒童話中,有時會出現幾個階段或時期,即幾個時空片段,這時候,圍繞著主角的情節結構,就是團塊結構。《哆基樸的天空》的故事由五個片段組成:一是哆基樸的產生,二是與泥塊的交談,三是與葉子的交談,四是與雞的遭遇,五是與蒲公英的遭遇。哆基樸從中感受到生存的價值、死亡的自然規律,從而決定為夢想奉獻自己。影片故事按照順序進行,以板塊結構組合,敘事有條不絮。
3.重復手法幼兒動畫中重復手法的使用,表面上和簡明性相沖突,事實上卻仍是一種簡明性的體現。重復手法是兒童文藝中常見的手法,目的在于加深印象、區別比較,從而體現主題。《天線寶寶》中四個寶寶的重復手法令人無法忘記,在旁白帶動下,四個寶寶依次重復一句話,包括相同的動作。這是屬于直接的重復。重復還有一種是循環式重復,同樣的情節反復出現。《蘿卜回來了》(1959)講的是動物之間友愛的故事,使用的即是循環式重復。小白兔找到蘿卜后,送給了小驢,小驢送給小羊,小羊送給小鹿,小鹿又送回小白兔家中。另一種特殊的重復手法是電視動畫系列片頭片尾的歌曲,在精選的畫面配合下,在每一集中重復,一些歌曲隨即得到傳唱,豐富了幼兒的生活。如《西游記》的片尾曲:“白龍馬,蹄朝西……”;也有歌曲不宜兒童歌唱的,如《三毛流浪記》片尾曲。此外,角色語言和旁白等敘述語言也具備簡明性的特點。
五、天真性
幼兒動畫的天真性特征可以從幾個方面去看,包括萬物有靈的觀念、幻想和夸張的特點,以及由此要求的平等尊重的去成人化。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指出,十一二歲以前的兒童都是泛靈論者,認為萬事萬物都具有生命和意識。幼兒動畫萬物有靈觀念,讓動畫角色從各種動物擴展到各種植物、乃至水滴、刀叉等無生命物上面,從而讓動畫形成幻想等特征,以此有別于真人影片。幼兒動畫的幻想主要建立在萬物有靈的基礎之上,同時配合人的心理意識,深層探索新奇、驚異、神秘的內驅力。幻想成為人始終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創造性的想象。于是在動畫世界中無所不有,無所不能。想象意味著對現實的改造,改造之中,現實現象產生了變形和夸張。
夸張幾乎成為動畫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法,夸張的同時,往往帶來幽默的效果。這些都可以歸之于天真性的具體運用。幼兒動畫的天真性還表現在成人制作與幼兒接受的平等尊重方面。僅僅有成人的天真是不夠的,還應和幼兒觀眾平等對話。國外幼兒動畫注意到了這一點。《天線寶寶》的旁白就和動畫片的寶寶們產生了溝通,旁白說一句話,寶寶就重復著。當然這種溝通由于低幼兒的特點,還是初步的。在《牙牙學語》中,父母直接和孩子對話。動畫的開始,孩子總是要求媽媽或爸爸講個故事,父母就和孩子講故事。故事每個場景的過渡采用的都是翻頁的手法,故事中的角色也不一定就是說話者本人,極像翻看故事書。這樣,知識性的動畫表達,就成為親子共讀的一種形式。親子共讀就是在一個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一起讀書,在幼兒動畫的情境之中,可以指父母子女一起共同觀看,但更多的是指在動畫制作時考慮到和幼兒的平等對話。
國產動畫如成語系列、中華傳統美德故事系列等,都是教師等權威講解的姿態,沒有幼兒的參與,甚至也不管幼兒能否理解和接受。其中最普及的就是旁白方式的運用,旁白不夠就加大字幕的使用。說到底,就是忽略了接受對象的存在,動畫制作者仍然高高在上,給你什么就看什么,讓你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這種狀況既不符合教育的規律,也不符合藝術的規律,亟需認真反思。以上主要從教育性、知識性、形象性、簡明性和天真性五個方面討論了幼兒動畫的藝術特征,這些往往是相互融合的,是個有機的整體。同時,特征有別于共性,但幼兒動畫更加側重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