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課程教學中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培養應從應用性、適應性、卓越性、創新性等幾個方面的關鍵問題分析,構建起應用型高素質的卓越翻譯人才知識結合和知識體系,開拓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改革現有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高素質的卓越翻譯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人才培養
翻譯作為當今社會最流行的專業之一,無論是從經濟全球化大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中國與國際接軌的頻繁程度來看,相對于翻譯領域的擴大化而言,對于翻譯專業的需求同樣是越來越高。隨著卓越翻譯人才培養計劃的開展實施,許多教育機構開始著眼于對卓越翻譯人才的培養研究。盡管如此,對于應用型卓越人才培養及其所產生的問題仍舊值得我們探討。因為對于問題的出現,只有耐心、徹底地解決才會更加促使我們進步。也只有做出了改革的姿態,才能邁出改革的步伐。
一、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教學改革的事項,對學生能力、應用和適應性的鍛煉,注重培養的卓越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從而構建新型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知識結構,擴展他們的就業思維,提升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我國對外貿易、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讓社會對對外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好的前景展望下,我們有理由充分相信翻譯專業應該具有美好的前景。但由于這幾年對于翻譯專業的過熱培養,和社會情況的不斷變化,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的需求逐漸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對于它的培養方式一直處于一種靜止狀態,并且越來越模式化。翻譯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需要。那么,如何培養翻譯人才,讓它更能凸顯出它的實際應用性,體現出它的卓越性。這不僅是需要我們來認真面對的,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所在。對于對它的培養前景,如果我們依舊按部就班的進行,不做出相應的改革,改進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而深入的探討教學上的改革,那么結果勢必不會理想。據調查顯示,對于普通的翻譯人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也借用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這個契機,必須要認真分析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找出問題,解決問題。1.模式化。各類學校或培訓機構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都是趨于模式化,沒有創新點也沒有特色。總體的培養思路都是基于陳舊的課程培養體系,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同樣顯示出了模式化。既沒有明確的、根據不同類別具有針對性設計的翻譯人才培養計劃,也沒有任何的目標性,知識在授課中模式化的進行,缺少整體性與針對性。2.靜止化。在以往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主要采取老師教,學習學的靜止模式狀態。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對于翻譯人才培養的學校或機構卻并沒有采取與時俱進的改革措施,師生之間、專業與就業之間,像是隔著一堵厚厚的城墻,讓它們之間沒有絲毫的銜接性。學生既體會不到翻譯專業所具有的價值感和樂趣感,同時對于繁重的翻譯課程甚至會感到枯燥與乏味,對由它所帶來的前途性也不抱有樂觀的態度。
二、“卓越計劃”對應用型翻譯專業的要求
應用型“卓越計劃”的培養模式是以它的實用性為基本形式,以培養卓越工程師作為它的本意出發點,在應用型“卓越計劃”的培養模式下,由教師根據學校發展和自身特點,再結合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卓越計劃”對學生進行培養,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生應用型培養較差這塊短板。于是,學校有計劃、有目的地制定標準,這不僅包括學校教育中的通用標準,并且還包含翻譯行業標準,以此來強化培養學生的應用型能力與適時應變及創新能力四點。只有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中,再結合運用“卓越計劃”的教育理念,以教促變,以變促研,以研促訓,講究它的專業性與科學性及實踐應用性,根據“卓越計劃”的基本要求,為培養適應國家發展、社會需求的卓越的翻譯師、和自主創業者。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在翻譯專業培養目標上都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有所側重,各種對流觀摩研討、交流互動也時有進行。相較于以往傳統模式下對學術性人才、應試型人才培養的注重,應用型翻譯人才更多地需要掌握直接應用型知識,側重的是更為開放互動的翻譯實踐性操作。這樣一種培訓模式盡管不是萬能的,但在具體的革新中,學生的適應社會能力、從事單位適應能力和具體的實踐就業能力都將有很大的提高,充分體現出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綜合應變能力,自主決斷能力、適應能力的增強。
三、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培養要解決的問題
1.應用型問題:(1)構建應用型知識結構。構建應用型的知識結構是社會對翻譯人才需求所決定的。從社會發展的態勢來看,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層次也趨于高層化。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應該具有針對性,這個針對性就是知識結構。只有建立應用型的知識結構,才能夠適應多變的社會發展繡球,也才能體現出翻譯人才的社會效應和價值所在。在應用型的知識結構建設中,需要教學改革上的演進,不能以靜止的單一姿態來應變千變萬化的社會,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實際的。在翻譯人才所必備的應用型知識結構中,不僅包括專業性質的基礎知識,還包括應用型知識、實踐性機能。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補充和完善,通過對該人才培養方式的調整與改進,由此達到具有應用型翻譯人才知識結構的目標。(2)注重應用技能的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對技能性培養不容忽略,它主要體現在具體的實施操作中。例如,在對翻譯人才專業的課程內容設置上、具體教學方面等,都應充分考慮到它的應用性。讓學生能夠在課程中也體會到它的應用性,從而掌握專業翻譯的技能。(3)從社會實踐角度來考慮課程設置。翻譯專業是淘汰率比較高的一個行業,其實,準確來講,翻譯專業更注重的是它的與時俱進性。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翻譯專業的需求類別型更替頻率也比較高。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爆炸直接對翻譯專業發出了專業教學上的挑戰。因此,對于翻譯專業的教學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將專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社會需求融入到一起,注重它的課程設置問題。2.卓越性問題:(1)卓越的人才培養計劃。卓越的人才培養計劃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于學習型卓越人才的培養。該類型的人才培養主要側重于學生對學習的應用性和適用性。讓學生對學習不僅不反感,還要學會學習,熱愛學習。并能夠學以致用。從而成為卓越的學習型人才。該人才對固有的專業知識能夠隨機應變,打破常規模式,并且該人才能夠以主動的姿態進行學習,并且能夠真正的實現適應社會對翻譯人才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對于卓越的人才培養計劃還包含個性化人才培養。個性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潮流,社會需要多樣化,對于人才的需求同樣需要具有個性化的人才。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翻譯人才的日益更新。需要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也要有多個途徑,鼓勵他們展示個人風格,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卓越人才。(2)卓越的課程設置計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高層次化,使得翻譯的基礎課程范圍不斷擴大,可以說翻譯專業已經滲透到許多行業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翻譯人才的培養角度考慮需要從翻譯課程上做出調整,發揮出它的內在與外延性作用,在具體的教授過程中,應該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從任務角度出發,帶著問題學習,讓卓越性人才培養模式更為凸顯。3.適應性問題:(1)適應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要。在社會發展中,隨著各式商貿公司的崛起,人們對于旅游的熱愛,和政府職能部門接待國際友人,此外還有各式餐飲業等等,都需要翻譯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國帶有翻譯服務的企業高大1萬多家,并且還在以20%~40%的比例遞年增長。而全球的貿易量同樣在增長,盡管增長幅度不算高,卻依舊保持著持續的增長態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翻譯行業的需求,已經不僅僅體現為對一個行業的需求,而是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速度,關系到國際化的問題。對于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高校一定要負起責任,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2)適應翻譯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關于翻譯人才的未來發展態勢,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出端倪。在2010年起,社會對翻譯專業化的需求越來越高,較往年相比高出15.7%.但與此同時,對于翻譯增值服務的要求比例同樣在增加,每年以4.5%的幅度上漲。個性化服務翻譯需求也趨于增長的態勢。總之,翻譯行業正在以上浮的態勢迅速增長,而翻譯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翻譯需求的不斷增加,都為翻譯人才的培養創設了較好的發展空間,當然,翻譯人才培養要適應翻譯的發展需要。4.創新性問題。創新性問題既包括教學上的創新,又包括培養學生的創新。對于翻譯人才培養要創新,并且要將這一創新思想體現在教學上。對于翻譯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記憶知識結構等都要進行創新,隨著需求的改變而改進,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進行翻譯人才的培養,只有在創新的教學模式中培養出學生才能更具有創新意識。也才能夠面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壓力,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需求與發展。
四、結語
總之,從應用型卓越翻譯人才角度來分析,應用型卓越人才不僅要具備翻譯專業的基本知識,翻譯專業的應用能力以及翻譯專業的操作技能。它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作用過程。不僅需要在教育和教學理念上有所轉變,對社會對于人才需求也同樣要進行分析,并且還要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確定人才的培養的具體模式。也就是要解決翻譯人才培養中的應用性、卓越性、創新性與適應性的問題,這也是教學改革的具體問題。
參考文獻:
[1]沈秋紅.卓越計劃背景下的“知行合一,能力為本”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優集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2,(21).
[2]林小英,翁仁貴,劉志鵬.德國大學教育對我國“卓越計劃”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6,(02).
[3]孔漢,江豪.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踐教學探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21).
[4]王樂鵬,潘華.基于5P方法論的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科技廣場,2015,(04).
[5]張奇智,毛浩然.“卓越計劃”中“培養對象”角色認同現狀分析及干預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4,(02).
作者:劉彪 單位:湖南交通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