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文化藝術中心設計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設計方案的總體構思
空間、功能的多元復合型是城市文化中心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案中主要有四大功能分區,分別是:(1)演藝中心:含演藝中心、影劇院。(2)文化中心:含文化館、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等。(3)旅游中心:含旅游接待中心、餐飲配套、旅游商店等。(4)管理辦公:含文體廣電局辦公、電視臺、綜合物管。基于對瀘縣龍城文化中心核心內容的分級處理,我們對其進行優化配置。演藝中心空間體量巨大,專業性要求高,人流集聚性強,靠地塊西南方設置。使其成為主干道城市立面的重要組成元素,設有多方位及不同標高的出入口,有利于大量觀眾的集散。入口前區拓展為市民廣場,面向瀘縣舊城區與城東新區。這樣,演藝中心就具有了東、西兩個可視距離較大的開闊空間,為其成為地標性建筑創造了可能,同時也給東南主干道交叉口提供了城市廣場。市民廣場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不僅可以承擔集散的功能,同時可作為室外演出場地,匯聚大量人氣。再次,尤其在縣級城市,局部放大的廣場空間能協調文化中心這種大體量建筑與周邊道路失調的比例關系,減輕大尺度建筑對人的壓抑感(圖2)。美術館和文化館活動項目多,以動態活動為主,位于南側負一層(平街層)和一層,設有獨立入口。城市開放空間與文化展示空間相互交融,提高了空間的流動性。青少年活動中心設置在美術館的樓上,通過豎向上功能的咬合合理組織流線。基于集約復合的原則,美術館、文化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門廳通過一個共享空間統一組織。這個共享空間是建筑中開放功nda能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整個建筑具有標示性的入口空間,將建筑內部的活動進行有效的室外延伸。圖書館設置在建筑西北側三至四層,相對安靜。輔助辦公空間采用集中設置加部分功能如圖書館等輔助管理空間分散設置相結合的布局方式。地塊西北側設有地面車位及卸貨通道,地下一層設車庫與設備用房。各功能區既相對獨立,又互為整體,形成一個變化豐富,主題鮮明,空間有機,形象獨特的立體城市聚落(圖3)。在豎向設計上,利用基地原有高差,通過連接不同標高的城市開放空間對人流進行引導,將市民從各個標高引入室內空間和庭院空間,增加空間的流動性。
2歷史文化與風俗民情的提煉與再現
2.1建筑形態的地域性表達縣級城市文化中心的建筑形態是展現其建筑屬性的最直觀的形式,如何從建筑形態上體現當地龍文化的特點而又避免流于標簽化、符號化是本次設計的難點。在我國城市文化中心的實踐中,能看到一個個新穎花哨的設計概念的提出。但是,這些城市文化中心項目中所體現出來的設計理念,更多的是在建筑形式或者總圖布局上追求一個“像什么”的效果。雖然鄉土概念的表達能一定程度上體現地域性,但是面對現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需要在形態、功能和造價三者間找到平衡點,通過建筑的語言展示其地域文化特點[2]。在本案中,建筑形態的靈感來源于雨壇彩龍(圖4)。由于功能組合復雜多樣,平面造型難以運用自由多變的形態。為了融合瀘縣悠久的龍文化背景,同時滿足功能需求,設計方案采用規整的平面形制,演變出立面豐富的變化(圖5)。這保證了結構的簡單,實施的可行性,從而降低造價。在保證文化藝術中心整體體量完整的前提下,我們將其形體進行橫向劃分,采用立面高低起伏的手法模擬舞龍時龍身起伏搖擺的動態,整個建筑如巨龍一般鮮活靈動、一氣呵成。
2.2形式原型的抽象和轉換“原型”的概念早在中世紀早期乃至柏拉圖的哲學理論中就有提出,而后持續影響到多個學科領域[3]。在建筑學領域,原型是形式結構和心理意向的統一體,他承載了特定地域的特定群體的集體記憶,所以形式原型的出現可以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因此,在城市文化中心的設計中,通過對地區形式原型加以提取抽象,使其以建筑的語言加以表達,從而實現建筑和地域的深層錨固,并凸顯地域性的特征。設計者們通過對當地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龍腦橋”進行原型提取,采用抽象的幾何形體,形成相互連接而又各自獨立的布局方式。這是對傳統“龍橋”的重現,也是在合理布置功能空間的前提下將風景從不同角度引入建筑中的策略。縱橫雙向形體的建構方式架構,一方面模擬了龍橋的形態,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形成諸多院落空間,從而回歸了傳統建筑的本體(圖6)。
2.3建筑表皮的符號化提煉建筑材料與建筑形態的關系十分密切。早期的建造活動中,人們就地取材,造成世界各地的建筑從建筑形式到建構邏輯千差萬別。而進入工業化社會后,隨著現代化工業材料的普及,一方面均質化了各地材料的建筑語言,另一方面,多種多樣的建筑材料也豐富了材料和建筑表皮表達建筑特點的可能性[4]。設計者通過現代材料的使用與當地傳統文化符號的提取以突顯建筑的自身個性。瀘縣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筑表皮使用金屬壓型夾心板,表面由特殊涂層處理,跟隨立面的起伏變化進行連續的彎折,一氣呵成。表皮的連續彎折保持了建筑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建筑立面使用雙層Low-E玻璃幕墻作為主要圍護結構,采用菱形斜交桿件支撐,同時采用特制的箭頭形砌塊錯疊砌筑成為鏤空墻體,巧妙地模擬龍身的鱗甲,將生物學的表皮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得建筑既與歷史文化背景緊密聯系,又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建造材料,將時代感與歷史性完美結合。
3結語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文化中心的建筑功能日趨復合化,其社會性與城市性表現日益明顯。作為文化展示的載體,文化中心也有著展現地域文化、表達地域特性的內在需求[5]。在此次設計過程中,我們試圖結合當地情況,透過建筑設計來表現瀘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并對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希望能為之后的文化中心設計實踐提供一定借鑒。
作者:胡瓏鏵 單位:重慶大學 建筑城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