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過度解讀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兒童文學除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之外,還具有認知、審美、娛樂等諸多功能。然而,21世紀仍存在過度解讀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現象,本文將對其現象和根源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兒童文學;教育功能;兒童觀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兒童文學邁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兒童文學作為一種適合兒童的文學作品,在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養分,使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愈來愈得到彰顯。但是,兒童文學作品的選擇和傳遞的主動權掌握在成人手里,選擇什么樣的兒童文學作品,如何傳遞給孩子,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一正確認識21世紀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兒童文學是一種主要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學形態,它肩負著教育兒童的職能。但是,我們應該理性地看待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這種教育功能并不是單一的思想教育,或說教性質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視它的認知、審美和娛樂功能,這些從廣泛的意義上講也承擔了對孩子的全面教育。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面的,有智力的成長,有心理的成熟,也有學習社會生活基本技能、協調人際關系和進行情緒調控等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因此,兒童文學提供的并不是單一的教育作用。比如著名意大利作家羅大里的童話《冰激凌宮》,講述了每一個孩子都十分向往的情景,即不受限制地吃冰激凌,甚至為了這樣的愿望創造出一座巨大的冰淇淋宮殿!除此之外,在這個童話世界里孩子和成人是平等友好的關系,他們在一場享用冰淇淋的狂歡中感受到寬容愉悅的人際關系和美好和諧的社會氛圍。就在這種假象的快樂中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愉悅,也讓良好而又健康的人際關系得以確立。所以,并不是所有兒童文學作品都在追求思想價值和教育意義,有時候在閱讀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愉悅要遠遠高于思想教育價值。
然而,我們許多教育者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解讀僅僅停留在教育意義和思想價值上,結果則是人為地窄化和矮化了作品的意義,對作品的美感感受不足,降低了作品的文學品質,閱讀的價值也會隨之下降。事實上,文學作品往往以形象動人,以情感陶冶人,所以更多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承擔著審美功能。比如黎煥頤的兒童詩《春媽媽》:“春,是花的媽媽。紅的花,黃的花,張開小小的嘴巴,春媽媽,用雨點喂她……”這首詩歌以巧妙的聯想、新穎的構思,用一系列具體的形象讓孩子感受到母愛,認識到春雨春花的各種美好姿勢,感悟到春的斑斕多彩,這個欣賞過程也讓孩子的心靈得到美的享受和愛的啟迪。所以,一部兒童文學作品的功能并不是單一的,它可以從不同維度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如果單是從教育意義上考量兒童文學,就會錯過許多優秀的作品,也會使兒童文學的品種過于單一,比如深受孩子喜愛的西卷矛子繪本《我的連衣裙》。當初,西卷矛子拿著自己的處女作《我的連衣裙》出版的時候就四處碰壁。沒有一家出版社敢出版這本畫風單純且沒有任何教育意義的繪本。然而,深諳孩子心理的作家堅信,不是所有的兒童文學作品都必須要有教育意義,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的作品就是有價值的好作品。事實正如作家所期待的那樣,《我的連衣裙》一經問世就深深吸引了孩子,一年內再版多次。如今,《我的連衣裙》因其對兒童心理的精準把握和對想象力的深度開掘,以及畫面和文字帶給孩子很高的審美愉悅等,而被更多成人接納,并受到兒童文學評論界的高度重視和認可。
二過度解讀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思考
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我們對兒童文學的理解仍不夠科學,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態度。之所以過度重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忽略了它的認知、審美、娛樂上的諸多訴求,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們的兒童文學觀。在傳統觀念里,人們一般認為兒童文學是教育兒童的文學,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魯兵曾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過這一觀點,即兒童文學是教育兒童的文學。于是,兒童文學便成為一種政治思想教育的工具,以可怕的面目教化一代代兒童。這個觀點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特定的語境和背景下是恰當且及時的,對當時處在階級論桎梏下的兒童文學創作來說,無疑是一種解放。魯兵強調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并不片面夸大這種教育功能,他還說:“我們應該給兒童快樂的詩、有趣的故事、充滿快樂的戲劇和電影、富有積極向上的幻想的童話……這也正是兒童所要求的。”然而,現在仍存在過度解讀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大量事實。許多成人無視兒童文學存在的多樣性,仍把孩子看作盛放知識和思想的容器,對兒童文學作品做機械的思想解讀,傳播“微言大義”。這種情況出現在我們的教師身上使情況更壞,影響也更惡劣。教師在教學兒童文學作品的時候單從意義方面進行設計,就有可能出現片面或者歪曲的解讀,浙師大教授方衛平就提到這樣的情況。他去小學聽觀摩課,老師講的是兒童詩《知了》:“夏天的太陽火辣辣地烤/知了熱得受不了/脫了外衣還在吵/大家都在睡午覺/不睡覺的請不要吵/瞧,他做得多么好/知了,知了。”這首詩巧妙運用復義的手法表現出幽默和趣味,令人忍俊不禁。然而,老師給出的解讀卻讓人大跌眼鏡:我們要學習知了文明禮貌、知錯就改的優點。這樣的解釋怎么能讓孩子去感受到其中的詩意和美呢?因此,一味強調思想教育,對兒童文學做出片面甚至歪曲的解讀,會讓孩子喪失對作品文學性的感受力。當然,對兒童文學的正確認識還涉及兒童觀的問題。
我國自古以來就把孩子當成縮小的“成人”,沒有獨立的個性和發展需求。事實上,現代意義的兒童真正被發現,起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今天,我們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有了更加科學和理性的發現。因此,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充分尊重兒童的人格和權利,遵循他們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兒童文學的正確認識:兒童文學是為兒童創作的,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藝術特征的文學作品,它以鮮明生動的形象影響和感染兒童,對兒童具有審美、認識、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只有這樣,我們的兒童文學才能帶給孩子更多的閱讀樂趣、情趣,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幫助他們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礎。
參考文獻
[1]魯兵.教育兒童的文學——兒童文學講座之一[J].編輯之友,1981(1)
作者:金揚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