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差異下旅游跨文化交際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跨國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世界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在旅游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沖突和文化碰撞的產生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造成的,由于地域環境、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不同,導致了不同國家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風俗風情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給跨文化國際旅游的人們在交流和認同等方面帶來了困難,甚至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了解并認識國際旅游的跨文化特點并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技能處理文化沖突和碰撞是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的必備技能,也是我國旅游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前提。
一、價值取向中西方民族的價值取向
差異最主要表現在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追求價值的自我實現,而中華民族強調集體主義、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諧。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包含尊重隱私、征服自然、尊重他人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特征。這些價值觀念差異也體現在旅游跨文化交際中,如西方人的隱私觀念很強。他們在交往時不喜歡別人插手自己的事情,在中國,酒店服務人員認為出入客人房間打掃衛生、整理內務是她們的職責所在,不必征求客人的同意;而在英語語言國家,所住宿的旅店就是客人的臨時地盤,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酒店工作人員未經許可是不能進入他們的臨時領地。在導游服務中,為了雙方很好的合作,中國的導游會時常提醒游客能做和必須做的事,這些在外國人看來是侵犯了個人隱私。對游客提出的“請不要翻越”等建議和勸告,中國人認為導游責任心強,可西方人看來,這是在干涉個人自由。
二、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的思維編碼和程序來進行思考的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不同的,其思維模式也必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人歸納性、模糊性和直覺性的思維模式在旅游跨文化交際時對于旅游文本的布局、文字的風格等方面的表達得淋漓精致,如頻繁使用“將近、大概”等模糊概念的描述或使用形容詞和各種修辭手法來渲染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和風俗等。而這些華麗的文風和辭藻往往讓西方游客云里霧云、“美”不忍睹。而演繹性、推理性和直線性的西方思維則在旅游文本中主要注重景點地貌特征、旅游服務、旅游景點的獨特性等諸方面的信息傳遞,很少使用修辭、對比和夸張等手法來宣傳風情地貌。
三、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規范是交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完成有效交際的重要保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因此在交際時,對同一交際行為的認識、解釋和判斷就存在一定的差異,彼此產生誤解和沖突也是常有發生?!把劬κ切撵`的窗戶”,目光接觸在人的交際中發揮著信息傳遞的作用。中國人在交流時不能一直直視對方,認為直視對方是不禮貌的表現;而西方人卻認為東張西望、躲避對方眼神是忽視對方或者不尊重對方。
四、旅游跨文化交際應采取的策略
(一)了解跨文化知識,培養旅游從業人員跨文化意識
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地理環境、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充分了解對方是有效溝通的基礎,人們所具有的文化知識越豐富,對其他文化了解越深刻,也就越能夠更好地預測他人的言行;熟悉雙方的文化差異,才能預見并避免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旅游者事先應了解目的地國風俗民情,但更重要的是旅游從業人員應了解客源國的文化背景和交流禁忌,運用各種技巧更好地與旅游者進行有效交流。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對中西方的問候語、生活方式、思維與觀念、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等方面進行對比,進一步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通過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深刻感悟本土文化與客源國文化之間的異同,為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提高有力的保障;通過跨文化對比,加強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傳播本國文化,進行得體的跨文化交際。
(三)認同跨文化價值觀,迎合國際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一個人行為的動力,旅游者出行就是為了滿足某種消費或心理需求。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正確地認同和接受旅游目的國和客源國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有針對性地制定跨文化旅游營銷方案,巧妙地宣傳本國的旅游文化是跨文化旅游交際的有效保障。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找出本國文化與客源國文化的最佳契合點,既能保持本土文化的特色,促進旅游目的地的國際化發展,為旅游業在國際舞臺上的發展提供更廣的空間。讓顧客滿意是旅游服務行業的追求目標,旅游從業人員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傳播者,應充分了解不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熟悉其文化差異,正確對待由文化差異所引起的誤解和沖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使得旅游跨文化交際順利、有效的進行。
作者:楊小鳳 單位:湖南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