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們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回應。因為學科設置的特殊性,農林高校的大部分畢業生將來會成為從事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人才,因此,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是農林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如何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是當前中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需要科學技術的創新、需要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需要我們的國民都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作為農林院校的大學生,他們的學科背景和將來的就業方向決定了他們將會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意義重大、任重道遠。
1、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現狀
1.1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化。農林院校大學生因為學科背景的關系,對生態文明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認知,具有一定的生態文明意識,但是呈現生態文明意識淡薄化的發展態勢。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根據調查發現,同學們根據在專業課課堂上以及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他們對與自身關系比較密切的霧霾的防治、水污染的防治、城市的噪音污染的防治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關注度較大,但也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層面,并沒有對這些環境問題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他們對與他們自身關系不是特別密切的如土壤酸化、瀕危物種保護、臭氧層的破壞等問題了解甚少。可見,目前大部分農林院校大學生還是從自身的感性經驗對待環境問題,沒有從理性角度去認知,生態文明意識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1.2生態文明行為與意識非對稱性。農林院校的大學生能夠理性地認識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生態環境保護的態度較好,但還是呈現“言多行少”的特點,環境保護的知行轉化能力較弱。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通過調查,90%的同學都知道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飯盒對會造成環境污染,但60%的同學在食堂打飯時還是會選擇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飯盒,原因是因為方便。類似的情況還體現在資料是否雙面打印、生活垃圾是否分類等生活小事上。由此可見,目前農林高校大學生在認識層面能對環境保護持一個積極的態度,但是在實踐層面上未能將認識轉變為實際行動,更多的還是考慮自身因素,生態文明行為與意識非對稱性的特點較為明顯。
1.3校園內環境不和諧現象仍然嚴重。當前,各高校已經對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來向大學生們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校園內環境不和諧現象仍然嚴重。通過各種報道和統計數據可以看到,各個高校內普遍存在具有“高校特色”的如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數量龐大的僵尸自行車等生態污染現象,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無人的公共自習室里燈火通明、教室墻壁上隨性的涂鴉、宿舍走廊里的一次性垃圾等環境不和諧現象也經常在校園里上演。可見,當前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較低,校園內環境不和諧現象仍然嚴重。
2、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主要內容
2.1生態文明觀念教育。對高校而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核心就是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到整個育人過程中,通過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念教育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現狀教育、生態科學基本規律教育、生態倫理教育等內容,通過系統的生態文明觀念教育,讓大學生了解和意識到環境污染問題的嚴峻性和重要性,激發大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危機感。通過學習,讓大學生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
2.2生態文明技能教育。生態文明觀念要順利轉變為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就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作為一個農林高校,其大部分的畢業生將來都要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人才,因此,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技能的培養。比如,水產專業的學生要加強水資源保護與修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養,林學專業的學生要加強森林保護與修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養等。
2.3生態消費意識教育。生態消費意識是指意在促進消費者和大自然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綠色消費模式,既能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又能將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小。受西方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影響,大學生沖動消費、炫富消費的現象越來越嚴重。2016年雙十一,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網購達人再一次刷新了由他們創造的單日消費記錄,浙江大學甚至將體育館騰出來方便學生收快遞,生活區綿延幾百米的領快遞隊伍警示我們,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消費意識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處理生活必需品和耐用品的消費關系,引導他們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2.4生態文明法制教育。生態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農林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必須要讓學生們了解國際、國內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各種法律、法規。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很多環境污染事件如上海松江死豬事件、甘肅徽縣血鎘超標事件、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等都是由于企業的管理者不懂法造成的。農林院校的大學生大部分將來都會是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我們必須加強對他們的生態法制教育,推動其知法、守法、依法,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同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做斗爭,成為環境安全的守護者。
3、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路徑選擇
3.1優化課程培養體系。課堂是培育農林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主陣地,因此,學校必須優化生態文明課程體系。第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上加大對學生生態文明倫理觀的培養力度,要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的個體行為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增強他們的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在學生的專業課方面注重對生態保護技能的培養,如水產專業的學生可以加強對他們水污染的防治等相關環保專業技能的培養。第三,廣泛開展與生態文明相關選修課,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知能力,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進步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3.2倡導適度消費觀念。根據調查,造成大學生的沖動消費和超前消費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學生的自卑心理和想通過物質來證明自己的炫耀心理。因此,我們要讓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通過課堂上的案例分析、主題班會、輔導答疑、談心溝通等形式幫助大學生們意識到通過片面追求物質來尋找存在感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同時,由于他們的沖動消費和超前消費不僅會對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小的壓力。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向學生們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幫助學生們樹立理性的綠色消費觀念,追求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
3.3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產生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在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第一,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給學生們做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講座,讓學生們能在與專家的互動中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第二,利用學校的宣傳欄、廣播、官方網站、官方微博等宣傳渠道,向學生們傳播生態文明知識。第三,利用好農林高校的產學研優勢,選擇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課題,帶領學生一起做,激發和培育他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第四,通過校園環境的美化和優化,激發學生們的保護欲,讓優美的校園環境來激發學生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意識,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4開展生態實踐活動。通過有意識地開展各種生態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大學生生態責任感,從而主動學習和接受生態文明理論。第一,引導大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培養生態自覺性。在校園里,提倡垃圾分類、人走燈滅、資料雙面打印、不適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通過小事培養學生的生態自覺性。第二,通過開展環境保護主題演講、生態文明攝影比賽、環保電影及紀錄片展播等活動,讓學生能把環境保護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實效性。第三,通過組織學生走進企業、走進農村,推過對比被污染的村莊與生態文明示范村村民的生活狀態,通過強烈的對比引起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性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生態自覺性。
【參考文獻】
[1]王學儉,宮長瑞.生態文明與公民意識[M].人民出版社,2011
[2]王淑英,孫克儉,郭巖.高職院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現狀、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
作者:吳昊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