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立和諧人際關系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注意團結周邊的人
中國有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也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草木早逢春”的詩詞,就是說中國人非常重視周邊人在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認為距離越近越易結成親密關系。根據人際吸引的鄰近律,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人們生活空間上的距離越小,則雙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間容易相互吸引,并繼而成為知己。中國人在交往中,非常注意團結周邊的人,形成不同溝通網絡,建立各種對個人成長有利的人際圈。按人際圈內部成員的關系,可以分成利益型(因成員利益上一致而形成)、信仰型(因成員共同信仰而形成)、目的型(因成員目的一致而形成)、需要型(因成員個性相似或互補而形成)、家族親朋型(因成員家庭親朋關系而形成)和娛樂型(因興趣愛好相同而形成)。當一個人擁有了這些人際交往圈,就增加了社會支持的人力資源。團體內部成員可以通過多向溝通,得到同伴的勸導啟發、鼓勵支持、消除疑慮和提供保證,學會從多角度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建立起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緩解精神壓力,提高應對現實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發揮人際交往的心理保健功能,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二、注重發現并滿足他人的需要
中國人提倡互相幫助,助人為樂。根據人際吸引的互補律,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進行交往時,當一方所具有的品質和表現出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一方的心理需要時,前者就會對后者產生吸引力。互補只所以容易產生人際吸引,主要是因為交往雙方彼此滿足心理需要時,會產生愉快肯定的積極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關系。它對群體內聚力的大小,心理環境的好壞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是直接影響個人的微觀環境。中國人在人際關系學課程中常常引用的一則寓言是:有一位教士請教上帝,“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獄?”于是,上帝先領他來到了地獄。地獄是一個大房間,一口煮著美味佳肴的大鍋,周圍圍著許多面黃肌瘦,痛苦而又失望的人群。原來他們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長柄的湯匙,食物無法送到嘴里。上帝又帶教士來到了天堂,天堂里的情景和地獄里的一樣,但天堂里的人卻面色紅潤,非常愉快。原來天堂里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湯匙盛滿食物去喂別人。別人吃飽了,自己也吃飽了。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當你只想著自己的時候,你就處于地獄之中;當每個人都能關心別人的時候,那大家都在天堂之中。因此,中國人特別注意對偶角色之間關系的研究,強調在對偶角色的人際關系中,需求互補能使雙方更具有吸引性。如夫妻雙方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上下級支配與服從的默契配合,內外向性格的取長補短,異性之間的性別角色定位,都會使交往雙方相得益彰,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注重心理的透明度
相對來說,中國人彼此交往透明度比較高。根據人際吸引的能力吸引規律,人們一般比較喜歡能力較強的人,特別是對那些有才能而又偶而出現過一些小差錯的人。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的“約•哈里窗戶”理論認為,對每一個人來說,其心理都存在著4個區域。其一是自己了解,別人也了解的“開放區域”或“公知區域”;其二是別人了解而自己卻并不了解的“盲目區域”或“他知區域”;其三是僅僅自己了解,而卻從不向別人透露的“秘密區域”或“已知區域”;其四是自己和別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區域”。良好的人際關系,“公知區域”越大越好;“已知區域”越小越好,“他知區域”和“未知區域”沒有最好,所謂的“公知區域”即稱約•哈里窗戶。中國人對隱私理解相對寬松。外國人把年齡、婚戀狀況、工作收入等均視為隱私,但是這些在中國人看來,都算不上隱私。所以并不在意與別人談論這些與自己和對方相關的事情。所以中國人比較喜歡坦率直白的人,不喜歡冷漠、拘謹和封閉的人。在交往過程中,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透明度”高的人一般更受歡迎。人都不是完美的,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的本來面貌,盡管這個面貌不是完美無缺的,卻更能給人以真實感,使人接受,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在交往中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求掩蓋起來的人,多是由于缺少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對別人缺乏信任,懷有戒心,不敢讓自己的真實形象讓別人看到,就很難取得別人的好感。
四、注重求大同存小異
從眾心理是中國人的典型心理。從眾就是個人在社會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根據人際吸引的相似律,人們如果在外貌、年齡、地位、角色、學歷、職業、能力、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相似,就會彼此相互吸引。從眾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人與人交往中為取得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好感,注意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以減少群體壓力,求得心理安寧,或者為減少心理壓力,習慣尋找發現彼此相同處,與他人發生情感共鳴,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現狀,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從眾的最好例證。個體尋求化解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人們往往把彼此認同作為人際交往的切入點,對于某種原因不愿意與人打交道的人,會主動創造機會與對方接觸,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消除心理排斥,如特別重視同鄉情、同學情和戰友情,為了達到比較好的認同結果,在衣著服飾、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很少標新立異。在交往中,不太愿意涉及太難或太嚴肅的話題。長期從事某種職業的同事,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以實現團體目標,對本職業活動的性質內容、社會價值、職業用語、工作方法、職業習慣與職業環境等的會達成職業認同,假如在工作單位討論評選某人為先進典型,自己雖然不怎么同意,就跟大伙兒一樣表示同意,以免與那位同事和團隊關系搞僵,通過職業認同,交往雙方能夠通過心理接觸,消除彼此隔閡,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學會贊美和尊重他人
中國有句古語“敬人者,人恒敬之”。根據人際吸引的對等律和得失律,交往過程中人際互動的雙方,總是喜歡那些也同樣喜歡自己的人。這種有意或無意的報答性現象,在人際吸引中,其“對等性”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按一定規律變化發展的。同一個始終對自己抱肯定態度的人相比,人們更喜歡那些開始對自己予以否定性評價,以后轉變為肯定性評價的人;與此相似,同一個始終對自己抱以否定態度的人相比,人們更討厭那些開始對自己予以肯定評價,以后轉變為否定性評價的人。第一種情況是由否定性評價向肯定性評價轉變,謂之為“得”;而第二種情況是由肯定性評價向否定性評價轉變,謂之為“失”。因此,學者們將人際吸引領域中的這一現象稱之為“得失原則”,得失原則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身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善于運用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先貶后揚的“得”與“失”規律,在工作和現實社會中,人們常說生活就是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把發現別人的長處,作為接納交往對象的橋梁。在人際交往中,應注意克服各種阻礙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以打破僵局,淡化矛盾,消除誤解,讓人際距離縮短。阻礙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大致可以總結如下幾點:一是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他人缺乏感情;二是自我中心主義過強;三是對人不真誠,只關心自己;四是過分服從并取悅別人;五是過分依賴他人;六是嫉妒心強;七是懷有敵對情緒與猜疑性格;八是過分自卑、缺乏自信;九是情緒孤立,不喜歡與人交往;十是有偏見、固執、報復性強;十一是好高騖遠地喜歡提出過高要求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依據社會心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原理,結合中國生活實際,系統闡述了中國人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途徑,希望開闊同行們的國際視野和思路,從理論上與實踐上,對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進行跨文化思考,掌握人際吸引的規律,并在人際交往中活學活用,不斷改善和提高人際沖突的管理水平,發揮人際關系在個性成熟、心理健康、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的積極作用。
作者:陳利單位:遼寧警察學院偵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