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還是人們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工具。所以說,語言不能離開文化單獨存在,文化必須通過語言反映出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必須植根于文化,只有將語言教學置身于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學生才能真正掌握英語這門語言的精髓。那么怎樣才能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呢?結合課堂內外,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依托教材,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教師應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激活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找出并體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在外研版教材中,很多詞匯、話題的教學中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關文化意識方面的內容,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適時地、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比如在教學Sunday這個單詞時,在中國Monday是一周的開始,Sunday是一周的結束;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Sunday被認為一周的開始,這是因為Sunday(Sun)—DayoftheSun(太陽日,星期日)是耶穌復活日,因此西方把這一天看作是最神圣的日子,稱之為“安息日”或“主日”。正因為Sunday是最重要的一天,被定為休息日,并且進行公眾宗教禮拜,所以很多西方國家就把Sunday定為一周的開始。這都是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而賦予語言的不同含義。所以,英語語言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在教Table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在我們國家,在餐桌上對待客人一般都是非常熱情好客的,極力勸客人多吃,還會為客人夾菜;但在西方國家,客人用餐一般都是自助式,在客人吃飽后,主人一般不再勸客人進食,因為他們認為飲食過量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所以,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用英語點餐、用餐,還要教育學生要學會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禮儀文化,做有修養的人。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避免英語學習中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種種誤解和語用失誤。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我們英語教學迫在眉睫的任務。
2.創設英語習得環境,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很多教師只注重對英語詞匯、句型、語法的教學和訓練,不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使得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脫離,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一種學“母語”的英語學習氛圍,進行非常必要的“情境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利用先進的教學資源,創造真實的、生活化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去體驗、理解不同情境所表達的信息和語言材料,激發他們表達思想的欲望,在情境學習中鍛煉運用語言的能力。當學生進入情境、進入角色,就會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處境去思維。這種情景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還在潤物細無聲中滲透了文化意識。
3.巧借西方節日,體驗文化差異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節日方面。所以,教師可讓學生除了慶祝自己國家的節假日外,也不妨讓他們過一過外國的“洋”節日。學生通過真實地體驗這個西方節日,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學習語言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契機,聯系生活,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文化差異,從而提高了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最終達到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一定的語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異域文化氛圍,形成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真正掌握英語語言這門交際工具。
參考文獻
[1]方寶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儉賢.依據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01)
作者:姚小紅 鄭婷婷 單位:山東省平原縣教育局教研室 山東省平原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