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房屋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原漢口英租界的歷史概況
漢口的發展始于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后,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水運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1861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按《漢口租界條約》在今天的天津路所在位置建房舍作為英國駐漢領事館,開啟了漢口殖民租界的歷史。隨后自1895年由俄、法、德、日等國家沿漢口長江邊一字排開強設租界區,南起江漢路,北到黃浦路,西至中山大道,長達七八千米,面積達數百公頃。殖民主義者們帶來的商貿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漢口城市建設,便有了眾多的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的現代建筑,這些建筑有著西方人的設計,更有著中國建筑商的智慧,還有著西方建筑在中國氛圍中的轉化特點,使漢口成為一個蓬勃發展充滿魅力的地方,吸引了更多的資本。到20世紀初,漢口的進出口貿易使其成為中國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被稱為“東方的芝加哥”。當初洋人對租界的市政建設作了較好的規劃,街道分與長江平行走向和與長江垂直走向,平行的走向稱為“街”,垂直的走向稱為“路”,其間建筑不是西洋風格建筑,就是規則整齊的公寓式房屋,與大多是木結構、零亂、低矮(一二層)房屋的漢正街等地方形成鮮明對照。原漢口英租界在1861年創建后,英政府又強行根據《漢口新增租界條款》將租界占地面積擴充,它是原五國租界中設立最早,建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租界區,至1927年3月收回,前后歷時66年。根據1∶2000房產管理圖量算,原漢口英租界西至現今中山大道,東至沿江大道,南自江漢路,北至合作路,總占地面積約53.25hm2。
二、房屋現狀調查及測繪
房產調查是房屋及其用地有關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是房產測繪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次房屋現狀調查充分利用房產管理圖、地籍圖、地形圖、宗地圖等圖件及其他相關數據資料,通過比測檢核和數據整合,以1∶2000房產管理圖上的精確地理坐標來定義房屋座落,對歷史房屋進行專項現狀分類調查和測繪,進而在1∶2000房產管理圖基礎數據庫平臺上,將實地調查獲取的屬性信息與圖形相關聯,并在生成符合建模的二維矢量圖形數據后,使用3dsMax和Photoshop軟件,對房屋平面圖和攝影測量數據進行處理形成三維模型,從而建立以房屋為核心,集二維地圖和三維模型、數據查詢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信息管理平臺,最終形成原漢口英租界風貌街區房屋現狀調查及測繪成果資料。經調查統計,原英租界內重要歷史建筑以歐洲古典風格建筑居多,也有一些中西建筑風格的杰作,它們絕大部分建造于20世紀的最初30年里,反映了那個時期漢口城市發展狀況,其中屬國家、省、市級文物22處,市級優秀歷史保護建筑23處,擬保護歷史建筑44處;另有反映漢口歷史時期民居里份10處。1.房屋現狀分類調查為提高效率,有序推進項目,筆者以“街”和“路”為架構將原租界范圍劃分成9個地塊。根據市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研究所等部門確定的相關原則,按“重要歷史建筑”和“其他類房屋建筑”二個類別房屋進行調查。重要歷史建筑分為文物、優秀歷史保護建筑、擬保護建筑3個類別,各類建筑物數量以“處/棟”為單位按表1進行統計。其他類房屋建筑是指建成不滿50年,具有特別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或者具有重要紀念、教育意義的房屋建筑;“里份”建筑及各房產集團管轄的房屋建筑。另外,在舊時漢口將極具城市市井氣息居住的巷、坊稱為“里份”。武漢城市居住里份大部分坐落在原英租界內,是城市里份建筑的優秀代表,在中國近代城市建筑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屬民國早期的高級里份,坊內交通分為里巷、次巷和支巷,規模大、結構整齊,房屋前后設有天井,內部采用木質裝飾,單元結構為石庫門式住宅,也屬本次房屋資源調查的項目。2.房屋現狀平面圖測量以1∶2000房產管理圖為基礎,并與武漢市第二次土地調查(城鎮)1∶500地籍圖疊加形成工作底圖,采用WHCORS系統結合全站儀野外數字采集方式進行旨在滿足本項工程要求的房產要素測量和整個租界區房屋現狀1∶500平面圖的測繪,并用AutoCAD2002編成1∶2000房屋現狀專題圖,技術規格見表2。3.房屋建筑面積計算與分類統計根據所測1∶500房屋現狀平面圖,在充分利用其他相關數據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筆者研發的“房屋面積調查數據處理系統”自動計算與分類統計各類房屋的建筑面積和基本屬性,并生成本項工程相應的統計表格。
三、三維建模及圖數一體化空間數據建庫
以1∶2000房產管理圖、前述房產圖及有關分層圖中房屋邊線數據為基礎資料,在3dsMax、Auto-CAD、Photoshop等平臺上,以精細建筑模型規格,采用基于矢量數據的建模方法,根據不同房屋建筑形態,分別采用平面圖拉伸或使用分層分戶圖等方法構建模型框架。將外業調查所獲得的建筑物原名稱、現名稱、建筑結構及面積、棟數、地址、建造年代、產權人、使用人等屬性與圖形關聯,在房產管理圖數據庫上,利用GIS技術建設圖數一體化的空間數據庫,形成二、三維一體化查詢分析及視頻展示功能。
四、結束語
城市發展引發的人們生活內容及城市功能形態的轉變正是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建筑保護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昔日繁華的城市中心難以適應如今高速發展的時代步伐,另一方面蘊含在歷史街區建筑甚至磚瓦中的文化內涵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研究。武漢市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優秀歷史建筑保護作為貫徹“文化強市”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提出要通過對其實施保護,留住城市之根,延續城市之脈,提高城市品位,張揚城市個性魅力。因此,通過對城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房屋建筑進行調查測繪及分析研究,進而對其進行保護和再利用,正是為激起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促進其成為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動力。
城市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房屋建筑保護與利用規劃需有詳細的現狀調查資料及圖數資料的分析。只有對歷史沿革、街區空間環境、人文景觀等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分析,才能找到歷史街區所蘊涵的文脈。所有這些構成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文化要素,共同構筑起歷史街區穩定存在、發展的支撐點,為了發現并理解這些要素,筆者所實施的調查測繪及三維建模正是其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房產測繪在經濟社會服務方面的具體表現。
作者:彭金輝劉素玉田偉張巧利單位:武漢市房產測繪中心武漢市測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