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保護論文:生態旅游資本的建設保護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1朱啟酒,2錢靜 單位: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1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內涵
產業融合的主體是那些從事融合型產品生產與服務的企業,而不是從事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主體自然是指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農戶或合作社或企業集團);產業融合的客體是指產業融合主體直接作用的對象或目的物,具體而言,是指融合型產品。所謂融合型產品是指原來相互獨立的產品或模塊通過整合而融合為多個產業屬性或功能于一體的新產品。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客體自然是指具有創意功能融合特征的農產品、旅游產品。
產業融合涉及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產品、市場、制度等構成要素,因此,產業融合的識別可以從技術融合、企業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與制度融合等變量來加以考慮[3]。
1.1企業融合
企業是產業的主體,通過衡量企業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產業企業行為或經營內容的相似性程度。企業并購、投資業務、戰略聯盟及產品銷售等都可反映出企業業務內容。因此,在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過程中需要企業的重新組合,要么通過市場使農業企業、旅游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通過市場實現外部合作,要么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三方合一,在股份制企業或企業集團內部實現合理分工。
1.2資金融合
資金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基礎,通過資金融合可以為產業融合奠定基礎。資金融合可以通過股份制、基金制、租賃制、信貸制、合作制等方式,實現資本集中和聚集,進而實現企業及其產業的融合。
1.3技術融合
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前提,通過衡量技術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產業共享相似技術的程度或技術向其他產業擴散的程度。在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過程中需要現代農業、旅游和文化創意技術的融合。
1.4人才融合
實現產業融合,需要不同類型人才的有機融合。人才融合主要通過內部培育和外部引進兩種方式進行。當然,也可以通過市場進行外部人才交流合作的方式實現人才的融合。
1.5產品融合
融合型產品創新對于產業融合的出現與實現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判斷融合型產品的生產量在多個產業中原有產品生產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產品的融合程度。在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過程中實現農業產品、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相互融合,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服務,打造滿足多功能需求的復合型產品。
1.6制度融合
宏觀層次的產業管制制度對于產業系統的開放性,微觀層次的標準與設計規則對于產品的融合等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過程中需要區域產業政策、管理制度的有機配合。
2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路徑選擇
2.1政府主導,整體規劃設計,開發經營該路徑的主要特點是政府主導、統一規劃設計,通過政府的組織、協調機能組織整理農村集體農業和旅游資源,爭取政策扶持資金或財政補貼資金,引入人才、科技和文化創意元素,促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圖2)。例如,北京房山區蒲洼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深山區的生態資源和政策集成比較優勢,統籌規劃、設計,整體開發溝域經濟走廊。沿議合—蒲洼—寶水—東村10km溝域,發展溝域林下冷涼經濟,打造出一條花果、風景走廊。開發“蘑菇宴”,恢復山梆子戲等特色文化,打造繡掛飾、鞋墊、葫蘆烙畫等工藝品。建設了花臺綜合生態觀光園、中華蜂科普園、畫家寫生基地,立足冷涼的高端休閑、度假、旅游,已發展成為蒲洼的主導產業之一,使全鄉近1200人就地就業,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關閉煤礦后的213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492.6元。
2.2市場主導,政策支撐,企業開發經營該路徑的主要特點是政府通過提供優惠的政策支撐和優質的社會服務,引進社會資金,利用企業集團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由企業整體規劃設計、開發建設,促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圖3)。最典型的是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鎮,引進北京天德園種植有限公司和北京騰氏集團公司,開發了集會所、休閑、會展為內容的低碳高端溝域經濟項目,即“美石谷會所”、“阿爾卑斯農場”。
“十一五”期間,北京房山區充分發揮全區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引進生態休閑產業,成功吸引了中國北京農業生態谷、首創奧特萊斯、青龍湖國際紅酒城、云居寺文化景區等一批重大生態休閑產業項目。截至2011年底,全區已入駐的投資10億元以上的生態休閑產業項目達10個,計劃總投資410億元。目前,在談的投資10億元以上的生態休閑產業項目,還有北京文化生態城、周口店世界文化傳承示范區、佛子莊綠色財富論壇產業園等13個,計劃總投資1000億元。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房山現代生態休閑產業有望打造成為一個千億產業集群,將有力推動房山轉型發展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設[4]。
2.3市場主導,政策引導,集體開發經營此類開發路徑的主要特點是在政府科學指導和提供基礎服務的基礎上,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整理村域農業和旅游資源,通過市場吸收社會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促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圖4)。此路徑以霞云嶺鄉四馬臺村為典型代表,但其缺點是受村域資金和實力的限制,實現規模經濟困難。
2001年來,北京房山區四馬臺村不斷探索和創新,走出了一條“以黑養綠、以綠興旅、以旅富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營業總收入17221萬元,人均純收入26502.4元。主要舉措是:①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綠色經濟。充分利用村內約337hm2仁用杏資源,投資3000余萬元,實施年加工能力1000t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形成規模化生產體系;②依托廣闊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利用萬畝松林資源,實施千畝林下食用菌栽培,豐富旅游項目,在林間地種植中草藥黃芩,制作成“黃金茶”,作為特色茶飲,在打造知名品牌,豐富本地旅游市場的同時,開發北京市場,打入國內市場;③發展特色養殖,豐富旅游項目。建“蜂情園”,養殖優質蜂500箱,開發蜂蜜、王漿、花粉等系列蜂產品,演繹蜂產品文化,發展旅游項目,以供游客參觀和購物。
2.4“政府搭臺、村民唱戲”,個體開發經營此類開發路徑主要特點是在政府科學指導和提供完善的基礎服務的基礎上,由農村農戶個體或合伙開發組織整理現有農業和旅游資源,自發地、小規模地發展“農家樂”、農耕體驗為主的鄉村旅游,促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圖5)。
北京門頭溝區爨底下村位于門頭溝區齋堂鎮西3km,距京城90km。該村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村落四面群山環抱,山巒起伏,雄渾壯觀,山勢奇異優美。村落坐落于緩坡之上,以龍頭山為中軸線,呈扇形延展,依山而建。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風格為主體的山地四合院76套、656間,排列井然、錯落有序、布局嚴謹、規劃神聚,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民居群。爨底下海拔650m,四面環山,“背靠龍頭浸水,前照金蟾望月”,上有古棧道、雙龍洞、花仙池,下有門插嶺,還有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佛影照莊、筆架、筆峰等。2003年以來,該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以其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古老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資源為依托,引領、示范村民積極發展以“農家樂”為核心的鄉村旅游。2011年,全村每天接待中外游人1000多人,高峰達到4500人以上,農民分戶年收入3~6萬元,徹底改變了過去落后貧困的面貌,成為北京郊區最誘人的美麗鄉村[5]。
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之路徑選擇以上4種路徑和模式各具優勢和特點,各鄉鎮、村莊應該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資源,搶抓機遇,選擇適合本地特點的路徑和模式進行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表1)生態資本是大都市郊區最富有的資本,也是可持續增值的資本。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理念,必須以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為重點,同時做好生態資本的產業化經營,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綠色產業興旺、人民生活安康的有機統一。北京要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不能聽任城市規模擴張沖動的主宰,而要規之以理性發展,必須把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因此,推進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原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