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8世紀的巴黎皇后大道(CourslaReine)郁郁蔥蔥,這條陣列種植的林蔭大道平行毗鄰塞納河(Seinefleuve),成就了城市早期線形景觀空間。在1855年的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覽會的平面圖上,我們看到的由皇后大道首尾交接香榭麗舍林蔭大道(AvenuedesChampsElysées)和蒙田大道(Av-enueMontaigne)圍合成的三角地帶,即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所在地點,圖中的藍色建筑是專門為之所建的主展覽場所———巴黎工業宮(Palaisindustrie)。工業宮已于1896年拆除,并在舊址建起今日游客必經的巴黎大皇宮,閑步走向塞納河邊會見到40m寬金碧輝煌的亞歷山大三世大拱橋(PontAlexandreIII),時空交錯中重溫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金碧輝煌。
2城市地標的世界博覽會淵源
今天的巴黎艾菲爾鐵塔和紐約自由女神像作為城市地標眾人皆知,殊不知其均有法國血統和世博淵源。艾菲爾鐵塔所在的戰神廣場和塞納河對岸高地的夏樂宮(PalaisduTrocadéro)均借世界博覽會的契機逐步更新完善。自由女神頭像也曾展出在塞納河邊的室外公園,在1878年主題為“藝術和工業”的巴黎第三次世博會。自由女神像是慶祝1876年美國獨立100周年的禮物,由法國雕塑家巴托第(FrédéricAugusteBartholdi)設計,歐根(EugèneBartholdi)和艾菲爾先生(GustaveEiffel)制作。隨后,艾菲爾先生成名作品艾菲爾鐵塔也在1889年巴黎的第四次世界博覽會落成,數以萬計的游客在300m的高空俯視巴黎景致,我們可以在景色中想象1900年的巴黎魅力。
3縱觀巴黎景觀空間來分析五次巴黎世界博覽與城市空間形成的關系
國家經濟的高度繁榮下時機具備,讓世博會以重要角色介入城市公共空間和景觀的發展。走在今天巴黎中心城市景區,香榭麗舍大街、大小皇宮、亞歷山大三世大橋、榮軍院、夏樂宮、戰神廣場和艾菲爾鐵塔等等,都是五次世界博覽會給城市留下的絢麗景觀區域和城市地標。以世界博覽會的單一線索切入分析巴黎的主要地標及公共空間的形成,今天巴黎塞納河沿岸的景觀區域,除了西岱島中世紀遺產巴黎圣母院,剩下所有重要的景觀區域均在世博會的契機下建設。從皇朝時代留下的皇后大道及花園作為基點,與香榭麗舍林蔭大道之間的夾角區域框建了塞納河北岸第一個世博展覽場所。場所東北邊界也是從盧浮宮到舊凱旋門的巴黎歷史軸線所在地,持續生長直至拉德芳斯新商務區的建筑地標新凱旋門共同構成巴黎的新軸線。除了經典優雅的法式園林和建筑,香榭麗舍大街的林蔭大道成為19世紀中期城市空間建設的時尚風標,和街邊花園組合營造了繁華商業所需的開闊商用區和靜謐的園林休閑空間。隨后而來的巴黎第二次世博會選址戰神廣場,建立了方形的大花園,平整地面和種植所需的土壤就近取自今夏樂宮所在的山丘。建筑師Fr.LePlay在花園中央建設了1867年名噪一時的橢圓形建筑物,因世博會展覽時間所限,26000個工人在2年時間內超速完成這個長寬分別為490m和380m超大建筑物,見證了展會對城市空間建設速度的推進。展覽館今天已不復存在,從照片和書籍中窺豹一斑的了解到,建筑物和花園景觀相輔相依,橢圓形的主建筑以花園為中心建設,建筑的花園中分散安置了不同的小國家館。整個建筑幾乎具備了作為一個真正城市的所有服務空間,郵政通信和廁所醫療等等,休閑游樂公園中的熱氣球讓游客鳥瞰整體景觀。同時針對交通建造了巴黎第一個戰神廣場火車站(GareduChamp-de-Mars)。作為景觀設計者,我看到了一個規劃全面、功能性完備、景觀和觀賞游樂設施完備的博覽會。1878年落成的舊夏樂宮是巴黎第三次世博會展場,建筑附屬坡地公園以水為特點輔以眾多的裝飾雕塑。即便今天被新夏樂宮所取代,但是宮殿前的坡地公園依然是以水造景,中心噴泉為主兩側的路徑環抱中心景區,以喬木、草坪和花卉錯層置景。戰神廣場和榮軍院區域在1889年巴黎第四次世博會已初現今日面貌,艾菲爾鐵塔的落成是最大亮點。站在夏樂宮高地我們可以看到豐滿的景致,建筑附屬的綠地景觀和律動的噴泉與塞納河對岸的戰神廣場遙相對應,組成了精致的帶狀景觀公園,新舊建筑景觀相依相映,林木花卉和草地編制的景觀美毯烘托了艾菲爾鐵塔的制高點。隨后而來的巴黎第五次世博會無疑是重中之重,巴黎最美的大橋亞歷山大三世橋在1900年落成,連接了榮軍院綠地休閑區和新建的大小皇宮。新宮殿和橋梁已然異常奪目,景觀配置以簡潔的塊狀草坪輔以大喬木,對應金碧輝煌的橋梁雕塑和宮殿外立面。巴黎城市2個塊狀跨河景觀帶一如今天巴黎河岸主要景觀空間,今日巴黎的塞納河風貌已然呈現。借這次世博會的機遇,巴黎的公共交通得以高速發展建設,不同形式的交通網絡建立。除了新建奧賽火車站(Gared’Orsay),榮軍院火車站(Invalides)和里昂火車站(GaredeLyon)之外,第一條地鐵線(PortedeVincennes-PorteMaillot)也開始運營。便利的自動扶梯形式以“未來的路”(Ruedel’Avenir)的名稱出現在游人面前,環繞安置于世博場地,新的交通和自動扶梯的參觀形式帶來更多的景觀視角,直徑100m摩天樓作為新的娛樂體驗隆重登場。夜間電照明的使用和發光噴泉的安置開啟了光景觀篇章。
4結語
1.生態性原則,在以生態為主導的原則基礎上營造生物多樣性環境。
2.能動性原則,以能動性定義空間,實現不同空間進行不同活動和交流,實現空間價值。
3.人性化原則,以植物造景體現人與自然的親和。
4.定向化原則,以思維空間關注空間使用和發展。
二、設計構思
方案以美感平臺興奮點設計、25米理論和景觀參與性為設計指導,充分考慮功能空間與地形的融合,以微地形處理手法,配合植物混合種植、小品設計等構建功能多樣、內涵豐富、虛實結合、景觀環境相異的復合型公共空間。
三、功能分區
處于美感平臺的受眾群體受到信息刺激時,受眾群體的興奮點會在前一美感平臺的基礎上有所提升,使審美主題獲得極大的審美享受,而后再緩慢進入下一個平臺。新的美感平臺會因興奮點的特征及受眾群體的審美水平而較之前美感平臺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方案將園區劃分為商展景觀區、娛樂區兩大動態空間和休閑區、自然景觀區兩大靜態空間。
1.商展景觀區兼具商業展示和景觀休閑的雙重作用。內部設置廣告展示區、商業活動區,配合休閑景觀,使場地同時滿足商業活動和民間集會。此功能區的受眾群體因其行為的限定性,其興奮程度較之娛樂區不會太高。
2.娛樂區包含了徒手攀巖、戶外爬網、健身去和滑梯等參與性設施,讓受眾群體實際參與其中,可以在前一美感平臺的基礎上,使興奮點得以提升。為更好的實現該空間功能需求以及更好的承接后面的靜態空間,該功能區設置了休息、休閑區,作為娛樂區的附屬空間。
3.休閑娛樂區依原地形處理為下沉空間。該空間主要以茶歇、冷飲和觀景為主。良好的植物配置結合水景景觀,使受眾群體仿佛置身田園。兩面的墻壁設計為景觀墻,使受眾群體在休息時有景可觀,有景可賞,樂于其中。該空間使人情緒舒緩,較之前一空間,興奮點有所回降。
4.自然景觀區以圓形為設計元素,運用微地形處理手法,最大程度的減少土方開挖,保護原有生態景觀。空間交通呈臺地式鑲嵌于原地行中,使觀賞者多角度欣賞自然景觀。此空間中的受眾群體興奮點最低,接近人的日常水平。
四、設計方法
1.明點設計明點設計是空間中運用各種能被人的感知器官直接感覺到的空間信息使人產生興奮點的設計手法。
(1)視覺興奮點設計
為更好的體現空間價值,完善空間功能。方案在商展景觀區設計了廣告牌、LED展示系統、燈箱展示系統和商展活動平臺為視覺興奮點美感平臺。娛樂區分別在各娛樂設施配套了雕塑小品作為視覺興奮點美感平臺。休閑娛樂區則以景觀墻和植物景觀為視覺興奮點美感平臺。自然觀景區除自然景觀外分區設計了水景廣場、休閑景觀亭和臺地花圃為視覺興奮點美感平臺。使受眾群體在各個功能空間都能滿足視覺刺激帶來的美感享受。
(2)觸覺興奮點設計
方案的觸覺興奮點設計主要集中在娛樂區。徒手攀巖、戶外爬網、健身去和滑梯等有了項目讓受眾群體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美感享受。此外,各功能空間不同材質的運用也為受眾群體提供了以觸覺興奮點為主的美感平臺。
(3)味覺興奮點設計
味覺興奮設計主要是運用芳香性植被給人帶來美感享受。本方案四個功能區分別散置、點置芍藥、梔子花、牡丹等植物,特別是自然景觀區,因其本身自然植被豐富,植物種類多樣,給身在其中的游客以鳥語花香、心曠神怡的美感享受。
(4)聽覺興奮點設計
聽覺興奮點的實現主要依賴于人工影音系統和自然聲音。本方案中人工影音系統主要集中在商展景觀區,可做商業展示、商業活動宣傳、民間集會使用。休閑娛樂區主要靠人工音響獲得聽覺享受。自然景觀區是人工音響和自然聲音最豐富的空間,因該空間自然資源充沛,蟲鳴鳥叫配合幽雅的人工音樂,使受眾群體獲得極大的聽覺享受。
2.暗點設計暗點設計是公共空間中運用風景信息所包含的,不能被人的感官感知的潛在信息,作用于一定層次的審美潛意識而產生興奮點的設計手法。暗點設計較之明點設計更具內涵,且觀賞者因其自身的審美水平不同獲得的興奮程度也不同。
(1)意境興奮點設計
意境營造是暗點設計的重要表現方式,在意境中,客觀事物通過一定的設計方式實現情景交融,從而牽動觀賞者的情思和聯想,拓展觀賞者審美空間。本方案的意境興奮點設計主要表現在休閑娛樂區和自然景觀區。
(2)比德興奮點設計
比德興奮點主要依靠植物體現,如松樹四季長青、經寒不凋,常比喻為高尚的品德。
五、結語
發展至今,風景園林中成蔭空間設計手法已較為成熟,即在各類綠地空間中應用植物造景,即喬、灌、藤本以及草本植物配置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的自然美及植物群體美,同時配合園林建筑營造形成蔭影地,滿足園林游賞的舒適性。
2成蔭性空間類型
2.1林蔭道
林蔭道:成蔭的林下道路空間,這是城市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成蔭空間類型。指兩側樹木茂密、濃蔭夾道,供居民步行通過、散步和短暫休息之用的道路或帶狀綠地,如法國巴黎的愛麗舍田園大街、北京的正義路。林蔭道的設計形式主要有3種:(1)林蔭道設置在城市道路車道中軸線上,如上海肇嘉浜路。此種設計形式的優點是雙側居民有同等的入內休閑機會,同時可以高效地組織過往車流;缺點在于市民進入林蔭道時必然橫越車行道,既不安全又影響交通。因而,此種設計一般適用于以步行為主或車流量較少的街道。(2)設置在道路一側,一般為光照條件較好的一側,以利于植物生長;或沿山坡地、沿江可觀賞優美景色的地帶。(3)林蔭道設置在車行道的兩側,與人行道結合,這樣市民無需穿越馬路,安全方便且不影響交通。樹種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耐冷耐旱的樹種擇優選用,如梧桐、銀杏、松柏等。其中以長勢快、樹冠枝葉大、綠化和遮陽效果好的樹種為主,但不排斥經過長期馴化考驗的外來樹種。同時,還需考慮道路寬度、沿街建筑物高度及周圍景觀環境。華南可考慮香樟、榕樹、桉樹、紅錦樹、黃槿、木麻黃、梧桐樹、白樺樹、松樹、蒲葵等。東部、中部地區可以選擇香樟、廣玉蘭、楓楊、重陽木、梧桐、銀杏、女貞、枇杷、鵝掌楸等。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可用當地現有的楊、柳、榆、槐、臭椿、元寶楓、松樹、落葉松、刺槐、銀杏、合歡等。根據適地適樹原則,應選擇適合當地立地條件的本土樹種。同時,結合城市特點,優選骨干樹種、市樹或市花,如北京市市樹國槐和側柏。林蔭道旁各類綠地可植復層混交植物群落,可以選擇一些耐陰的小喬木和灌木,如大葉冬青、木槿、虎刺、九里香、大葉黃楊、海桐等。公路綠帶一般位于郊野地區,可考慮選用少許具有經濟價值的樹種。
2.2疏林草坪
疏林草坪:樹木成片栽植的土地,是森林的一種,即稀疏的森林。和森林的不同之處在于兩者的樹冠。在森林中,大部分樹冠相連。因此,陽光不易到達地面,形成大面積陰影;疏林會讓陽光穿透到地面,但仍然提供一些陰影。在疏林中,也能找到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疏林在空間設計中多與草地結合,成為“疏林草地”,夏天可以遮陽,冬天同樣能有陽光照射,草坪開敞空間提供游憩、活動場地,而林下的半開敞空間,景色多姿,變化豐富,深受游人喜愛。疏林草坪應選擇有較高觀賞價值、生長健壯、樹冠疏朗開展、四季有景可觀的樹種。這種林下的草坪空間較為私密,是公園綠地中極受歡迎的一類區域。
2.3城市廣場綠地
在這些公共空間中,城市廣場綠地是需要考究的成蔭性綠地類型之一,因為廣場綠地本身的條件決定無法大面積林植樹種,因而怎樣在有限的空間中達到成蔭性景觀效果并提高游人使用率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游客較為集中的集散廣場,如出入口廣場,要有草坪,更要有樹蔭,對于“城市廣場中是否應該多種樹、少種草”,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像城市中的廣場、花壇等,如果把草地都改造成樹林,雖然綠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但空間卻大大浪費,降低了公共綠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土層較淺、行道寬度不夠的地方,種樹就更不合適。因而,廣場綠地要盡量利用少株、單株的種植來塑造成蔭性景觀空間。
2.4園林小品
園林小品中的成蔭設施,如座椅、體育活動設施、兒童活動場、休息平臺等,只有搭配成蔭空間,利用率才會高,不然就成為擺設。許多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大量學習國外景觀,廣場建成后空無一人。這樣的廣場大多暴露在夏季烈日炎炎之下,植物配置慘不忍睹,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沒有適宜的休息空間與舒適的體驗場所。現如今綠地中休息座椅形式已經日趨多樣化,從最初的條形座椅到如今的環形、方形等,座椅再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座椅周圍的綠化環境。一般選擇在林地邊緣,陽光直射下可以形成陰影區域的位置安放休息設施。喬木冠幅要較大,分支點要高,夏季無落果、飛毛現象等。考慮心理安全因素,在喬木下應栽植低矮灌木及草本花卉,形成豎向豐富的層次結構,作為人們休息時的安全庇護。廣場規則種植林中,圍繞每個喬木種植池形成一圈休息場所也是不錯的設計。
2.5其他類型成蔭空間
倒影設計:水邊植物樹種,選擇冠幅較大、形態優美的樹種進行栽植,并且與水中倒影相映生輝。自然駁岸的水邊常栽植柳樹,南方地區樹種選擇性較多,如水杉、落羽衫、竹類、水松、木芙等。這些樹種體態柔和,與自然水岸相融。規則式駁岸則不需要大量樹種,密植成水邊林地的效果,可以選擇單株觀形樹種栽植于水中平臺上,冠幅一般在2…m左右,不要太大,甚至觀干植物也是不錯的選擇。還有許多利用陰影形成景觀效果的空間類型,如園林建筑、景墻與植物的結合,居住區庭院景觀的設計,園林入口處的標志植物,以及通過爬藤植物做成的景觀長廊等。
3成蔭景觀的弊端
成蔭景觀環境會因自然現象的不足而造成一些不利條件。樹蔭東照西斜,一天之中隨太陽位置的改變而變化,因此,陰影區域在一天之中不斷變化,無法固定;同時,由于季節變化,植物形體變化較大,林下陰影空間完整性較差。游人跟隨樹蔭的步子移動,暴露在太陽之下的區域就會被人們舍棄。另外,由于大喬木分支點較高,西曬現象較為嚴重,難以彌補。
4以北京市各類城市公共綠地為例分析植物成蔭性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