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儒家思想長期熏陶下,使中國人養成了謙遜、仁愛、忠義、孝順的優秀傳統美德。可以說,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認識,許多的成語也都是從歷史故事中凝煉形成的,如“黔驢技窮”、“烽火連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內涵故事的成語,若是單純死板的進行直譯的話,則必然會使西方人覺得詫異,難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樣,西方人也有著特定的短語,如“Greekgift”,如果翻譯者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則很顯然不會聯系到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通過將士兵藏在木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這一歷史事實,這樣,翻譯者很容易就將它翻譯成了“希臘的贈品”,而不會正確翻譯為“圖謀害人的禮物”。所以說,歷史的發展對于語言的行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翻譯中,翻譯者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因素,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漢語拼音加英文相結合的方式,使翻譯出的詞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的替換,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生。
三、宗教信仰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宗教信仰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宗教信仰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四、思維方式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漢語的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一詞多用、一詞多意的現象,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意思,從而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含義,這種現象與中國人偏向于整體與綜合的思維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系。而相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偏向個體和獨立,在不同的用途和語言環境中,會使用不同的詞語進行表達,而很少出現一詞多意的情況出現。盡管這些詞語的大體意思相同,但是卻有著明確的分類,使得西方語言文化相比中國語言文化要略顯準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在敘述人名的時候,習慣先說姓,再說名,在說地址的時候,也是先大后小,如省份、城市、街道等,而西方人在敘述人名時,則先說名字,再說姓,與中國人的習慣相反,在敘述地址時也是先小后大,如先說街道,再說城市和省份。這些差異都需要翻譯者去了解,否則,將會使翻譯的詞句出差錯而給聽者造成錯誤的理解。
作者:高瑩瑩單位:遼寧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