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論文2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
1.學生宿舍環境也是引起宿舍關系緊張的原因第一,學生宿舍一般是按照同一班級隨機組合來進行分配的。就我校而言,漢語言班級宿舍有新疆本地學生和內地學生,宿舍成員基本來自五湖四海。而民語言班級宿舍有維吾爾族學生,又有其他少數民數學生,宿舍成員覆蓋了天山南北。這樣就存在宿舍各成員之間的不可選擇性。第二,除邊遠農牧區寄宿制學校的孩子之外,多數學生沒有過集體生活的經歷,學生們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價值標準和個性特征也是天壤之別,這樣使得宿舍內部相互之間自然形成屏障。第三,語言障礙也是引起宿舍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對少數民族學生而言,雖然有過預科一年的漢語學習,但在聽說、理解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對于部分民漢學生合住宿舍,由于語言障礙,影響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
2.學生自身心理特點是制約同學宿舍關系不和諧的主要根源第一,性格方面的原因。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將宿舍的不和諧歸咎于性格差異。一般性格障礙類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另一種情況是雖然愿意與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了解自己。第二,自私心理是腐蝕宿舍關系的禍害。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自小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到大學過集體生活中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第三,就是猜疑心理。猜疑心理的人在交往中的一般表現是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第四,嫉妒心理。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而一旦這種嫉妒心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
二、改善制約大學宿舍人際關系的措施
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有效解決學生宿舍關系問題是社會以及教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1.學生自身方面第一,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素質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在校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基礎與保障,為此要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良好地交往心理素質。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要學會尊重他人,重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第二,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一是正視,二是溝通,三是包容,四是真誠,五是欣賞。
2.學校方面從學校層面來講,要做好哪些工作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學校要發揮教育陣地的優勢,做好心理輔導和教育工作。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部分心理是健康的,但還有部分學生的心理需要關注。所以,學校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做好心理輔導工作。第二,要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學生社區應做好規章制度和管理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加強學生宿舍內部和諧的環境規章建設,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宿舍關系的氛圍。第三,宿舍環境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對于多數從家庭生活到學校集體生活的孩子來講,宿舍條件不好,很難使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時不能保持最佳狀態。所以從學校層面來講,要進一步改善學生的住宿條件。
3.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計,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中華傳統文明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鄢成龍艾爾肯·托呼提單位:新疆農業大學機械交通學院
第二篇
1對象與方法
1.1施測被試采取配對組設計,將經過前測最終確定的24人配對入組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男生2人,女生10人,兩組樣本同質,被試變量平衡。實驗采用前、后測時間序列設計,比較實驗組、對照組后測結果考察實驗效果。干預程序為對實驗組進行6次團體心理輔導,每周1次,每次2小時,對照組不參加[7]。以人際關系理論、人際溝通理論、群體動力學理論為支撐的實驗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1.2統計處理采用Excel和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對實驗組成長日記進行質性分析。
2結果
2.1實驗組、對照組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前測、后測結果比較見表2。團體心理輔導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得分無顯著差異,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該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組內比較,實驗組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得分前測、后測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組在該量表上的前測、后測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經過團體心理干預的被試群體人際關系得到了顯著改善,未經過團體心理干預的對照組被試群體人際關系未得到顯著改善,這與鄭凱、何元慶等關于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后測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
2.2實驗組、對照組的人際信任量表前測、后測結果比較見表3。團體心理輔導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際信任量表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團體心理輔導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該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組內比較,實驗組的人際信任量表前測、后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組在該量表上的前測、后測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實驗組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被試群體,其人際信任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實驗效果明顯。這與鄭凱、何元慶等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后測人際信任量表上得分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可能與入組成員篩選標準、輔導方案設計等不同有關,本研究被試入組標準為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9分,而鄭凱、何元等研究被試入組標準為≥12分。
2.3實驗組成長日記定性分析結果成長日記是為實驗組被試專門設計的一本小冊子,作為每次團體心理輔導后的延伸作業,分為6次,通過被試自評的方式進行,記錄自身的成長及變化,包括認知、情緒、行為等層面。摘錄有代表性的自評記錄(見表4)。這與楊爽,王瑤等關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研究效果有一致性,被試自我成長日記中體現了自我認知的探索、調整、同化和順應機制,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和情感支持,交往主動性循序漸進發生[9]。
3討論
3.1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后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前測、后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組在該量表上的前測、后測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有效方式,干預效果明顯。團體成員成長日記自評及活動效果調查問卷也顯示,實驗組成員對自我有更深地理解,更加悅納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人際交往技能。團體心理輔導之所以能夠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性質決定的。團體心理輔導注重成員間的交往互動,為團體成員創設了真實的人際交往環境,成員間可通過互相觀察、學習、體驗,習得新的角色承擔技能和社會經驗,并將其有效地遷移于現實生活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改善人際關系,解決交往困擾;二是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針對性強、持續有效。本次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以人際交往理論架構為基礎,遵循相識-自我探索-角色承擔技能訓練-交往信任培養-團隊協作的漏斗式設計原則,環環相扣且操作性強,體現了人際交往由開始、發展到信任、安全感建立的基本規律,團體成員最終習得了人際交往的良好互動模式;三是團體成員積極配合并愿意做出改變。團體成員均為自愿參加,有較強的求助意識,愿意配合團體心理輔導的各項要求做出認知行為改變,能夠積極主動地將習得的角色承擔技能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否則,將難以取得實效;四是團隊隊長本身的素質很重要。團隊的隊長要有好的人際交往素養,對團隊成員有親和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值得信任,并能夠從容帶領團隊深入探索,具有人格魅力等。只有這樣,才能與團隊成員更好地理解,默契配合。
3.2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信任度的思考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人際信任量表前測、后測結果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信任度的有效方式,實驗組被試人際交往信任度提高,團隊歸屬感強,干預效果明顯。人際信任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人際信任的建立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受雙方所處的情境、文化氛圍、個性品質、交往頻率等多因素影響。心理學上傾向于將人際信任看做是對某種交往情境的反應,當確認交往情境是友善、真誠時,個體易形成對交往情境中他人的信任,否則不易形成人際信任;研究發現,被信任者具有的特定人格特征是影響其獲得信任的重要因素,當交往個體具備真誠、誠實、寬容、善良、責任、忠誠等個性品質時,雙方易產生人際交往信任;交流本身產生信任,缺少溝通阻礙信任的形成,研究表明,經常參加各種活動的人要比不經常參加活動的人人際信任水平高,交往的頻率和熟悉度使人際交往的信任閾限降低,信任度提高[2]。團體心理輔導恰恰為團體成員設置了一個友善、真誠的交往情境和氛圍,使團體成員愿意敞開心扉-彼此熟悉-初始信任-互動深入,真誠的交往等積極經驗增強了彼此的信任,當成員間能夠彼此預測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時,交往的確定感又使每個人感受到更多的安全體驗。同時,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際信任量表后測結果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被試群體人際信任感的情境遷移力不夠,應該重視人際信任情境遷移力的培養。在真實生活環境中努力營造溫馨、關愛、真誠、尊重的交往情境,遵循包容、信任的建設性交往原則,積極開展優秀個性品質社會認知訓練、親社會行為自我概念訓練等,將習得的信任交往經驗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大膽實踐交往能力,增強自我安全感和人際信任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3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團體心理輔導后續跟蹤研究需要深入開展,了解被試群體在團體心理輔導結束后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人際關系的改善狀況,了解其在團體心理輔導中習得的人際交往經驗、角色承擔技能是否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遷移和應用,同時對其相關他人(父母、老師、朋友、同學等)進行后續回訪;將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進一步細化、系統化,圍繞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主題設立子項目,如人際信任提升、利他行為實踐、自我概念社會認知表達、社交焦慮情緒管理等一系列團體心理輔導,使人際關系團體心理輔導更加體系化,實現某一主題團體心理輔導的一體多翼化格局。
作者:王月琴李海燕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