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產業升級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傳統文化,指出傳統文化亟需轉型升級,提出傳統文化升級框架,認為傳統文化升級應注重內容和技術的創新,制定了形成生態產業鏈、跨界、融入生活、提升品質、互聯網助力與大數據助力的升級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傳統文化;產業升級;互聯網+
一、研究背景
黨的報告提出“倡導創新文化”,并進一步強調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成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戰略支點和重要載體。近年來出臺的文化經濟政策,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對文化產業發展有了新的定位和思考。在文化經濟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完善,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逐漸提高。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如圖1所示。圖1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李煥臣[1]提出保護是基礎,突出地方特色,保存母本基因,通過歷史文化的視角盡可能地去發掘、整理、修復和發展傳統文化;曾貴[2]指出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深度創新,不斷發掘文化產品的新創意,進而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邱明豐[3]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提出結合“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模式,通過結合信息技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創造文化生產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新升級、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催生產業集群新形態;余吉安[4]分析傳統文化產品的智能化和市場化過程,研究傳統文化產品的智能化的成效。智能書法臺的研制和使用,為傳統文化產品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啟示,表明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創產業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產業變革,形成新業態、新模式,還有利于促使相關產業升級和智能化改造。
二、傳統文化的特點
(一)世代相傳。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歷經上下五千年的發展,積累成一部厚厚的文化發展史,大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均得以流傳。(二)民族特色。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顯著區別于世界文化。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三)歷史悠久。歷經五千年的滄桑巨變,傳統文化也愈發厚重。(四)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點,無論是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需要學者們反復研讀。上述文獻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并未提出傳統文化升級框架。
三、傳統文化產業升級架構
自國家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以后,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互聯網+”的熱潮。而傳統文化產業也在努力探索與互聯網的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利用大數據創新商業模式才能充分將傳統文化產業升級,并且要站在戰略和管理的高度,制定更清晰的發展戰略,才能使傳統文化產業迸發出新的活力。
四、傳統文化升級策略
傳統文化產業需要進行技術融合,但技術融合需要依托傳統文化的內容,當前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改造不僅要實現平臺升級、技術升級,更要實現內容升級,通過內容創新不斷提升傳統文化、體驗文化并提高正能量文化的比例,所以,文化產業應致力于新的創意增長點,同時注重包裝,并且在此基礎之上著重打造以下幾個方面。(一)形成生態產業鏈。要把傳統文化產業做成產業鏈或者生態產業鏈。(二)要跨界融合。嘗試多領域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進行“領域+傳統文化”的探索,通過不同的領域作用于傳統文化,培育傳統文化創意的多樣性,進而增加傳統文化內涵的多樣性。(三)要融入生活。傳統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館、停留在厚厚的書卷中,而要能夠融入現代社會,為人們接受和喜愛,這樣才會迸發活力。許多傳統文化的沒落其實與遠離人們的審美有關,傳統文化可以積極迎合現代人喜歡的東西,在保持內核的基礎上,進行形式創新。(四)要提升品質。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品質,滿足人民需要。我國近年來每年生產電影的數量不少,但深入人心的不多。因此,傳統文化的轉型升級應更注重內容的發展,注重提升文化產品的內涵,在內容得以發展的前提下,借助于信息技術加快傳統文化傳播形式的發展。同時,加快文化產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五)互聯網助力。傳統文化的理論涵蓋了儒家經典著作等優秀的典籍,經過上下五千年的積淀,厚重而博大。研讀內容需要很高的文學修養,受眾面較窄,為了拓寬受眾的覆蓋面,首先需要文化企業針對晦澀的內容進行梳理,將其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文字,使得青少年甚至是老年人都能領悟理論的內容,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在傳播形式上,出版的書籍流通量較低,應該探索新型出版的方式,例如音頻、視頻等,讓受眾在輕松的環境下,通過視聽效果達到傳播內容的目的。因此,文化企業需要與文化中介機構、主流媒體合作,嘗試新的出版形式,比如喜馬拉雅APP,選取了誦讀經典的形式,這種傳播的形式更為高效。當然針對傳統文化理論的升級,需要文化企業具有弘揚傳統文化的情懷,無論從內容的制作還是后期的傳播與出版,公益占比較大,因此,需要文化企業加強與政府、高校的交流與合作,降低制作的成本,以達到盈利的目的。(六)大數據助力。技藝包含琴、棋、書、畫等,傳統的傳播方式是言傳身教,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可以錄制視頻并在網站上,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同時練習技藝的人也可以錄制視頻并在網上,由教師糾正錯誤,使得交流的方式更加靈活,教學內容和形式也不拘泥于時空。因此,文化企業同樣需要與文化中介機構、主流媒體、高等院校合作,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針對技藝的互聯網平臺,通過平臺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接觸并喜歡技藝,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比較成熟的互聯網平臺,如天貓、京東等,會綜合分析用戶的購物行為,運用大數據技術,給用戶畫像,設計合理的推薦算法,為用戶推薦感興趣的商品。借鑒到針對技藝的互聯網平臺上,同樣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學習喜好,推薦針對該喜好的典籍、視頻等,拓寬學習者的學習面,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目前,要實現傳統文化的轉型升級,首先應注重傳統文化內容的升級改造,再通過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新技術、新手段使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五、結語
我國傳統文化的轉型與升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目前的一項重要工作。這項工作的重點在于文化內容的升級改造與科技助力文化傳播方式的設計改造。在“互聯網+”文化的作用下,尋求傳統文化與不同領域的跨界融合,在不同領域融合下,激發更多的文化創意,進而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當然,在文化企業自身尋求和跨界融合的同時,需要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給予文化企業一定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促進文化企業良性發展,進而推動文化產業更加健康發展,煥發青春活力。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精心打造成傳統文化產業品牌。遵循市場規律,提倡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并培育獨樹一幟、個性化、有文化底蘊的文化產品品牌,培育出有特色、有價值、有底蘊的中國傳統文化產業。總之,傳統文化升級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從技術和內容進行深入發掘,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生產出讓人們滿意的文化產品,并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李煥臣.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研究———以黔陶鄉“黔陶文化”的活化升級為例[J].西部皮革,2020,42(8)
[2]曾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湖南文化產業業態轉型升級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20,36(3)
[3]邱明豐.互聯網技術創新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19,2
[4]余吉安.傳統文化產品的智能化: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J].中國科技論壇,2020,2
作者:王璨 徐春明 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