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網絡文化隱喻性與微文化的互動范文

網絡文化隱喻性與微文化的互動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隱喻性與微文化的互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文化隱喻性與微文化的互動

摘要

網絡文化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小眾化的精英式運作模式逐漸成熟壯大,并飛速發展為文化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在大眾化的過程中,隱喻的超常規使用讓其充滿張力,而隱喻圖式的新建與消解此生彼漲,在數字化時代喧囂向前。隨著互聯網信息傳遞技術的普及,物質力量的積累和支撐,普通受眾開始接觸、接受并逐漸變為網絡文化的主體即網民。隱喻的力量自始至終貫穿整個網絡文化世界,以鮮活的形式闡釋著客觀實體,并將常規范式與超常搭配、現實此岸與構擬彼岸之間建構起生動的網絡文化案例。網絡傳播特點之一是體系的立體多元性,而微文化的主客體互動則是當下網絡世界前行的趨向之一。

關鍵詞

網絡文化;隱喻;文化產業

網絡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影響國人的社會生活,到21世紀初已演變為強勢文化并具有巨大的隱喻性。從宏觀來看,互聯網本身是一種虛擬網絡與實體網絡的有趣比照;從微觀來看,網絡文化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相互影響營造出獨特的隱喻世界。網絡文化是以互聯網為載體或媒介,產生而發展起來的精神文明的虛擬性實在。

一、網絡文化的發展

(一)從精英走向大眾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網絡文化的外延較為廣泛,包括網絡文學、網絡傳媒、影音娛樂等等。馬季的《網絡文學十年史》(2008)是國內較早的總結了網絡文學的集大成之作,該書全面介紹了大陸網絡文學從1998年至2008年的飛速發展,并概括了海外華文文學的總體情況。①歐陽友權的《網絡文學概論》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較強的學術性。②早期的網絡文學以及網絡傳媒,僅限于海外華文文學(王笑飛1991年創辦了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及校園的網絡寫作(蔡智恒1998年寫了轟動網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普通網民彼時尚處于“失語”狀態。20世紀初,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知識分子的話語權逐步被消解。從聊天室到BBS,從論壇到文學、娛樂版塊,從博客到QQ空間,發表作品不再遙不可及,大量的網絡借著互聯網的春風蓬勃發展,雖然良莠不齊,但是其中不乏佳作,如石悅(筆名當年明月)2006年至2009年發表于天涯社區的《明朝那些事兒》后結集出版,并被語文界的權威部門如商務印書館認定為中學生閱讀書目之一。①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之間的握手言和已是大勢所趨。網絡成名之后,與出版界結盟并獲得作協認可亦是大多數人的發展態勢。而傳統文學的網絡化勢在必行,由于電子閱讀器的便攜性,電子資源具有極大傳播優勢,其盈利模式已悄悄開啟。當然紙質書的擁躉亦不可忽視。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6.20億,2015年網民增長率為6.1%,而50.3%的互聯網普及率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盤點了2014年至2015年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并預測互聯網文化產業會占據文化產業總值的較重份額。②

(二)隱喻的超常規使用在網絡文化的傳播手段中,從流行語到各種傳播形式,主體常常善于運用隱喻手法。筷子兄弟創作并火爆了一年的《小蘋果》將喻體“蘋果”化為可以引起極大共鳴的意象———青春活力、圓潤飽滿、愛情親情等,正是由于其與抽象客體的相似性才帶來了全民的傳播熱情,但是隨著高頻重復傳播,新奇感逐漸喪失,受眾的關注度已顯著降低。早期鮮被認可的網絡流行語逐漸取得一席之地,甚至主流媒體也開始接地氣,如《人民日報》曾刊登《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一文(2010),“也是蠻拼的”(2015)在該報亦多次使用。網民的身份被戲謔化形象化,如“鍵盤俠”指通過敲擊鍵盤用文字做俠客狀的網民,實為反語;“樓主”指發帖者;按照回帖順序則有1樓2樓排序之分,因人氣較高的帖子外形如同一棟大樓;“群主”則指QQ群的創立者,是虛擬人際圈中的管理者;“版主”為論壇各大版塊的主管。從菜鳥到大俠,回溯到不懂電腦的使用者或精通計算機者的原點,認知心理學的投射域鮮明而生動。③網絡文化吸引眾多網民的原因之一是匿名性,以建于1998年的西祠胡同網站為例,它是網民自主創建并自行管理的國內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社區網站,網民通過注冊或實名認證后可發帖(俗稱挖坑)、回帖(灌水)、表示批評(砸板磚)、只看帖不發帖(潛水)、偶爾發言(冒泡)、多次回帖(蓋樓),網民給自己的ID起名則各具特色,但不會以真實身份示人,可謂蒙面交心。匿名性很好地保護了網民的個人隱私,但也滋生了另一個問題,即一些用戶會使用無所顧忌的典型粗俗語或者非典型粗俗語。因違反版規被禁言或拉黑的ID往往會換一個“馬甲”粉墨登場。不同的馬甲實為借代型隱喻,它讓網民感受到了現實世界不可能達到的最大自由度。構成隱喻的基本條件是兩類不同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網絡文化中言語的形式是一個漂移的能指,超常規的隱喻之下是具有一般性和全民性的對應語詞及所指事物。如黃健翔的“解說門”,新興常用的后綴“門”最早源自1972年的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多表貶義或中性色彩。隱喻的使用有其時效性,隨著新奇感的喪失,而這種新奇感源自相比較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同時也來自受眾的主觀感知,轟炸式的高頻使用如同廣場舞的機械重復,最終讓人們轉向新的隱喻領域的創造,即一個隱喻圖式再次誕生,并在順應和同化中產生平衡。

二、網絡文化傳播的多元性

網絡文化傳播的時效性極大地沖擊并影響了紙質傳媒。以報刊為例,從紙質走向數字化乃至兩者并行,已經成為常態。知網關于報刊數字化研究的相關論文截至2016年3月已有88602篇,過去的5年間,每年相關論文高達六千至八千余篇。“數字化”準確形象地概括了計算機時代信息的建構、傳遞、接收的主要方式,即復雜的網絡文化信息轉化為可衡量的數據、數字的形式,并在網絡硬件軟件中自由存儲。

(一)大眾視野中的網絡立體化與有界事物“漁網、蜘蛛網”相比,“互聯網”實際并非一個平面的網狀物,它是個立體交錯的網絡化世界,難以劃分出實際界限,從而構成了復雜有趣的新穎交際形式。每一個個體所處的節點牽一發而動全身。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以及版權意識的相對薄弱,復制拷貝也成為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遭遇的隱喻關鍵詞之一,20世紀末中國互聯網對于文本、軟件以及影音文件的復制性傳播尚沒有強有力的規約。網絡侵權第一案為1999年六位作家(畢淑敏、王蒙、劉震云、張承志、張潔、張抗抗)狀告“北京在線”網站的著名案件,終審判決除了賠償各作家精神及經濟損失之外,還威懾了一些文學類網站。著作人的維權意識開始覺醒。郭敬明打動了無數少男少女的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被《圈里圈外》的作者莊羽狀告抄襲,事件從2003年持續到2006年,最后莊羽勝訴。1990年頒布的《著作權法》因時代制約并沒有擬定針對網絡侵權的條例,直至2013年《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經修訂正式頒布。由此網絡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數據庫、文本(包括電郵)、圖像、音頻、視頻、軟件信息等的應用從此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盈利模式目前已經覆蓋了網絡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天涯社區于2015年5月推出VIP會員服務,除提供各項優惠服務外,每月收費15元,年費8折。而影音娛樂則推出會員服務或植入廣告,非會員則難以享受其廣泛資源。楊偉慶于2002年創辦的艾瑞咨詢了《2015年中國互聯網年度熱點洞察報告》,總結了2015年的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占2097億,而其中搜索引擎廣告、電商及品牌圖形廣告居榜首。網民不得不遭遇木馬型的廣告彈窗。另外用戶在安裝軟件時,選擇典型安裝的話往往被植入強行捆綁的各類軟件,如游戲、瀏覽器、視頻等等,當然其目的不言自明。對比一下傳統媒體的廣告業,根據CTR(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統計,2015年傳統廣告市場如報紙、雜志、電視、電臺降速達7.3%。而網絡文化中的網絡廣告卻仍有較高增幅空間。網民主動選擇網絡消費已覆蓋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網購的快捷方便、價廉物美使得實體店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很多實體店也開始并行網銷;銀行業的數據化使得網銀客戶端享受了足不出戶即可交話費、水電費、網上理財等等;支付寶用戶已超過3億,手機支付功能在很多場合取代了傳統的貨幣交易。高速低質是客戶端大眾化精神產品的弊病之一,一些網絡從早期的純文學式的寫作變作碼字機器,低頭賺錢而無暇關注文本質量的提升。原生態的寫作方式催生了網絡文學的快餐式繁榮,其表現形式各異,諸如懸疑、穿越、架空、言情、甚至產生了飽受爭議的耽美文。網絡中也有部分作者行文粗獷充滿原生態。而網絡文學的成名之作,往往會被翻拍為影視劇作品,或者產生網游系列。如2015年熱播的玄幻仙俠劇《花千骨》即改編自Fresh果果原創于2009年的同名小說,慈文傳媒斥資兩億完成該劇的拍攝。蘿莉式的虐戀愛情故事打動了很多觀眾的“少女心”。廣受學生群體追捧的網絡小說《盜墓筆記》由南派三叔傾力創作,2006年在起點中文網首發,出版于2007年至2011年,長期占據暢銷書排行榜,在一些高校電子圖書館搜索記錄中也排名靠前,2014年翻拍為同名電視劇,而盜墓迷們對于該小說的狂熱長盛不衰。該書情節跌宕起伏,內容詭譎奇異,頗能吸引青少年群體。

(二)眾聲喧嘩式的網絡評論網絡事件的發酵,其速度及效應極快,這其中不乏在刻板印象下帶來的負面實例。比如老人跌倒事件,較早的彭宇案(2006年)陷入羅生門,南通的公交司機殷紅彬扶起一位倒地老人反被其誣陷,幸好被監控錄像還原真相(2011年)。這些負面報道導致了一些人對中老年群體的恐慌情緒,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對于沖突雙方無原則地袒護非老人的一方。2013年12月一則標題為《外國小伙北京街頭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訛詐》的不實報道被多家網站轉載,對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損害,后經警方還原,報道者僅憑主觀臆斷以及片面化攝影帶來錯誤報道,并引發了網絡評論一邊倒的狂潮。網絡評論如何在報道的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傳媒時代必須關注的問題。跟傳統文學批評相比,e批評即網絡批評缺失了專業性和嚴謹性。網絡的發帖在遭遇“板磚”型回帖時,可能會打壓作者的積極性和發帖興趣。眾聲喧嘩式的網絡評論涵蓋整個網絡文化圈內外,從內容來看,單以騰訊新聞為例,其新聞版塊分要聞、視頻、體育、娛樂、財經、NBA、時尚、汽車、房產、游戲、社會、大蘇網、軍事以及第二頁的快報、星座、科技、影視、數碼、教育、文化、理財、購物等主要菜單,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縱觀新聞評論,頭版要聞類的回復率最高,當日單條新聞評論可超過萬條。

(三)網絡語體的集體狂歡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每年的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多來自社會熱點事件或娛樂新聞。但就其使用場合而言,多難登大雅之堂。主流媒體為親民也會偶爾用之。網絡流行語體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一二年。比如2006年的梨花體,源自詩人趙麗華寫作的詩歌被人轉帖并斷章取義,惡搞現象一時轟動網壇。趙由諧音被封為“梨花教主”,并因詩歌的口語化和淺俗性被眾多網民取笑。梨花詩的一句一回車的排版形式當年也影響了很多網民的行文格式,明明可以排作連續段落的文字變得支離破碎。能夠流行或引起轟動的網絡語體一般說來有如下特征,即反常規性、獨特的語體風格、新奇性和可模仿性。網絡交際過程符合言語交際的一般環節,即編碼—發出—傳播—接受—解碼。①而跟面面交際或傳統的書面交際相比,網絡媒介的技術化層面則顯得尤為重要。火星文曾是80后90后年輕網民使用過的特異符號,它由繁體字、日文、英語或漢字部件、拼音等雜燴而成,風行一時后,由于毫無章法迅即退出網絡文化。1999年騰訊在線用戶只有兩人(馬化騰、張志東),而《騰訊新聞2015用戶閱讀報告》顯示僅通過客戶端看新聞的日活用戶就高達2.8億,月均評論超過8000萬條,全年打出超過100億個漢字。紙媒讀者的集體失語在網絡文化時代已經徹底扭轉。咆哮體是2011年火爆網絡的發泄語體,最早源自“咆哮帝”馬景濤,后由網友自創了加了大量感嘆號的口語表達形式,其中不乏非典型粗俗語,計算機達人由此還創造了“咆哮體生成器”,只要輸入職業、身份等信息,在線網頁會自動生成套路化的相關咆哮體。火爆了一年后漸漸淡出眾人的視野。另如甄嬛體、紅樓體、王家衛體、淘寶體等等。各種語體的命名均以其關鍵詞為主,此處的隱喻語體強調的是風格和外在命名形式的相關性。使用時間較長的為淘寶體,其中的“親”作為稱呼語至今仍為商家所樂用,言簡意賅且親切熱情,在網絡文化中很可能會作為一般詞語持續運用下去。網民的互相交際過程中,除了使用漢字的傳統表達形式之外,盤符類是早期的隱喻形式,如:-)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盤符類符號,由1982年美國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首創。在上個世紀末,盤符類符號風行一時,人們試圖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實體模擬作白描式的符號形式,尚處于隱喻的最原初和樸素階段。而隨著影像時代的到來,自定義表情以及各種GIF圖片的流行則勢不可擋,在遇到無法用語言表述之時或者僅僅是為了節省時間,聊天者直接用表情圖片表達心情和感受。簡單的隱喻模式逐漸被花哨的各種表情包所代替。

三、微文化的主客體互動

微文化是網絡文化中獨有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它包括微博、微信、微小說等微文本,以及微型廣告、微課、微電影、微視頻,微媒體、微支付以及微投資等。

(一)微博的異軍突起博客寫作始于PeterMerholz的blog一詞(1999),隨后開始風靡網絡世界。2007年Twitter創制的推文是微博的早期形式,另外140字的發文字數限制也是中國式微博的雛形,隨后在國內被放寬到2000字以內。據新浪微博數據中心的《2015年度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至當年9月,月活躍人數達2.12億,日活躍人數1億,較之2014年增長率分別為48%及30%,微博之“微”,一方面帶來短平快的即時效應,另一方面也具有形式制約,如何避免字數限制帶來的信息碎片化弊端,值得思考。微博使用主體的差異性使得其影響不盡相同,娛樂明星的微博“粉絲”群以新浪為例,微博認證的“名人堂”版塊分影響力排行以及人氣排行,評選出如鹿晗、TFBOYS以及謝娜、陳坤等娛樂界名人,這也是“網絡群體的從眾特性”之表現,它是“網絡輿情傳播過程中的普遍現象”②。如人氣最高的主持人謝娜,活躍度極高,至2016年3月,發微博共8545條,擁有粉絲8000余萬名,其微博話語多以網絡用語為主,語法語用并不嚴謹,且具有活潑時尚的女性風格,如圖文并茂,多用表情類圖標,而粉絲的關注度多以轉發、點贊、評論為主,一篇微博的反饋,多則數萬條、少則數千條。據新浪的統計,關注度最高的微博以社會類以及明星類話題為主。娛樂明星們的粉絲(英文Fans的諧音),各有其名,如李宇春的粉絲曰“玉米”,吳亦凡的粉絲曰“凡親”,前者由“宇迷”諧音而來,后者源于吳亦凡與粉絲的互動,即“吳亦凡的親人”(可追溯至淘寶體)。從抽象到具象,是網絡化主客體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所謂微博公知的影響力或負面效應不可忽視,近期如任志強事件也折射出微博化時評的規約性問題,博主的“專業知識”和“學術背景”是否值得無原則的信任,實際是對網民判斷力的深層考驗。與此同時,對于人民內部的不同意見,即使其有錯誤傾向,也不能搞遺風,應該對其批評教育,端正這些既得利益者的扭曲思想。一些知名人士的微博被封說明網絡規約是不可碰觸的底線,雖然它是一張無形的大網,但是自覺遵守發言原則是每個網民的義務,網民在面對一些煽動他人造謠生事的偽民主斗士之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為其所利用并付出代價。美國也有強大的網監制度,如DCAC(DomesticCommunicationsAssistanceCenter)即FBI于2012年創辦的國內通訊協助中心,對網絡犯罪以及重大事故提供全方位的監控。微博實際是博客的一種,國人對于博客的關注始于2004年木子美事件,作為網絡她將自己以及他人的私生活全盤托出,對于另一方造成極大的網絡困擾,并爆紅網絡。因此,即使是私人博客,有無權利暴露他人隱私,這也是網絡規約不夠健全的一個重要問題。微博以及博客的公開性和分享性有利有弊。反過來看,博客一旦被轉載或擴大點擊率則會超越其微觀性和個人性,猶如一枚石子投入湖面,其漣漪尚未平息,又被成倍地投入,影響經久難息。從這個角度說,微博不微。

(二)微信的人際效應自媒體指的是公眾通過獨立判斷發表評論、文章、資訊,微信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形式,它是騰訊公司2011年創制的免費即時通訊服務程序,至今已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朋友圈”的“點贊之交”成為虛擬社交的特有形式。2014年“發紅包”的刷屏之熱一直持續到了2015年,甚至沖擊了春節看聯歡晚會的固定受眾。與QQ相比,它更具有私密性和分享性,語音留言或語音聊天功能方便快捷。法國人Alexis在2013年創辦的Curiosi-tyChina做了2015微信用戶數據報告,總結了97.7%的用戶年齡在50歲以下。筆者所接觸的一些高學歷或具有較高文化背景的50后也熱衷于使用微信。微信的原創文章部分附有“打賞”標簽,這是一種非強制的讀者自愿付費功能,略含調侃意味的古風詞語“打賞”促使自媒體運營者萌生了極大的創作熱情,亦被戲稱為“粉絲經濟”。2015年9月,新浪新聞中心了網文《自媒體人靠“打賞”能掙多少錢?》揭示了在家寫作直接與粉絲溝通的生存現狀,即從溫飽直逼小康,多的甚至能達上百萬的收入。微信群中群友熱衷的文章主要有心靈雞湯類、跟自己專業行業發展有關的類別,勵志類以及保健類。多數為正能量的圖文并茂的信息帖,有轉自各大網站的,也有使用者自創的隨拍或隨想。另外一些群友會不定期地使用清理功能,將不再聯系的圈友屏蔽之。自2014年6月開始,騰訊大力封殺商家利用微信公眾賬號集贊行為,即滿四次就永久封殺該公眾賬號,因為其中可能包含欺詐消費者的行為。運營商只有從維護用戶的角度出發才能將產業越做越好。可以預測,微信公眾號的注冊與推廣將在2016年進一步開花結果。

(三)微視頻的即時傳播微視頻包括微電影,因其制作成本低廉,而傳播面又甚廣,成為2006年之后影響廣泛的網絡文化形式之一。根據艾瑞市場咨詢有限公司《2006年中國網絡視頻研究報告》,播客互動形式已經代替了用戶單向點播平臺。而第37次CNNIC報告也顯示至2015年底,網絡視頻用戶已高達5.04億,較之2014年增加了7093萬。其中騰訊視頻伴隨資訊的強勢輔佐為領軍之一,它便捷的評論功能使得視頻點擊率以及更新率與時俱進。微電影以2010年筷子兄弟創作的《老男孩》為代表,片長不過42分鐘,70后的懷舊視角在借鑒了網絡時代的荒誕與無厘頭之后,獲得極大成功,且引起了其他年齡層面觀眾的共鳴。目前國內影響較為顯著的微電影平臺如“V電影”,該網站于2012年微電影app上線并迅速擴大影響。微視頻模式已延伸到各行各業,如企業文化的展示、微課的遠程教育、廣告的極微縮形式等等。微文化在國內的如此盛行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相關:其一,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多元交匯使得大眾難以靜心看耗時較長的傳統文化產業。其二,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微文化傳播及時快捷。其三、受眾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有生理和心理的制約,而網絡微文化正好符合了審美主體的特質。

四、余結

毋庸諱言,網絡文化為人所詬病的要點之一就是其碎片化特質,碎片化是非常形象的隱喻言辭,但是除了看到其離散的特點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到,網絡文化的另一個隱喻特點在于它是一個時空交錯的連續體(Continuum),例如用戶在選擇某一網絡電影時,因為主客觀的限制,無法像坐在傳統的電影院那樣完整地連續看完一部電影,但是使用者可以自行暫停或繼續播放,在審美的時空上獲得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自由度。國內主要的視頻播放網站如騰訊視頻、暴風影音都自帶緩存功能,選擇播放歷史會自動載入之前的播放節點。網絡時代開啟了一個人機對話的新世界,除了智能手機可直接將錄音轉化為文字之外,國內成立于1999年的科大訊飛是目前做的相當好的語音開發商。我們下載電腦版的訊飛輸入法,通過筆記本直接用語音錄入WORD文字,平均半小時錄入一千字左右,當然前提是文檔中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或者生僻字。電腦術語也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與人類社會產生隱喻共振,比如“電腦中毒了”指計算機感染了病毒,“死機”指運行程序過多而造成電腦無反應,在回收站“清理垃圾”幾乎是日常必做的維護微機的行為之一、“殺毒查毒”則將電腦人性化,“硬盤瘦身”幾乎是人類與計算機換位思考,“流氓軟件”和“木馬程序”之稱,前者含有黑色幽默,后者則將人類著名的古代戰爭傳說形象加以比擬,“菜單”的豐富界面則已遠遠超越了實際生活的固定范式。與此同時,這些計算機隱喻也逐漸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網絡文化的土壤上成長起各取所需的網民群體,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發了虛擬社區的審美功能、娛樂功能以及盈利手段。以華人社區為例,世界各國皆有華人論壇,滿足了海外游子的交際交流需求。與此同時網絡文化也應把視角切入因經濟、年齡、職業所限的那些暫時無法上網的群體,而不是沾沾自喜于不斷增長的點擊率和使用率,以傳統文化為營養根基,學習經典著作以及辯證理念,達到雅俗共賞,兼容并包。當然,在合理運用網絡文化的同時,也要防范“網絡輿論極化”①。網絡文化主體應當善于利用隱喻手段,從現實的此岸恰當而生動地構擬理想的彼岸,既不嘩眾取寵,也不粗俗無底線,洞察信息時代的熱點、以民生為基礎,創作出對廣大網民有益的精神文化食糧。

作者:陳羽 石堅 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500福利视频导航| 女人扒开双腿让男人捅| 中文字幕第12页|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另类视频区第一页| 高清中文字幕免费观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思思久久99热只有精品| 久久99精品视香蕉蕉|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软件| 公交车上驯服冷艳麻麻|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福利视频免费看|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巨r精灵催眠动漫无删减|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视频| 日本毛茸茸的丰满熟妇|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日本另类人人澡gogo|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男人天堂视频网| 动漫小舞被吸乳羞羞漫画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 韩国激情3小时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不卡在线二区|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6一10周岁毛片在线| 在线国产中文字幕|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