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研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佛教因素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在物質形式形態層面上得到了發展
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物質形態的發展與佛教因素存在一定關系,與佛教的中國化進程相關。佛教的傳入在物質形態層面上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從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物質形態來看,佛教對我國古代的陶瓷、圖案裝飾、碑刻、園林、宮廷建筑、民居建筑、帝陵和民間工藝美術等多種設計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中國古代建筑為例,從某種程度上說,佛教的傳入促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創新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
私家佛堂這種建筑空間在中國古代宮廷和古代民居中都出現了。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宮廷和民居并沒有私家佛堂這種建筑形式,其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筑形式。如故宮有古代皇家的私人佛堂,專門供皇帝、帝后禮佛拜佛之用,參觀者今天仍然能夠在故宮看到這種佛堂。如,在清王朝行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群中有一種獨特的建筑空間“蓮花室”,就是專門供清代皇家禮佛拜佛之用。中國古代一些民居建筑中也建有佛堂和佛龕,歷史資料和一些實物證據都證明了這一點。佛教傳入我國,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裝飾等方面使我國帝陵產生了變化。在佛教傳入之前,我國帝陵并沒有出現與佛教有關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裝飾紋樣。在佛教傳入之后,中國帝陵才出現了與佛教相關的建筑形式和佛教裝飾紋樣。如,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中出現了與佛教相關的建筑形式,有專門用于禮佛的建筑空間。又如,在世界文化遺產河北省清東陵的建筑裝飾紋樣中有佛教裝飾紋樣“八吉祥”,這兩處是有力的例證。蓮花須彌座也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蓮花須彌座本是佛教寺院的一種建筑形式,后來蓮花須彌座流傳到世俗社會,中國一些世俗建筑也引用了蓮花須彌座這種佛教建筑形式。如在南京明孝陵的建筑中,也有蓮花須彌座。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帝王陵墓并沒有蓮花須彌座這種佛教建筑形式。
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佛寺建筑給中國古代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態帶來了一定的變化。如唐代國都長安城內劃分若干“坊”,每個坊幾乎都設有佛寺。在坊里,佛寺往往被建筑在居高臨下的地形上。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國都并沒有這種建筑規劃和城市建制。佛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制,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城市形態。佛教傳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古代的建筑形態,豐富了中國古代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間,促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創新發展。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果從整個中國古代設計文化史來考察,我們會發現佛教文化影響我國古代設計文化的例子還有很多。綜上所述,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物質形態和形式更加豐富,其在物質形態、形式和種類上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佛教因素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在技術層面上得到了發展
佛教因素在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技術層面上促進了它的發展。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創新發展與佛教的影響相關,與佛教的中國化進程相關。佛教的傳入在技術層面上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佛教造像在民間的大量需求和廣泛傳播刺激了佛教造像工藝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與佛教造像、佛教法器和佛教樂器等相關的鑄造工藝、稀有金屬加工工藝、雕塑工藝等工藝技術的進步。中國本土的鑄造工藝、金屬加工工藝和雕塑工藝等工藝技術在佛教文化的刺激下得到發展,此類例子較多。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創新發展,使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技術更加精湛、更加多彩。
三、佛教因素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在思想層面上得到了發展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創新發展與佛教因素有一定的關系,與佛教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影響相關,與佛教的中國化進程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說,佛教因素促進了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創新發展。宋明理學與以禪宗為核心的佛教思想是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對中國古代皇城、民居、古典園林、古典家具和陶瓷等中國古代設計的影響是深刻的。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宋明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據研究表明,宋明理學曾經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創新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古代部分書院建筑、宗祠建筑和家具等古代設計都受到了宋明理學的影響和浸染。學術界一致認為:宋明理學吸收了佛教的精華,其思想內核中包括佛教的精神,與佛教思想息息相關。“兩宋時期直至明清,佛教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適應帝王統治的特殊需要,佛儒趨于結合。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家學說。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無不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如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論,是來自華嚴宗的理事說和‘月映萬川’之喻,但它所要論證的卻是封建制度與倫理綱常之‘理’,是宇宙的本原和最高主宰。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明心見理’,則是禪宗‘自心是佛’‘本心生萬法’‘明心見性’的翻版,但它所要說明的卻是天理本體就是人心的良知,忠孝節義、三綱五常本為人心所固有,不假外求。”“由此可見,宋明理學拋棄的只是佛教僧侶的寺院生活,而他們所講的‘理’,其實不過是披著‘理學’語言的佛家說教。”盡管宋明理學所說的是儒家思想,所使用的是儒家術語,但宋明理學,特別是陸王心學,其借以建構思想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一是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模式。宋明理學的建構無疑受到了佛學的深刻影響。總之,在中國工藝美術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宋明理學與佛教思想息息相關。
宋明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同樣,禪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禪宗是佛教與中國文化交融后產生的一個新宗派,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體現。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認為:在中國的人文學科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禪的影子,要寫一篇文章論述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實并不太難,但倘若要找出哪些文化是不被禪所影響的就非常困難了。佛教進入中國以后,通過改造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的思想在不經意間早已流進了中國文化的每一根血管里。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的思想不僅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禪宗的思想對中國古代陶瓷、古代園林、古代宮廷建筑、古代家具、古代民居、古代書房和古代茶具等中國古代設計文化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滲透到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創造,在中國古代許多設計文化中都能夠找到禪宗的影子。宋代陶瓷就是一個例證。禪宗的思想對中國宋代陶瓷產生了重要影響。“宋代是一個瓷器繁榮的時期,與此同時也是一個禪宗美學的繁榮時期,兩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宋代陶瓷的輝煌與禪宗思想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宋代陶瓷的格調和美學境界與禪宗的思想是相合相通的。“宋代的禪宗在歷史上是最為鼎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文學藝術都受到了禪宗美學潛移默化的影響,陶瓷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深受禪宗美學的影響。從陶瓷的釉色、聲音、裝飾等,均可以領悟出其中的禪意。”再以中國古代園林為例,與宋代陶瓷一樣,中國古代園林也受到了禪宗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禪宗關心人的靈魂解脫,主張自心是佛。在禪宗看來,人處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不僅僅是彼此的關系,更確切地說,兩者是渾然如一的整體。禪宗認為,內心的體驗便是達到這種天人合一境界的關鍵。
自唐代以來,禪宗進入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禪宗思想已融入中國古代園林的創作。經過隋唐兩朝禪宗的興盛局面,經過中國社會的廣泛弘揚,宋朝以后,習禪養性已經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習慣。文人士大夫修習禪以求明心見性,習禪養性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文人以禪入園境,禪成為文人人生情趣和心靈寄托的最佳實現方式。作為參禪證道的理想場所,中國古代園林適應了這種習禪養性之社會風氣。從宋代至明清時期,私家園林的創造活動一直興盛不衰,江浙地區的蘇州、杭州、揚州等地造園活動尤為興盛。而對習禪需求首先作出積極反應的正是私家園林。經過近千年的融合,禪悅之風已經深深地滲入私家園林。中國古典私家園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它是日常生活之現實場所;另一方面,它也是精神生活之理想天地。與皇家園林相比,私家園林與禪學之間的聯系更廣泛、更具體。文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性在私家園林中更徹底、更自由地體悟禪境。明清皇家園林也受到禪宗的影響。在皇家園林雄渾壯麗的主導風格中,一些具有私家園林特色的小景區空間滲入其中。這些秀麗、小巧、幽逸的小景區空間富有禪意,別有一番風韻。頤和園的諧趣園就是這種禪意空間的典型實例。它說明受禪宗思想影響的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精神己被廣泛接受并深深地融入中國古人的文化心理。
自禪宗興盛于中華大地以來,禪宗思想無論是在意境營造、造園手法還是空間處理等方面,都對我國的古典園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中,到處都可以感受到禪宗的意趣,到處都可以看到禪宗的痕跡。中國古代園林講究小中見大,這與禪宗思想密切相關。從禪宗思想的角度來看,規定性愈小,想象余地愈大。從某種程度上說,禪宗“空故納萬境”的“空靈”境界與老子的“無勝于有”“少則得”相通相合。只有簡單到極致,才能夠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以供人們冥想、思考、修道與證道。從中國古代園林與禪宗思想的相互關系這一角度考察,禪宗思想是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及其思想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禪宗思想在古代早已被廣泛接受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之中,已牢固地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之一。佛教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早已經成為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佛教傳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促進了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發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使中國古代設計思想更加發達、更加燦爛、更加深厚。
四、結語
在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研究中,佛教因素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術維度。佛教因素這一學術維度在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成為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佛教對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物質形式形態層面、技術層面和思想層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物質形態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使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技術更加進步、更加精湛,也使中國古代設計思想更加發達、更加燦爛。
總之,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研究離不開佛教因素。佛教因素在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學術價值。要客觀、準確地把握中國古代設計文化史,要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國古代設計文化,佛教因素應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學術維度,佛教及其思想的影響不能被忽視。
作者:范鴻武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