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諺語中反映出的民族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漢哈諺語風俗習慣差異
1.1漢哈諺語風俗習慣不同點風土習俗類的諺語所涉及的是某一地方的山川景物、風俗習慣、傳說、特產等。充分反映了哈薩克人民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產方式等。
1.2漢哈諺語風俗習慣相同點在社會道德的諺語中,漢哈諺語有相同點。例如:漢語諺語中的“忠言逆耳”、在哈薩克族諺語中“朋友的話使你哭、敵人的話使你笑”在反映愛祖國、愛家鄉這一品質方面有相同點。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哈薩克族諺語中表現為“與其在別人的國家當蘇丹、不如在本國當窮汗”;崇尚團結類。例如:“家和萬事興”、“兄弟不合、到嘴的東西吃不到”、“兄弟齊心、其力斷金”;在重知識、重理想的方面。例如:“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讀書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命的燭焰”。
2漢哈諺語畜牧文化差異
畜牧文化是哈薩克族最典型的文化特征,這些特征自然在其諺語中有所體現。首先在哈薩克諺語中有許多有關牧場的諺語,因為牧場是哈薩克族放牧的地方,是哈薩克族賴以生存的地方,選擇好的牧場是發展畜牧業的關鍵所在,他們的生活和牧場息息相關,沒有牧場就沒有游牧生活的場所,對牧場的忠愛其意義不言而喻,所以哈薩克族人民非常重視人、草場、牲畜之間的平衡關系,對草場也是倍加愛惜,不破壞草場,自然在諺語中也會有不少是反映牧場的。
3漢哈諺語農耕文化差異
漢哈諺語農耕文化不同點自古以來,諺語始終活躍于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之中,無論是口頭上,還是書面上,都被廣泛地運用著。這不僅說明了諺語內容的廣博,還說明諺語來自民間,與人民群眾的農業生產有著密切聯系有關。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農業諺語也異常豐富,就涉及的范圍來看,有農作物、節氣、水利、耕作、肥料種植等方面的諺語。《中國諺語資料》編輯的四萬多條諺語,其中農諺占了五分之一的分量。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關于農業生產的諺語:“稻花要雨,麥花要風”、“淺水插秧,寸水返青”、“高粱開花連天早,坐在家里吃好飯”,等等農業生產斗爭的領域,是產生諺語的肥沃的土壤,農業生產的重要經驗。我們以冬小麥的播種季節為例:華北地區中部的農諺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華北地區南部的農諺是“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華北北部的農諺是“白露節,快種麥”又如芝麻的播種季節:北方是:小滿芝麻芒種谷,過了冬至種大黍;中部地區是:芒種種芝麻,頭頂一棚花;南部地區是:頭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莊稼(江西)即使是在同一地區,由于地形地勢的不同,彼此的氣候條件、溫度、濕度也不一樣。還是以小麥的播種為例,華北的農諺就是“白露種高山,秋分種平川”,湖北的農諺則是“白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們是屬于同一地區,播種同種農作物,農時上也要有所差異。由此可見,氣候、時令節氣、溫度等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民們的春種秋收、衣食飽暖,影響著農業的生產。地域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農時,古代農業主要是靠天收獲,因此農民對天時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十分注意。
4結束語
諺語是民族語言的精華,是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諺語作為熟語的一種,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諺語是文化的產物,是人類文化最古老和最有價值的表現形式之一,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諺語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隨著各種新生事物、新經驗的不斷涌現而不斷發展的,自然而真實地反映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現實,具有深厚的社會文化的歷史沉積與印記。漢哈諺語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各自表達形式不同,含義更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應更多地去了解漢語文化的特點及深層次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的理解并運用語言。
作者:庫然西·達列里汗 單位:伊犁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