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土情結及其社會文化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約翰•斯坦貝克是著名美國作家,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具體的創作時間是30年代,描寫的背景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西部農村。在該小說中,主要詳細描寫了向西遷移的社會場景,其中不難發現當時美國社會的變遷,反映了生活在那個時代人民的疾苦。[1]在這些作品中,無不透露著作者對土地的眷戀,對自然美景的熱愛,產生了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對處于痛苦之中的勞動人民表示深深的同情,對勞動人民身上體現出來的那種美好品德充滿了贊美之情,這些內容都是作品中主要的構成成分,能夠充分體現斯坦貝克深厚的鄉土情結。在描寫鄉土情結的作品中,其中寫得比較好的一部作品創作于1937年,這部小說為《鼠與人》,是一部體現作者深厚鄉土情結的作品,更是對當時美國鄉村社會中人們艱難生活的真實折射,能夠展現這些質樸農民身上那種崇高的精神,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能夠在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2]
一、《鼠與人》體現出來鄉土情結
斯坦貝克高度關注人類在貧苦物質條件下的生存狀態。[2]在中篇小說中,斯坦貝克創作的小說《鼠與人》占有重要的地位。該小說名字源于英國詩人彭斯的名句。在《鼠與人》這篇長篇小說中,鼠與人的最初的打算到最終往往落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小說描寫的地方是作者斯坦貝克的家鄉加利福尼亞中部的薩利納斯。小說著重刻畫的人物形象是美國失業工人,這些人物有著悲慘的命運遭遇。故事中有兩個人物形象值得注意,一個人物形象是喬治,喬治個子雖然矮小,但是卻十分精明能干;另一個人物形象是萊尼,萊尼雖然身材高大魁梧,但是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這兩個人是流浪的農業工人。
兩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是好朋友,就這樣一直相互扶持著,通過出賣勞動力的方式,給不同的農場主勞動。兩個人的夢想很簡單也很樸實,都希望能有一個安穩的家,過著鄉村式的生活,養著幾只小兔子,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能養幾只小雞是最好不過了,這種安定的生活一直以來是兩個人的憧憬。萊尼特別喜愛小動物,由于自己撫摸小動物的時候用力過大,常常會將小動物給捏死。這種撫摸上的嗜好又一次體現在撫摸一個女孩紅色的衣服上,最終被農場主給攆了回來。這次兩個人來到了薩利納斯的一個農場,又開始干起了季節性的雇工工作。農場主的兒子柯利特別傲慢,常常將欺負別人作為自己的喜好。[3]他的妻子更是放蕩,常常跑到工人當中沒事找事,非要惹出點事情來方好??吕钠拮影l現萊尼一個人在干草活,于是就想整他。這個女人讓萊尼撫摸她的頭發,但是當撫摸她頭發的時候,她大聲亂叫,嚇得萊尼不知所措,一時緊張將其給掐死了,由于害怕事情敗露,萊尼就一個人逃到了河邊的樹林里。萊尼的好朋友喬治發現出了大事,于是跑到河邊找到了萊尼。為了保證萊尼不受絞刑的痛苦,喬治再一次給萊尼描述農場場景,最終無奈下,忍著痛苦舉槍將萊尼給打死了。故事情節的發生顯得是那樣自然,絲毫看不到任何復雜性,但是卻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在當時的美國社會,這些食不果腹的勞動者不惜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的就是不可能實現的破碎的夢想,最終都無法掙脫被剝削的命運。
作為現實主義作家,斯坦貝克敏銳地發現了人類意識里對其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敬畏和熱愛。[3]兩個人物的出場是文章的主題基調,兩個人懷著對土地的渴望,然而,最終夢想卻幻滅了。兩個人懷著深厚的友誼進入到雇傭性的勞動中。這種美好的友誼不能不引起人們對他們的妒忌,甚至還會容易產生一些胡亂性的猜想,給枯燥的工廠生活帶來一絲暖意。[4]當有克魯克斯和砍迪兩個人的加入,他們似乎離夢想越來越近,夢想看似有實現的可能。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夢想幻滅了,仿佛在做一場不可能實現的夢,悲劇性的是人物的生命無法保全。作者斯坦貝克反復闡述了這些弱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并將其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這種無情的社會現實是當時社會情況的真實流露。從而也從一定層面上體現了社會文化內涵中的道德悖論。在人的生存當中,帶有侵略性和欺騙性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惡性的東西,人們在贊揚善良和仁慈這些美好品質的時候,以和諧文化品德為載體的人卻要遭受著來自失敗的命運,或許這是適者生存的社會,同時也是當時無情社會的真實表現。
在那樣的社會背景條件下,這種社會文化中的道德悖論能夠在人物身上生動地表現出來,這無疑不是一種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最好表現,同時也凸顯了人物身上那種悲劇性的色彩成分。作者斯坦貝克將自己的構思融入到小說人物悲慘命運的刻畫上,設計了人與鼠的關系,終將逃不脫命運的安排。詩人彭斯對這種現象有著深刻的感悟,并在其著作《致田鼠》中作了很好的體現,人物的悲慘命運就如同田鼠一樣,人與物相比較之下,能夠更好地體現人類的脆弱。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終的命運遭遇卻是顯得那樣蒼白和無助,命運不單單是老鼠的命運,更是人命運的最終注定。老鼠失去的可能是自己精心構建的小窩,而人失去的不單單是這些,還有來自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人失去的是做人的尊嚴。作者斯坦貝克借助小說來表現主旨精神也最合適不過。工業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破壞了人與土地的和諧的天然關系,導致許多像萊尼那樣因不能適應社會需要而成了可憐的棄兒的,無論這些小人物在社會生活中怎樣謹慎,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但是最終都無法逃脫來自肉體和精神雙重折磨下的夢想幻滅。小說中的喬治有著精明的頭腦,正是這種精明使其能夠時刻保護萊尼不受傷害,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但是萊尼的一次次闖禍,不得不使兩個人離開當下的農場,進入到下一個農場勞作。雖然有時候喬治也抱怨萊尼連累自己,也想過如果沒有萊尼,自己也可以和其他工人一樣進城吃喝玩樂,但是其還是對兩個人的夢想十分憧憬,希望能有屬于兩個人的一片土地,能在一起養幾只小動物,同時將這些夢想的細節一遍遍講給萊尼聽,不斷為這樣的夢想而努力。這樣憧憬性的夢想最終還是沒能擺脫命運的控制,萊尼失手殺死了農場主的兒媳,受到了其他人蠱惑的喬治親手用槍打死了自己的同伴。事實上,喬治并沒有因為打死萊尼而使自己過得更好一些,放棄了萊尼,兩個人的夢想也就這樣破滅了,從而再也無法突出自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導致了喬治要忍受孤獨的痛苦,還要承受打死萊尼精神上的折磨。
喬治無論怎樣精明,借助精明的頭腦改變現實情況的做法最終如同受到命運擺動布老鼠一樣,成了作者斯坦貝克對社會內涵中的道德悖論中悲劇而又心酸的人物。智力低下的萊尼是兩個人友誼建立的基礎。在這個渴望夢想的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產生了隔膜,彼此之間互不信任,相互防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建立在這種隔膜上的。萊尼雖然智商低下,然而心靈卻十分純潔,這也是兩個人友誼得以建立的天然土壤,在喬治最終的生涯中,萊尼的這種純潔形象無疑是他生命中的美好天使。萊尼的純潔使其失手將小狗和老鼠給弄死了,后來農場主兒媳也被其給失手殺死了。萊尼的弱智導致其土地夢、房子夢以及在土地上養小動物的夢想就這樣停止了。這種智力上的表現最終導致了自己生命的喪失。也正是這種弱智讓萊尼無視人性中存在的隔膜,將友誼的溫暖帶給了老坎迪和黑人馬夫克魯克斯,讓冷漠的工地不再顯得那樣枯燥。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萊尼終究生活在社會的最下層,是絕大多數弱勢群體中的一人,這種弱勢的政治地位導致了其最終悲慘的命運。社會看重的是最終的結果,而不是行為過程中的動機和動作,也可以說萊尼的死是無法避免的。萊尼的死體現了當時弱肉強食的社會現狀,這也是不變的自然法則。小說中萊尼的命運更像是命運規則中的老鼠形象,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道德悖論,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
三、結語
在斯坦貝克系列小說中,我們不僅能讀到西方傳統人道主義思想中對摧殘人的行為的批判,對人性美善的贊揚,更能領悟到作家在對待自然環境、暴力抗爭、人性重建問題上的積極態度。[6]無論人們怎樣精心設計自己的命運,也不論怎樣為實現自己的這種改變命運的夢想而努力,到最終還是擺脫不了命運的擺弄,就像作者在小說中刻畫的人物形象一樣,成為像老鼠似的命運的玩偶,這些是斯坦貝克對歷史經驗總結后得出的結果,同時更是小說所體現的深厚的主題思想。無論是人還是鼠設計得多么高明,最終都無法抗擊自然的力量。無論古人多么精明能干,也無論自己的事業多么成功,最終的命運都是一樣的。小說中對喬治和萊尼兩個人所構建的那個美好的夢想,正是作者斯坦貝克思鄉情結的真實寫照,同時小說中所滲透的社會文化內涵能夠在道德文化中得到體現,具體地說是道德悖論。
作者:溫泉 單位:長春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