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眾幸福與文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11年封建王朝被推翻,各種外來思想紛紛涌入我國,馬克思主義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引起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注意始于1919年。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主義成為共產黨人的自覺信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擁有了領導地位。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重新恢復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主旨———實事求是思想,并繼思想之后誕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成果,這些無疑都是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學者約翰•B•湯普森在《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一書中曾經說過:“我們面對社會與政治現象時并非一片空白:我們根據由過去傳下來的概念和理論來觀察這些現象,我們也根據現在出現的種種發展來逐一修正或取代、批評或重構這些概念與理論。”不過,1949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1949年至1978年之前這段時間,我們更多的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不是“過去傳下來的概念和理論”來觀察和評價國內外的社會和政治、經濟現象,由此可見當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力之大。在這段時間內,馬克思主義文化幾乎取代了傳統文化,獨自發揮著主流文化的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上發揮的主要是意識形態功能,直接影響著民眾的生活。然而,此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僅限于革命年代形成的思想,而且當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把握受前蘇聯影響很大。1978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開始了我們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我們逐漸擺脫了前蘇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發展出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解釋世界不是不重要,關鍵是解釋世界不是目的,解釋世界的目的是改變世界。1978之后我們的社會發展遵循的就是在合理解釋世界的基礎上盡快改變世界的原則。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我國經濟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存在重經濟輕環保、重城市輕農村等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環境污染等影響著民眾生活質量提高。21世紀以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其更深刻地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為人和求實的精神主旨、更系統地把握社會發展全局,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這些對于提高民眾幸福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總之,馬克思主義自1949年開始取代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成為主流文化;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后,其他外來文化也不斷傳入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所恢復,如今傳統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仍然是社會文化底蘊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共同構成了當代文化的兩大主要部分,把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建設現代化文化,是通過文化發展支撐、提升民眾幸福生活的內在要求。
二、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及其對民眾幸福的一般影響
正視文化的現狀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文化和發展文化,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獨立于社會發展的,它取決于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的公平和公正程度。因此,理清并正視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支撐民眾幸福的文化的構建。
(一)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總體關系首先,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的物質方面的發展水平對精神方面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馬克思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深思才能理解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從追本溯源的角度和社會總體發展的角度說的:就社會最初的產生而言,物質的東西總是在先的,人在從動物向人進化的過程中,謀生存是主要目的,在實現這個目的過程中產生了社會意識。從社會總體發展講,雖然社會意識一旦產生就會影響社會存在,不過社會意識的發展總是有其社會存在根源。所以,社會意識不會也不能超越或者落后于社會存在太多,否則它無法落于實處。如在19世紀40~50年代,當時的德國經濟和政治發展落后于法國,卻把法國思想界的最新文獻引入德國。馬克思因此評價德國的學者說:“他們忘記了:在這種著作從法國搬到德國的時候,法國的生活條件卻沒有同時搬過去。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它必然表現為關于真正的社會、關于實現人的本質的無謂思辨。”也就是說,德國雖然在文化精神方面跟上了法國的腳步,但是這種文化遠遠超越德國的社會狀況,這種文化在德國不具備得以落實的社會狀況和生產力水平,因此這種在法國推動社會發展的文化在德國無法起到同樣的作用,只能形式主義的空談一番,對于觸動和改變現實毫無作用。因此,文化發展本身受到社會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不是隨意把符合時代的文化“嫁接”到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都能正常存活和發揮作用的。其次,文化發展的獨立性也是不能抹煞的。馬克思主義也強調社會意識一旦產生就會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如在社會改革過程中,思想啟蒙常常起著先導、開路的作用,實際的改革措施及其落實往往在思想啟蒙之后。文化也是民生,這是近些年來我們關于文化對于國家發展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作用不斷深入認識的結果: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化“服務于經濟建設中心”,到后來“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再到“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與民生逐漸有機地融合。“我們今天要建設幸福生活,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從政府角度來說,也包含要解決文化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作為民生的內容,文化發展不再是社會發展的點綴,而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文化這個“部分”是滲透在社會方方面面的,而不僅僅限于教育、藝術和體育等領域。文化作為社會的人文底蘊,是社會的血脈,血液循環不好的地方,幸福顯然難以實現。
(二)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對民眾幸福的影響文化發展雖然具有相對獨立性,但是離不開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會直接影響文化發展以及文化支撐幸福的能力。首先,我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影響文化發展和民眾幸福。2011年開始,國家實行圖書館、美術館、藝術館等文化場館免費的政策,這個措施在社會大眾中激起很大的文化效應,更多的地方認識到票價動輒幾百、上千的文化場館的表演不利于文化民生的發展。曾經需要昂貴費用的消費場所免費開放,無疑會方便更多普通收入的民眾在閑暇時紛紛走進這些文化場館,增加文化底蘊,感受藝術的魅力,豐富生活內容,提升生活質量。然而,在經濟欠發達和落后的地區和城市,沒有圖書館、美術館、藝術館等文化場館,也沒有經濟能力修建這些文化場館,這些地區和城市的民眾就無法通過這個途徑提升幸福感。而且“我國目前分配不公、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基尼系數大大超限……一句話,分配不公已經觸及社會公平底線,沒有公平的物質利益分配,國民就談不上幸福。”分配公平、社會公正歷來是實現和維持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障,如果這兩個條件不滿足,那么談通過文化發展實現幸福就如同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其次,教育不公平等也會影響文化發展和民眾幸福。教育歷來被稱為社會的“平衡器”,是社會各個階層向上流動的重要途徑;如果教育發展不公平,那些無法接受教育、沒有接受到較高層次教育、沒有接受到較良好教育的人們,往往因為文化知識水平低或者學歷低被排除在許多社會活動之外,失去通過文化發展提升幸福的機會。如高考以學籍所在地決定考生錄取以及錄取分數線的做法就導致其他省份的考生只有比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考生的分數高100分以上,才能和當地考生一樣進入這些城市的大學就讀,但是畢業后這些外地學生如果沒有在當地找到可以落戶的單位,戶籍就要打回原籍,而這些畢業生的原籍多在農村。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認為“在社會中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底層的淪陷將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而這個問題首先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結構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公共政策不能只滿足于將下層‘不出事’作為目標,而是要真正改善下層生存的生態環境,使得這里能夠成為一個可能比較困苦,但仍然是存在不少生存機會的、有向上流動希望的社會空間。”在社會貧富差距嚴重的情況下,教育公平對于改善民生、提升經濟貧困的民眾的幸福感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育再令弱勢群體失去向上流動的機會,社會結構固化就很難打破,就將有很多民眾因此失去通過文化發展實現和提升幸福的機會。再次,當前我國的整體文化環境還沒有從傳統完全轉為現代也影響著文化發展和民眾幸福。我國歷史上曾經歷經幾千年的農業社會;之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主,其中還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新中國建立之后,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社會,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直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變革過程中,常常是幾種社會形態的特點共存,當前這種情況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于是除了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之外,“傳統農業文明的文化精神,現代工業文明的文化精神,后工業文明的文化精神同時沖撞和擠壓著中國民眾的精神信仰世界。”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時空壓縮導致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后工業文明同時在場,并且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農業社會被取代,但是封建文化的影響沒有根除;工業文明已經在被揚棄的途中,但是我們還沒有整體達到工業社會的技術水平。新的價值觀尚在建立之中,各種文化觀念以獲利為目標進行著博弈。這些也都影響著我國的文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良莠共存,一些落后于時代的觀念甚至主宰著某些人的思想。總之,社會發展不平衡直接導致文化發展不均衡,進而影響文化支撐民眾幸福生活的能力。黨的十八大提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社會發展有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保障,文化公平發展才成為可能,文化支撐幸福的作用才能落于實處。
三、文化發展趨勢及其對民眾幸福的影響
如前所述,我國當前文化主流內容是由馬克思主義文化、傳統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思潮共同構成,要發展文化,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文化中國化,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立足我國現實融合馬克思主義文化、傳統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這里的關鍵是我們遵循什么原則來推動文化發展和構建未來文化。荷蘭學者皮爾森在《文化戰略》一書中指出:“所有的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作是人對其周圍力量施加影響的方式。”“人對其周圍力量施加影響的方式”也有合理與不合理的區分,只有那些合理的方式才能成為幸福感持續提升的源泉,只有堅持和落實人本維度的文化才是合理的方式,而落實人本維度的關鍵在于如何認識和看待“人”。
(一)提升民眾幸福的文化應該以“現實的人”為本按照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的前提和起點,也是研究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現實的人”是指有生命的、有需要的、生活在具體的歷史時期、生活在具體的生產力水平中、受當時歷史條件制約的人;“現實的人”不但生活在具體的自然、物質環境中,而且有與客觀環境相應的主觀思想。“現實的人”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本身也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須形成一樣,人也有自己的形成過程即歷史,但歷史對人來說是被認識到的歷史,因而它作為形成過程是一種有意識地揚棄自身的形成過程。”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具有一致性,人在不斷發展自身的過程中實現社會發展,人本身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評價社會發展好壞的根本標準就是這個社會中的普通民眾的具體生活狀況。因此,遵循以人為本發展文化,應該以“現實的人”為本,根據人們的現實生活狀況的改變來調整文化發展具體內容,滿足民眾對文化的需要。
(二)提升民眾幸福的文化應該以身心統一的人為本馬克思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經指出:分工使人一輩子局限在某一領域、行業和職業。在當代工業社會中,分工更加細致,人也容易變得更加片面。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描述了當人局限于自己狹小的認知時,是無法形成對“大象”的整體認知和正確認識的,沒有合理的認識為基礎,合理解決問題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生活領域狹小、生活內容單一的狀況在當代普遍存在,美國學者馬爾庫塞稱這種狀況的人為“單向度的人”,強調其思想簡單、單向。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單向度的人”就是異化了的人,是人的發展的非正常態,是需要改變的狀態。因此,提升人的幸福的文化絕不能以此“人”為本。實質上,當代各國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都是因為人的發展的這種偏頗所致,如環境污染問題就是單純、過度強調人的物質豐富需要而忽略了環境等其他方面需要,結果南轅北轍,目的是為了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實質上卻降低了生活質量。不丹的經驗認為,“如果國家發展是以人為本,那么就應該照顧到人的完整需求,亦即兼顧身體和心靈,而且后者(心靈)甚至可能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單向度的人”相反的是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是怎樣的?勒蒙泰說:“我們十分驚異,在古代,一個人既是杰出的哲學家,同時又是杰出的詩人、演說家、歷史學家、牧師、執政者和軍事家。這樣多方面的活動使我們吃驚。現在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筑起一道藩籬,把自己束縛在里面。我不知道這樣分割之后活動領域是否會擴大,但是我卻清楚地知道,這樣一來,人是縮小了。”“人是縮小了”,不是指身體變化,指的是認知領域、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廣袤,心胸才能寬廣,人才能寬容,文化才能兼容并蓄。當然,全面的人指的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什么都必須懂,但是不應該過度限制人的興趣和愛好,避免人成為抽象、片面的“單向度的人”。馬克思也指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同樣,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這個個體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總體的人”,是身心有機統一體。對待一個人要把他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文化發展以身心統一、思想連續、全面發展的人為本意味著:第一,人是一個總體,要兼顧人的多種需要,不能只顧外在而忽略人的內在需要的滿足;第二,人是一個總體,不應該孤立、片面地強調和突出人性中的某個或某幾個成分,否則無法全面提升人的幸福感;第三,幸福不是外在強加給人的,也不是誰能賦予個人的,需要每個自由個體自主、自覺、自為地去創造;第四,追求幸福本身也是一個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全面發展的人”的實現并不是文化發展的終點,而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起點。文化發展以“現實的人”、“總體的人”、“全面發展的人”為本,這樣的文化不但能夠現實地支撐起民眾的幸福生活,同時也能夠引導民眾向更幸福的方向前進。這也是我們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我們只要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會發現,正是由于打破了以蘇聯模式為代表的舊體制并按市場邏輯不斷推進的改革,才把生產力從計劃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才有了后來30多年蓬蓬勃勃的大發展、大繁榮。貫穿其中的是人的解放,是深藏在人性中并被馬克思一語道破的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求。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表明,追求幸福的方向與人的解放、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追求全面發展的人的實現就是提升民眾幸福的方向。
作者:丁春華單位:中共福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