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社會心理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公共藝術的特點之一就是公共性和參與性,本文以武漢市江漢路為例,對城市文化的認同、城市公眾社會情感和社會產生的城市公共藝術要素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城市公共藝術對實現文化認同,使受眾獲得歸屬感的形式和方法。
【關鍵詞】武漢江漢路;城市公共藝術;文化社會心理;分析
城市公共藝術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對于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有必要對城市公共藝術進行深入的剖析,將公共藝術運用到城市的建設發展中,促進現代化人文城市的建設。
一、城市公共藝術和文化社會心理學的關系
城市公共藝術的任務之一是運用移情的方法讓受影響群體產生親社會的行為,這些既包含了公共藝術范圍的內容也含有文化社會心理學的內容。江漢路位于漢口江灘上,長約1.6公里,寬約10至25米,是武漢一條百年老街。現在的江漢路已經成為時代潮流的聚集地,是老江漢路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的地方,在這里,公共藝術將兩個時代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產生前所未有的和諧相融的局面。對江漢路進行社會文化心理分析研究,有助于創建更多更符合武漢的故鄉情懷,同時對公共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公共藝術建立的江漢路市民的自我認同和文化自覺
(一)自我認同是維持互動的內在支持。自我認同是個體認同自己屬于某個群體、某個地位、某個文化中的過程,為了維持一種健康的狀態,人需要得到相應的群體認同,而成為某一群體的一員可以給個體帶來相應的歸屬感。文化認同是社會認同的重要部分,它把個體所屬的文化和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相應的歸屬感,藝術認同是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在江漢路建立公共藝術是為了加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個體的歸屬感,公共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參與性,這一特點符合認同感的概念,認同感是聯系人格和社會以及文化的橋梁。公共藝術也受地域特點的影響,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有幾個必要的條件:獨特的構思、鮮活的地域特點、獨一無二的藝術性。地域特點是指作品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底蘊,能表現一個區域、一方人民、一座城市的歷史。
(二)老市民的生活片段與公共藝術產生的文化自覺。江漢路的步行街上有著許多耳熟能詳的公共藝術,其都是按照真人的比例打造,來源于老漢口的群眾,其中熱干面是武漢代表性的美食,反映了武漢人的生活飲食,挑水則反映了武漢在缺水時期,每家每戶都要憑水牌才能挑水用的歷史,納涼則表現了在過去沒有空調的年代,武漢人都把竹床挪到馬路上,形成的就是竹床陣,是武漢獨特的夏季納涼方式。這些都是能反映漢口文化的生活片段,這些取材都能表現群眾的本地情節,建立具有歷史感、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使市民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武漢人對城市的認同,通常源自對城市外表的考慮,結合自己的主觀意識、文化環境等方面得到綜合認識,這種認識和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江漢路也通過這些公共藝術和道路上的建筑物、江灘等事物結合起來,形成了武漢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公共藝術在打造江漢路的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讓武漢的市民得到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使每個個體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滿足感。
三、江漢路公共藝術的社會情感分析
目前江漢路的公共藝術的建立,不單是經濟推動的作用,同時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趨勢,也是群眾的社會情感的體現。市民在江漢路的公共藝術中游覽,這些公共藝術是對武漢人的生活的贊美、是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這些公共藝術與群眾內心的文化認同、心理需求和認同感等相互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公共藝術的設計者和市民的個體情感互相交錯,從而使人們在觀賞公共藝術的時候,出于本身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會產生歡喜、愉悅的情感。這些情感是武漢人這一社會群體所共同具有的,其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印象深刻、直達內心的體驗和感受。這些感受和體驗不斷疊加,促使人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促進武漢地理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武漢通過保障生態文明發展的方式有助于武漢在中部城市中的崛起,這一系列的體驗在社會群體中不斷傳開,使社會群體建立共同的文化認同感。這些積極向上的情感指引武漢人建立正確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態度,對武漢的發展進步有著深遠的意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公共藝術在建設人文城市、打造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促進城市的崛起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城市公共藝術還會使受影響的個體產生文化上的認同感、歸屬感,從而產生對城市的熱愛,涌現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民眾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熱愛和驕傲,有助于現代化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媛媛.武漢江漢路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社會心理分析[J].中國包裝,2015,(1):60-62.
[2]向春芳.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方案[J].神州(下旬刊),2013,(7):237.
[3]郭媛媛.論城市公共藝術的心理學特征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8.
[4]周成璐.公共藝術的社會學研究——以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現象為例[D].上海大學,2010.
作者:鄧坤 單位:武漢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