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翻譯實踐中文化缺省的處理技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翻譯實踐中,根據(jù)文化缺省的不同程度和情況,在前人成功的翻譯實例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處理文化缺省的常用策略及技巧。
一、文化意象替換法
關于中國經典愛情名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有一次總理陪同外賓觀看此劇,開演前幾位來賓向中國翻譯問起這臺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任憑翻譯怎么解釋外賓就是不懂,這時總理在旁邊說:“ThisisChineseRomeoandJulia.”(這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外國來賓一聽恍然大悟,連稱“OK”。此后這部影片跟隨總理參加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獲得了廣泛的贊譽,甚至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放映廳里不時地發(fā)出同情的贊嘆聲和哭泣聲,中國文化成功征服了世界。關于這樣的翻譯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說關于“濟公”的翻譯,熟悉西方文化的人們都知道西方有一個“RobinHood”,其人其事都和“濟公”很像,所以我們就可以直接把“濟公”譯作“Jigong,RobinHoodinChina”,西方讀者一看就會對“濟公”的形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上述兩個例子的翻譯也給譯者的素質提出了基本要求,那就是作為譯員必須深諳兩種文化,而且還要對自己的意向觀眾和讀者的文化知識結構有充分的預測,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文化意象舍棄法
對于什么才算是好的翻譯,古今中外可以說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忠實”和“通順”一直都是不變的黃金定律。可是問題又來了,什么才算是“忠實”?是完全依照文本還是精神上的一脈貫通?這些問題可以說也沒有固定答案,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翻譯過程中不管是理解還是表達,都是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有的學者用“創(chuàng)造性叛逆”來突出翻譯的主體性,這就要求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學會選擇和取舍。翻譯過程中有時候一句話會出現(xiàn)多個意象,完全對等忠實的翻譯難免使文本信息伯仲不分,目標語讀者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吸納和接收所有的文化信息。這個時候譯員就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不重要的文化意象舍棄掉,這一點在影視翻譯中尤其重要。比如說《霸王別姬》這部享譽中外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句話:原語:楚霸王氣度尊貴,要是威而不重,豈不成了江湖上的黃天霸了!這句話中有“楚霸王”“黃天霸”兩個重要意象,還有外國人怎么都不能理解的中國的“江湖”。如何把這一句意象豐富的漢語在短短的屏幕和時間限制下成功的翻譯給英語觀眾就成了影視翻譯的難題。在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譯者省略了的“江湖上的黃天霸”這一意象的具體翻譯,而是采用意譯的方法,選擇了“gangster”這一普通詞匯,因為對于“黃天霸”這個人物形象中國人民都未必十分熟悉,只是從名字上覺得他這個人應該不怎么樣而已。所以把它舍棄而用一個簡單的“gangster”代替,不僅能夠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明白如果楚霸王不怎么怎么樣就會和“混混”“流氓”無異之外,還突出了楚霸王的身份地位,最重要的是傳遞了文本最主要的信息,觀眾也便于理解和接受。文化意象舍棄法或稱意譯法雖然失去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造成了文化意象的損失,但是它所產生的譯文的簡潔流暢卻是深受大多目標語讀者喜愛的。但是并不是中國文化中的所有意象都能在英語中找到相應的表達,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我們不能把它們都舍棄掉吧,那還怎么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呢?這個時候我們就得采取直譯加注和直譯加文內解釋這兩種方法了。
三、直譯加注
有些詞語具有特別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在翻譯時需要通過加注釋的方法使譯語讀者了解原語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如:原語:我屬雞。我從不吃雞。雞年是我的本命年。外國人一般不知道“屬雞”或“本命年”的文化意義,在跨文化的英譯本中就需要特別解釋這一意象,所以懂行的翻譯往往會用注釋來加以說明。有了這樣的解釋,目標語讀者就能夠理解整句話的意思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注解只是暫時性地、快捷地為目標語讀者提供幫助,所以內容不宜過長和繁瑣,不然不僅增加讀者的閱讀負擔,還會對閱讀失去興趣。因此,注解一定要遵循言簡意賅的原則,所以一般情況下會采用文內解釋的方法。
四、直譯加文內解釋
如上文所言,如果讀者一直在搜索注解就會失去閱讀的興趣,因此:“只要有可能,額外的信息就應當嵌入文本之內,這樣讀者的注意力就不會被打斷。”直譯加文內解釋法可以在文內補償目標語讀者所需文化知識的同時保證其閱讀的流暢性,達到文化傳遞和交流的目的。如:原語:端午節(jié)那天,我們都要吃粽子。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翻譯想來也是五花八門,但是大家一向比較認可的方式就是把節(jié)日的主要特點翻譯出來,比如說元宵節(jié)就翻譯成“theLanternFestival”(“燈籠節(jié)”)就是因為元宵節(jié)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掛燈籠。而端午節(jié)的一個傳統(tǒng)項目就是賽龍舟,所以翻譯成“theDragonBoatFestival”(“龍舟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譯者在這里文內加注的方法把這個節(jié)日的日子告訴了目標語讀者。第二就是關于“粽子”的翻譯,西方文化中是沒有“粽子”這種食物和文化意象的,譯者就用一句“用葦葉包裹的米飯布丁”把粽子的形狀及內容給表達了出來,目標語讀者心中對“粽子”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的自然會去搜索資料看個明白,那個時候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就顯現(xiàn)了出來。
文化缺省作為文學作品中特有并且常見的文學現(xiàn)象從美學的觀點看它的存在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本文空白,這些空白恰是“吸引與激發(fā)讀者想象來完成本文、形成作品的一種動力因素,”也是“文學本身的特點和優(yōu)點”(朱立元,1989:23)但是對于像翻譯這樣的跨文化交際的活動,如果對文化缺省處理得當,既可以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又可以保持原文文化缺省的藝術美感。相反,如果譯者對此忽略或隨意翻譯則會使讀者誤解或者無法理解原文。本文通過對文化缺省情況下漢英翻譯策略及方法的總結和歸納,我們發(fā)現(xiàn)東西方文化并不是完全對立沒有聯(lián)系的,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我們在保有我們文化特色的情況下可以借助文化意象替換的方法拉近與目標語讀者的距離,讓他們覺得親切和自然。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還是要采取異化加注的方式來保持中華文化的獨有特色,雖然這個接受過程是漫長的,但也不能讓他們認為中國的“天”就是他們的“上帝”,“道”就是他們認為的“神”。
綜上所述,翻譯與文化傳播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這個依靠翻譯來傳播文化的過程是漫長且艱辛的。但是隨著世界交流方式和機會的增多,隨著世界對中國文化翻譯和研究的關注,原文中文化缺省現(xiàn)象會越來越被目標語讀者理解和接受,相信中國文化終將以它獨有的風姿吸引世人的矚目。(本文作者:孫亞男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