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現代化中的歷史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蕩滌與留存:徽州歷史文化
(一)徽州歷史文化的主要內容及體系構成在歷史上,無論是本土徽州人、外來徽州人,還是在外徽州人,都是徽州文化的締造者。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方式為曾經璀璨的徽州文化添磚加瓦,為中華文化留下了重要的遺產。因此,正如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一樣,徽州文化的內涵也相當廣博和深邃。從內容上說,主要包括風格各異的徽州文化流派(新安理學、徽州樸學、徽州新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商文化(賈而好儒)、古建筑和古村落文化(以民居、祠堂和牌坊的“古建三絕”)、民間藝術(徽劇、徽州三雕、徽州篆刻、徽州版畫)、民俗文化(漁梁跳鐘馗、疊羅漢、拋繡球、攤舞、目連戲)等等,滲透于徽州歷史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個比較成熟、完整的區域文化體系。一般而言,文化可分為外層的物態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內層的精神文化三個層次。相對于這種普遍性劃分,徽州文化體系還存在更深入的層次劃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次:一是外在的物態文化。所謂物態文化,是指可以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有具體物質形態的文化事物。對于徽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古建筑和古村落。最能充分反映徽州文化的古建筑,當數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的民居、祠堂和牌坊。而遍布徽州城鄉的古村落,則以世界遺產西遞、宏村等為著。二是中層的制度文化,如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鄉規民約等。其中,嚴謹完善的宗族制度作為徽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對于維系徽州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曾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如徽州宗族的公匣制度,有效地行使了宗族對公眾事務的管理和族內利益的分配與再分配職能⑦。三是內在的精神文化?;罩莶粌H物態的歷史文化遺存十分繁多,精神文化遺產資源也相當豐富,如異彩紛呈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風民俗、歷史文獻等。四是核心的行為理念文化,如“和”、“善”、“儒”等。它屬于核心層面的文化,是徽州文化的精髓,一直貫穿于徽州文化的始終,并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行為理念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態文化一道,共同構筑了徽州文化的立體化文化體系格局。
(二)滄史逝去徽州歷史文化古韻留存毋庸置疑,隨著滄桑歷史的逝去,無論是以古建筑、古村落為載體的物態文化、還是以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為依附非物態文化,乃至滲透在徽州人民骨子里的文化精神或文化價值,都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而不斷演變,或是為現代化所吞噬,或是在現代化洪流中留存。應該說,徽州文化的鼎盛已無法通過對各種歷史遺存的保護和開發而得到復制或重生。即便如此,徽州人民在近800年悠久歷史中創造的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存,仍俯拾皆是。這使徽州文化至今仍保持一種甚具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其中,代表徽州物態文化的各種古建筑和古村落,充盈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最直觀、具有最鮮明徽州特色的文化遺存,也是展示徽州文化的最佳載體。在很大程度上說,這些古建筑或古村落,已不只是老建筑,而代表著一種日漸消逝的生活方式⑧。今天,人們只能通過貫穿于其中的以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出現的豐富史料,在腦海中構筑著一幅幅徽州傳統生活的畫面。雖然作為非物態文化之一的徽州制度文化大多瓦解,甚至消亡,但其中的徽州方言、民間藝術、民俗禮儀,以及行為理念文化,至今仍是徽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作為徽州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形式而流傳后世。
二、保護與傳承:徽州歷史文化傳承的主要經驗
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已成為當前文化建設的主線和經驗之一。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不同的方式挖掘開發當地的文化資源,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樹立具有區域乃至更大范圍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無疑有獨到的做法和經驗。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政府主導下的公眾參與文化傳承的牽頭和主導,政府作為規劃者和推動者責無旁貸。但僅憑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公眾積極的參與,文化傳承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政府主導和公眾參與之于文化傳承,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廣大公眾參與文化傳承的積極性,文化傳承才能順利實現?;罩菸幕趥鞒羞^程中,政府和公眾本著強烈的文化自覺,注重政府主導和公眾參與“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形成合力,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政府主導方面,各級政府先后頒布或修訂了一系列條例或辦法,要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工作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切實做好徽州文化的傳承。如1997年制定、2004年修訂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要求各級政府應加強對以古民居為主體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和古民居較多的村落的環境風貌的保護;2004年起實施的《黃山市屯溪老街保護區保護管理辦法》,禁止對傳統格局和整體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的開發建設;2006年《黃山市歷史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辦法》第十六條更是在對核心保護區的建筑維修、改造的風格、材料、規格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力圖重塑徽州傳統文化風格;2008年歙縣出臺的《歙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定在核心區設禁建區,古府縣城范圍內的新建筑要有傳統建筑特色,并設立名城保護專項基金……2008年1月,國家文化部批準成立橫跨二省三市(安徽省的黃山市、宣城市和安徽省的婺源市)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首次從國家層面把古徽州一府六縣作為完整的徽州文化生態區,開啟了對徽州文化的完整規劃與有序保護。在公眾參與方面,各種民間力量特別是學術界、當地公眾以及其他熱心公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徽州文化保護、傳承的行動當中,為徽州文化保護、傳承出謀劃策、出錢出力。《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要成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與發展協會”,凝聚民間力量,開展保護活動,逐步形成全民參與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的合力?;ヂ摼W絡的成熟和普及,為公眾的積極參與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許多網友通過故園徽州論壇、大徽州論壇等網絡平臺,積極參與徽州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順其自然”等“徽州之友俱樂部”的熱心人士,眼見特色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在風雨飄搖中正無可挽回地一幢幢倒塌損毀,自發組織起來,走到徽州鄉間,進行實地測繪,建立數據檔案留存。近年來,一系列專題學術論壇或研討會如“徽州文化保護高峰論壇”、“中國徽州古街文化論壇”、“徽州文化學術研討會”、“程朱思想與徽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徽州文化生態保護研討會”等的召開,在進一步挖掘了徽州文化的歷史資源的同時,也為徽州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路。政府和民間力量的有效互動機制正逐步建立。
(二)物態和非物態傳承的有機融匯物態文化作為可見的文化表現形式,在徽州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而各種不可見但又以某種形式表達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理念文化,更是徽州歷史文化傳承至今的生命線。實際上,徽州文化的有效傳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并重的文化保護思路和舉措。在已頒布的徽州文化保護條例或辦法中,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的保護從來就沒有被割裂開來。既有專門的物態文化保護條例如《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又有專門的非物態文化保護辦法如《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兩者不可偏廢?!痘罩菸幕鷳B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也強調既要保護歷史遺跡,也要重點關注各種以活態形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事實上,以物態形式和非物態形式存在的徽州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系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如果只有單獨的物態文化,如古建筑、古村落以及遍布其中的木雕、磚雕、石雕等,而沒有非物態文化如文書典籍、民間工藝、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地區方言等的存在,那些物態的文化遺存更多的是“軀干”或“空殼”。可以說,物態文化是“軀干”,非物態文化是“血肉”,兩者的有機融匯,才使徽州文化有了豐潤的內涵和歷史的厚重感。在這樣的保護思路和有力措施下,不僅以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為代表的物態文化實現了有效的保護,各種非物態的徽州文化也得以傳承和延續。
(三)重視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傳承上文已經提到,徽州文化體系包括四個層次,除了物態文化以及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內的以某種形式為載體的非物態文化以外,還有核心的行為理念文化。雖然行為理念文化在相關的文化保護條例或規定中并沒有明文的闡述,但徽州文化的傳承,從來就不排斥處于核心層次的行為理念文化。相反,行為理念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優勝劣汰:那些符合時展需要的、代表正確發展方向的行為理念文化精華基本上得到保留和傳承,并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那些不能適應時展需要的、落后的行為理念文化糟粕,則在滾滾歷史長河中湮滅。有學者指出,徽州文化以儒學倫理、宗族觀念、商業精神為三大基本內核⑨。到今天,宗族觀念隨著原來組織結構嚴密的宗族制度的瓦解已逐步減弱,但在維系團結、穩定等方面,宗族觀念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儒學倫理和商業精神,仍滲透于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其中,在儒學倫理方面,古徽州崇尚教育、重視對人才培養的理念如今仍盛行,仍見“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師有學,有書史之藏”,“雖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許多行為理念文化,如“忍”文化、“和”文化、“孝”文化、“善”文化、“儒”文化等,都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其效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得到彰顯、充實和升華。在商業精神方面,包括以“徽駱駝”、“績溪?!钡葹樾蜗蟠恚曰丈探洜I哲學、經營理念為內在特質的精神文化,在改革開放以后涌現的新徽商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文化自覺”:徽州歷史文化傳承的現代啟示
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是一項需要有高度“文化自覺”的工作,應在以下方面應當引起重視:
(一)現代化建設和原生態保持的協調發展現代化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的現代化建設。其中在硬件建設方面,在某種意義上說意味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意味著高樓大廈、商貿中心的不斷涌現。這就導致了現代化建設和傳統歷史文化保護之間存在微妙的關系。肯定地說,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傳承之間并不是對立、此消彼長的關系,而可以尋求一條協調發展之路。但在過去幾十年中,隨著城市現代化的推進,城區改造、商業區規劃等成為時代的“流行語”,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原生態保持之間常常出現矛盾和摩擦。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和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之間的博弈當中,后者常常因處于劣勢地位而讓位于前者。如廣州遵循對陳家祠、光孝寺等歷史文化載體的“融文化、商業、休閑為一體”的開發思路,使周邊的歷史文化環境蛻變成商業氣息濃厚的現代化環境;舊城區許多具有深厚西關文化涵養的騎樓、大屋等文物建筑,以及許多革命文化建筑,已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商貿街所取代、或正處于“被圍剿”當中……不僅如此,舊城改造所帶來的大量拆遷,居民被遷往其他地方,這等于代表著傳統歷史文化的一些符號也將被徹底格式化了?;蛟S,在初期,人們仍能憑記憶仍可對逝去的歷史文化符號作斷續的追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歷史印記將會越來越模糊,直至烏有。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文化的消亡。如何實現現代化建設和歷史文化傳承原生態保持的協調發展,是值得深思的核心問題。
(二)物態傳承和非物態傳承的協調發展物態傳承和非物態傳承是歷史文化傳承的兩個重要的方面。不僅要重視蘊含著豐富歷史內涵的古建筑、古村落的保護,還要重視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歷史文化如地方方言、風情風俗、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的傳承,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其他地區可參照徽州文化傳承的做法,對以物質形態存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以非物質文化形態存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整體性保護工作,特別是重視歷史文化傳承人的挖掘、培育,確保歷史文化的順利傳承。
(三)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協調發展歷史文化傳承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其任務之艱巨,是政府單方面力量不可能完成的。此外,如果沒有社會的積極參與,缺乏對社會心理的考慮,歷史文化傳承通常會失去應有的含義,而淪為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只有根據“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原則,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雙管齊下,形成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協調發展的歷史文化傳承機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政府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引導人們自覺承擔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特別是要提高城市規劃部門、房地產開發商、古村落居民等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意識。其次,政府制定各種城市改造規劃、商業發展規劃和歷史文化傳承政策,應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包括當地居民、專家學者以及其他社會人士的參與,共同致力于歷史文化的傳承。除必須通過專家科學論證之外,應充分征詢、吸收社會其他方面的意見,特別是要照顧作為歷史文化“集合體”的當地居民的感情。再次,應當在規范發展的前提下,鼓勵社會組織、社會資本的進入,在歷史文物保護、民間工藝傳承、民間藝術弘揚等方面彌補政府精力有限、投入不足的缺陷。
作者:黎明澤單位:中共廣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