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翻譯特性與屬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的區別
英國文學評論家I.A.Richards曾經這樣說過:“translationmayverywellbethemostsophisticatedeventintheevolutionofthewholecosmos”(翻譯很可能是宇宙進化史上作為復雜的活動之一)[1]的確如此。翻譯活動的復雜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單是翻譯的分類就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答案。參照不同的標準,翻譯就會有不同的分類。比如,前蘇聯著名語言學家RomanJacobson在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一文中就曾根據翻譯活動所涉及到符號代碼將翻譯分為語內翻譯(intralingual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translation)[2]。如果以翻譯活動的客體性質作為參照點,翻譯就可以籠統地劃分為非文學翻譯和文學翻譯兩大類。非文學翻譯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譯、新聞通訊的翻譯等,屬于知識性的信息傳遞,其特點是確定性和準確性;而文學翻譯(如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的翻譯)則有點不同,它除了具備知識性信息之外,還具備文學作品特有的審美信息,其最大的特點是想象性、創造性、審美性和模糊性。如果說非文學翻譯追求的是“真”,那么文學翻譯則追求的是“美”。
在非文學翻譯中,譯者只要把源語文本的信息如實地傳達出來即可;而對于文學翻譯來說,僅僅忠實地傳遞知識性信息還遠遠不夠,譯者還必須要傳達出源語文本的審美信息。相比較而言,非文學翻譯對準確性的要求比文學翻譯要高得多,雖然文學翻譯也要求忠實、準確,但是,由于文學語言表達的模糊性和含義的不確定性,忠實和準確常常缺乏確定的衡量標準,再加上譯者與譯者之間理解上的差異,就出現了“一千個譯者筆下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局面。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學翻譯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翻譯類型中獨樹一幟,就是因為它具備了一些獨特的屬性,而這些屬性在通常情況下是不為非文學翻譯所擁有的。那么,文學翻譯到底具有哪些屬性呢?
二、文學翻譯的屬性
說到文學翻譯的屬性,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創造性。的確如此,創造性可以說是文學翻譯最為顯著的屬性之一。文學翻譯的創造性源于文學的功用與特性。從本質上說,文學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滿足人類審美的精神需求,它“生成于主體對人生的審美把握,它要求必須以想象而不是摹寫或復制的方式把握社會生活,因此文學又往往高于生活。文學的基本性質與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學和生活之間的這種特殊關系”[3]。正是這種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征賦予了文學作品創造性。在文學翻譯中,譯者必須竭盡所能去體會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進而完成用譯入語傳達此體驗和感悟的使命。但是,這樣的使命又不是依靠簡單的文字轉換就能完成的,它必須依賴譯者的創造性。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體現在兩個層面:語言層面的創造性和原作文學價值層面的創造性。如果說原作是一種文學創作,那么,說文學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創作是毫不為過的,只不過這種創作是“二度創作”或者再創作而已。郭沫若先生對于翻譯的創造性是這樣理解的:“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創作還要困難。創作要有生活體驗,翻譯卻要體驗別人所體驗的生活。翻譯工作者要精通本國的語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礎,所以它并不比創作容易。”[4]
但是,文學翻譯的創造性不是那種天馬行空般絕對自由的創造,而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創作,否則,那就不是文學翻譯而是文學創作。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限制,譯者才有了發揮創造性的空間,并且也只有在這種限制中,譯者才能施展身手。難怪有人曾經這樣認為,翻譯“就好比戴著腳鐐在繩索上跳舞”[5]。這句話正是文學翻譯創造性限度的形象寫照,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道出了文學翻譯的另一個屬性,即從屬性。
文學翻譯的從屬性是由翻譯的標準及翻譯目的所決定的。縱觀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翻譯標準,我們總是可以在其中找到作為翻譯首要標準的“忠實”的影子。翻譯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忠實地再現原作,力求反映原作的原來面貌。為此,譯者必須尊重原作,不能撇開原作天馬行空,只能亦步亦趨于原作。脫離了原作的翻譯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充其量只能算是“擬作”。可以說,從屬性是文學翻譯的重要屬性,它也是一切翻譯的屬性。前面曾經提到,文學翻譯是一種“二度創作”,那種不以原作為出發點的“創作”只會離原作越來越遠,越“創作”就越離譜。也就是說,文學翻譯中的創造性是離不開從屬性的。但是也應當看到,從屬性只是文學翻譯的諸多屬性之一,過分強調文學翻譯的從屬性只會讓創造性無所適從。事實上,翻譯的地位和翻譯的價值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與人們單方面地關注文學翻譯的從屬性有很大的關系。對此,方平先生有過這樣精辟的見解:“從屬性只是文學翻譯的一個方面。如果過于夸大了,甚至只看到文學翻譯的‘從屬性’,那么文學翻譯將成了‘依樣畫葫蘆’的簡單勞動。很多人,對文學翻譯往往抱著這一種過于簡單化的看法,因而導致了對文學翻譯的誤解,甚至不公正的偏見。”[6]
的確如此。文學翻譯除了具有從屬性和創造性之外,還具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那就是主體性。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要比非文學翻譯大一些。如果我們承認文學翻譯具有創造性,那就等于同時承認了文學翻譯的主體性。一方面文學翻譯是一項極具藝術性的活動。凡是藝術性的東西,都需要主觀能動性的參與,而主觀能動性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創造性的發揮。文學翻譯也是如此,它的創造性離不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換言之,正是因為文學翻譯擁有主體性,它才能夠擁有創造性。脫離了主體性的文學翻譯就談不上創造性。另一方面,文學翻譯是譯者對作者生活體驗的再體驗,在這過程中它就會不可避免地打上譯者主觀體驗的烙印。作為翻譯活動中最為活躍的主體,譯者不是一臺冷冰冰的翻譯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個體。盡管在譯作的生產過程中會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但他還是有很大的自由度去確定如何把自己閱讀原作的主觀體驗傳達給讀者。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看,文學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主觀闡釋。既然是主觀闡釋,當然就會涉及到主體性。由此可見,主體性是文學翻譯的重要屬性之一,可以說,沒有主體性就沒有文學翻譯。
但是,文學翻譯的主體性也有度的限制。我們既不能對文學翻譯的主體性視而不見或者妄加貶低,也不能將其過分夸大。視而不見或妄加貶低文學翻譯的主體性,翻譯創造性就會受到極大的制約,譯者就很難生產出一流的譯作;過分夸大文學翻譯的主體性,翻譯就容易變成自由創作,將原作當成創作素材對其隨意改動、任意發揮,這樣就背離了文學翻譯最基本的忠實原則。
三、結語
總之,文學翻譯之所以是文學翻譯而不是非文學翻譯,就是因為它具備創造性、從屬性和主體性等屬性。這三方面的屬性是一個辨證的統一體。首先,主體性的確立成就了文學翻譯的創造性,沒有主體性就談不上創造性;其次,創造性不是無限度的發揮,而是依附于原作的創造。也就是說,創造性必須要受到從屬性的限制;最后,如果只看到從屬性而無視創造性,文學翻譯的價值和地位就得不到應有的承認。
當然,承認文學翻譯的創造性、從屬性和主體性并不是說它們就是文學翻譯的所有屬性,也不是說它們就是文學翻譯所特有的屬性,而是說這些屬性在文學翻譯中體現得最為明顯。正確認識文學翻譯的屬性,有助于正確認識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性質、地位和價值,正視翻譯過程中的困難,進而承認文學翻譯對文學以及相關領域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