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自律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迄今為止的學術討論中,“自律性”(autonomy)這個范疇,由于以下混亂而使人費解,即許多亞范疇被當作是構成自律藝術作品概念之統一性的因素。因為一些特定的亞范疇的發展形成并不是同步的,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宮廷藝術似乎已經具有自律性,而在另一些時代,資產階級的藝術也帶有這樣的特征。顯而易見,不同解釋之間的沖突來源于個案的特征,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將勾勒一個歷史拓撲學,它還原為三個要素(目的或功能,生產,接受),正是在這一點上,特定范疇發展的不同步性才明晰地呈現出來。
1、祭祀藝術(比如中世紀鼎盛時期的藝術)服務于某種崇拜偶象。它完全被整合進特定的社會體制即宗教之中。這種藝術是作為技藝集體性地生產出來的,其接受模式也作為一種集體活動而加以體制化。
2、宮廷藝術(比如路易十四宮廷中的藝術)也有其確定的功能。它是再現性的,并服務于君王的尊嚴和宮廷社會的自我展示。宮廷藝術是宮廷社會生活傳統的一部分,就像祭祀藝術曾是信仰的生活傳統的一部分一樣。然而,與祭祀之束縛的分離是藝術解放的第一步。(“解放”在這里用作描述性的術語,用以指涉藝術自身借以構成獨特社會亞系統的過程。)不同于祭禮藝術的差異在生產領域變得非常明顯了:藝術家作為個體來生產,并形成了自己活動獨特性的意識。另一方面,接受卻仍是集體性的,但集體活動的內容不再是祭祀性的了,而是社會性的了。
3、資產階級采納了貴族式的價值觀念,只有在這個程度上,資產階級藝術才具有一種再現功能。當這種藝術成為真正資產階級的藝術時,它才成為資產階級自我理解的對象化。在藝術中表達出來的自我理解的生產和接受便不再受制于生活實踐。哈貝馬斯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剩余需求的滿足,亦即已滲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生活實踐之中的那些需求的滿足。現在,不但是生產,而且接受也成為個體性的行為了。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也變成那種遠離資產階級生活實踐的創造活動相應的模式,盡管這類創造仍宣稱是對生活實踐的解釋。然而到了唯美主義,亦即資產階級藝術最終達到自我反映階段的藝術,這樣的說法便不再出現。與生活實踐分離,
祭祀藝術宮廷藝術資產階級藝術
目標或功能崇拜的對象再現的對象資產階級自我理解的描繪
生產集體性的技藝個體性的個體性的
接受集體性的集體性的個體性的
(祭祀)(社會性的)
這必然是體現出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發揮作用特征的前提條件,如今,這種與生活實踐的分離變成為藝術的內容。我們這里所概括的拓撲學可以用上面的表格來說明。
這個表格使人注意到這些范疇的發展不是同步的。這種體現出資產階級社會藝術特征的個體性的生產,有其自身的起源,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宮廷的贊助人。但是,宮廷藝術卻仍與生活實踐整合在一起,雖說和崇拜功能相比,再現功能在淡化藝術發揮直接的社會作用這種說法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宮廷藝術的接受也仍是集體性的,盡管集體活動的內容已有所改變。就接受而言,資產階級藝術所出現的重要變化在于:其接受是通過個體來進行的。長篇小說正是這樣的文學類型,在這種文學類型中,接受的新模式找到了適合于它的形式。資產階級藝術的出現也是藝術用途或功能決定性的轉折點。雖然祭祀的藝術和宮廷的藝術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和接受者的生活實踐整合在一起。作為崇拜和再現的對象,藝術作品被服務于一種特殊的用途。這一要求在同樣程度上不再適用于資產階級的藝術。在資產階級藝術中,資產階級自我理解的描繪便出現在那些生活實踐之外的領域中。在其日常生活中只限于局部功能(手段-目的活動)的公民,可以作為“人類”出現在藝術中。這里,人們可以展示自己豐富的才能,雖然以如下情形為條件,即藝術領域和生活實踐嚴格地區分開來。用這樣一種方式來看,藝術與生活實踐的分離成為資產階級藝術自律性決定性的特征(這一點上面的表格并未充分表現出來)。為了避免誤解,有必要再次強調,這一意義上的自律性確定了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的地位,但關于藝術的內容的主張卻并未涉及。盡管作為體制的藝術在18世紀快結束時已經完全形成了,但作品內容的發展卻受制于一種歷史的動力學,在唯美主義中才最終到達其頂點,因為在唯美主義中,藝術變成為藝術的內容。
歐洲先鋒派運動則可以界定為對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的這種地位的抨擊。它所否定的并不是早先的藝術形式(即一種風格),而是作為體制的藝術,它和人們的生活實踐已經分離開來。當先鋒派要求藝術再次成為實踐時,他們并不是表明藝術作品的內容應該具有社會意義,這種要求并不是在個別藝術品的內容水平上提出來的。確切地說,它直接指向藝術在社會中的功能,指向決定藝術作品效果的某種過程,就像指向藝術作品所表達的特定內容一樣。
先鋒派把藝術和生活實踐的分離當作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的主導特征。這樣的分離所以可能,其原因之一在于唯美主義已經找到了限定作為體制的藝術的本質內容的要素。體制和藝術作品不得不一致起來,以便使先鋒派質疑藝術在邏輯上成為可能。先鋒派指出藝術脫節(sublation)——即黑格爾意義上的脫節:藝術不只是被破壞,而是被轉變成生活實踐,正是在生活實踐中藝術才得以保存。所以,先鋒派接受了唯美主義的一個本質因素。唯美主義已使藝術的內容和生活實踐拉開距離,唯美主義所要道出和否定的生活實踐就是資產階級日常生活的手段-目的理性。然而,現在先鋒派的目標并不是把藝術整合進這一實踐,而是相反,他們贊同唯美主義者對世界及其手段-目的理性的否定。但是,先鋒派不同于唯美主義之處在于那種在藝術中從某種基礎出發來組織新的生活實踐。在這方面,唯美主義也轉而成為先鋒派意圖的必要前提條件。特定藝術作品的內容完全有別于現存生活(糟糕的)實踐,只有在這時藝術才構成某種核心,這個核心就是建構新生活實踐出發點。
馬爾庫塞對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雙重特征作了理論闡述,由于這一理論的推波助瀾,先鋒派的意圖也就可以清晰地加以理解了。競爭的原則遍及各個領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滿足各種要求,便在藝術中找到了歸宿,因為藝術可以遠離生活實踐。像和諧、歡樂、真理和團結這樣的價值顯然在生活中被排除了,但卻在藝術中得以保存。在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具有一種矛盾的角色:它規劃了更好的秩序,在某種程度上又反對無處不在的壞秩序。但是,通過在虛構中形象地實現更好的秩序,盡管只是一種虛構,它可以緩解現存社會導致變化的各種力量的壓力。這些都只限于一個理想的領域。在馬爾庫塞的意義上說,藝術完成這一功能就是“肯定性”的。假如資產階級社會中藝術的雙重特征在于如下事實,即遠離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構成了自由和非限制性的因素,以及任何后果的消失,那么,可以認為,先鋒派力圖將藝術融入生活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矛盾追求。因為如果要構成對現實的批判性認識,藝術對生活的那種(相對的)自由同時就是必須加以實現的條件。一種不再和生活實踐拉開距離而是整個融入其中的藝術,將會失去保持一定距離而對生活進行批判的能力。在早期的先鋒派運動中,力圖消解藝術與生活距離的嘗試是其歷史進步性的表征。但是這一時期,文化工業已經造成了藝術和生活之間距離的消失,這也就使人們認識到先鋒派事業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