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電視傳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應僅僅保存在文學作品、歷史文獻中被束之高閣,也不應該僅僅被作為死板的教科材料被灌輸,它需要以一種新的形式被關注、被弘揚、被傳承。而這一批優秀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就非常有效地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播,并將中華五千年的智慧和價值表現得淋漓盡致。
內因方面,《中國成語大會》這一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成功,筆者總結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這一成功取決于電視傳播思維模式的創新。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例,在引進國外模式以期待獲得高收視的今天,電視屏幕上節目類型的同質化、類型化日趨嚴重,節目的整體文化內涵普遍不高。受《中國好聲音》的刺激和影響,目前有實力的電視平臺和傳媒廣告公司都希望能制作出好的節目來提升收益。那么,在“限娛令”等一系列電視節目播出條例的制約下,推出一款有創意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就勢在必行。《中國成語大會》這一批立足本土、主打文化,并具有較高文化底蘊的原創文化類電視節目,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其次,這一成功歸功于電視文化類節目模式的創新。相較與以往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大多為傳教式的灌輸,這讓電視觀眾深感枯燥和乏味。而《中國成語大會》這一批文化類節目既通俗易懂,又寓教于樂,不但引入了選秀節目的賽制,還從人物性格塑造、專家點評、觀眾參與、環節設計等方面引入了真人秀節目的制作手法,并在包裝手法上“以娛樂為外殼、文化為內核”,讓傳統文化輕盈、活潑起來,加強了觀賞性。如,《中國成語大會》在選手甄選上,節目組更注重體現參賽選手鮮明的個性,于是選手們詼諧、機智的臨場表現成為了節目的一大看點;在嘉賓評委的選擇上,節目組力邀紀連海、錢文忠、酈波、畢淑敏、蒙曼等多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擔任評委,他們借助傳統詩詞歌賦,將成語最原始的出處娓娓道來,他們還深入淺出地為選手介紹成語使用的誤區及成語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這不但極大提高了節目的水準,學者們同步的點評也自然流暢地傳遞給了觀眾,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受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熏陶,成為了節目的另一大看點;在環節設置上,《中國成語大會》通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36位選手進入終極對決,而每一場比賽都驚險刺激、爆點不斷。
在有限的時間里,有難度的成語題目,嚴格的比賽規則,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情境,加上選手們千奇百怪的臨場表現與反應,構成了一檔趣味十足的懸疑文化節目,使得《中國成語大會》成功地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電視傳播要能以這種輕盈、活潑、觀眾參與度極高的姿態繼續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實還很不容易,還處在起步階段。首先,傳統文化類節目與電視收視率之間依然存在矛盾。收視率作為當前電視市場衡量平臺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是電視媒體在打造電視欄目時必須認真考慮的。那么如何做一檔收視率和文化內涵兼得的電視文化類節目,需要電視人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同時,繼續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節目模式、創新節目內容。其次,傳統文化類節目收視率與文化普及的“度”之間依然存在矛盾。具有普及性的電視文化類節目應該面向各個階層、各種職業的普通人,而實際上,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例,在節目中年輕化、高學歷的人成為主導,其他受眾成為被動的看客,不具有群體的普適性,很多人說《中國成語大會》節目在選手錄用上過于走“精英”路線,節目被稱為是一場十足的“文化秀”。當然,以漢字、成語、詩詞為內容的電視節目數量突然井噴,這對中國電視界來說,是個轉折點,更是一個好現象。
正如《人民日報》2014年底刊登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2014年,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好詩詞》等現象級文化類節目,到傳統節日來臨之際的《清明說吧》、《寫在墓碑上的人生》等新節目模式,對傳統文化的青睞和回歸成為電視熒幕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原創、低成本、接地氣、寓教于樂,這些節目風格清新、內容充實,不僅觸摸到了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結,更直指世道人心,對社會風氣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作者:俞冰 單位:浙江衛視節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