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詞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關于漢語詞類研究的重要性,龍果夫教授在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序》中有這么一段精辟的論述:“(
詞類問題)有巨大的理論的和實用的意義,因為各種語言的語法結構的本質反映在詞類上。離開詞類,既不可
能理解漢語句法的特點,也不可能理解漢語形態的特點,因而也就不可能說明漢語語法,無論是從科學的角度
還是從實用的角度。”正是基于這一點,又由于漢語自身特點的原因,漢語詞類問題一直是語法學界研究、爭
論的熱點。從《馬氏文通》至今,雖幾經反復,猶未有定論,大有繼續深入研究的必要。為了給研究者提供方
便,我們把自《馬氏文通》以來的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加以搜集、整理,并對此作一個簡單的評述。為了敘述得
清楚、透徹些,在此不妨也把古人的一些有關認識附錄在前。東鱗西爪,多有不足之處,冀讀者笑正。
一、《文通》以前的漢語詞類研究述評
1898年的《馬氏文通》揭開了漢語語法學的序幕。但是,對漢語語法現象的研究則是古已有之,而其
中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績最大的無疑是對漢語詞的研究。
從漢代開始,我國就有了對“語助”的研究。此后直至清代,歷代都有人對漢語詞的一些現象及其特性加
以描述和說明,諸如“實字、虛字”說,“死字、活字”說,“嘆辭”說等等,多散見于一些私人學術著作和
筆記中。元代(一說明萬歷20年),我國出現了一部專門論述漢語虛字的著作--盧以緯的《助語辭》第一
次對漢語虛詞作了較為集中的論述。當然,這種研究多從表義、釋義出發,很少涉及語法功能。
清代是我國古代對詞類研究的集大成時期。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詞的類
別概念。如王筠《說文句讀》中的“動字、靜字”說,王引之《經傳釋詞》中的“問辭”說,其他像“稱代辭
”、“形容辭”、“指辭”、“設辭”這些稱謂也都出于清人之口。對前人已有研究的現象,清人又加以進一
步的細致研究,擴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王鳴昌的《辨字訣》在南宋張炎等提出“實、虛字”之說后,又進
一步把虛字分為起語辭、接語辭、轉語辭、襯語辭、束語辭、嘆語辭、歇語辭等七類。代表清人對詞類問題認
識的最高成就的是劉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經傳釋詞》。
在從漢代到清代的漫長歷史階段中,我國古代學者對漢語詞類的認識始終是朦朧的、模糊的,還沒有進入
自覺階段。他們沒有視詞類問題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而只是附之于“小學”(文字、訓詁之學),并使之
成為經學的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觸及漢語詞類的本質問題。
從另一方面看,古人對漢語詞的研究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均衡的,主要側重于虛詞的詮釋和說明,而對于
爭議頗多的實詞卻往往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提及,即使觸及到的也只是從詞匯平面去解
說,而很少從語法平面去探討。古人所以這樣做,在于他們感到實詞意義明了,便于理解,毋需為之多費筆墨
。
另外,古人研究語法還有一個普遍的、嚴重的缺點,即所用術語從來不給予定義,因而一些有關漢語詞類
概念的術語的含義往往不很明確,有時前后用語歧出,缺乏規范化,這都給漢語詞類研究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
麻煩。這個缺點在后來的《馬氏文通》得以幸免。
但是不管怎么說,這一時期前人對詞類的研究還是很有成績的,他們首創了不少語法學上的概念和術語。
只要稍微瀏覽一下《馬氏文通》,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不少有關的術語大都取之于古人。不難設想,如果沒有
古人的數千年的辛勤探索,漢語語法學要一下子達到《馬氏文通》這樣的起點,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總之,這一時期古人對漢語詞類的研究還是不全面的、不系統的,它只能稱作是漢語詞類科學研究的前奏
或準備。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討論之前的漢語詞類研究述評
《馬氏文通》的誕生標志著漢語語法學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漢語詞類研究的真正開端。從1898至1
938的四十年的時間里,漢語語法學處于草創之時,同樣對漢語詞類的研究也處在新生階段,既有不少建樹
,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這一時期的漢語詞類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文言詞類的研究;一是對國語白話文詞類的研究。
前者以《馬氏文通》為代表,后者以《新著國語文法》為代表。雖然它們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總傾向還
是一致的,因而不妨合在一起論述。
A.共同的傾向
首先,這一時期詞類研究的最大的共同傾向是模仿傾向。《文通》在詞類分別上基本套用拉丁語法,把漢
語的文言詞分成九類,其中實字包括名字、代字、動字、靜字、狀字五類;虛字包括介字、連字、助字、嘆字
四類。而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則參照了納斯菲爾德的《英語語法》,也將漢語的詞分成五大類共九種:
實體詞:名詞、代名詞;述說詞:動詞(同動詞);區別詞:形容詞、副詞;關系詞:介詞、連詞;情態詞:
助詞、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