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利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課外閱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建構主義對閱讀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課外閱讀具有多元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等特點。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建構主義;課外閱讀;閱讀環境;閱讀興趣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實施,當前的語文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興趣的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眾多的教學理論中,建構主義成為課堂教學的理論指導,它對學生參與度的提升和興趣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理論,能加強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體會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建構主義理論下課外閱讀的特點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的構建過程。在建構主義學習觀中,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單向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氛圍與文化背景下的自主學習,包含來自教師與同伴的指導與幫助,并利用必需的學習材料,以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取。課外閱讀活動,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幾大因素。
(一)多元性
首先是教學客體的多元性。每一個教學客體都有它的局限性,它們共同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學生只有通過對多元化客體的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其次,客體的內容多元化。建構主義更強調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所以整個學習過程不能局限于被動學習的認知目標,要求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需求相符,使學生自己去獲得,并形成自己的知識。其三,建立多元學習模式。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能力。他們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學習情況也完全不同。在建構主義理論引導下,學生閱讀的結果不應成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目標,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自主性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向外拓展閱讀的基礎,并在逐漸的積累和選擇中建構成新的知識體系,而這些知識并不是從課堂上教師的教授而來的。
(三)生成性
如果學生所獲取的知識都由教師來決定,那么學生必然在自主的學習時間中錯失很多的知識,也難以掌握符合自己學習節奏、興趣以及個性的有效閱讀方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實學情來引導他們的課外拓展的閱讀,對他們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設具體的要求,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更為客觀與廣泛的知識。
(一)關注閱讀動機
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動機。如果課外閱讀的方式、內容能滿足學生自身的心理訴求,那么就能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與動力。同時,由于不同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同,興趣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課外閱讀指導時,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二)關注閱讀成就感語
文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產生的成就感。長期的實踐證明,小學生學習行為產生積極的自我體驗,尤其是在得到他人的肯定時,他們就會產生更強大的前進動力。因此,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自我閱讀所得,并給予充分的正面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成功的快感,從而使他們投入廣泛和深入的閱讀活動中。只有在反復的自主閱讀中,學生的認知體系才能逐漸不斷地完善。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課外閱讀的策略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首先,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學校閱讀環境。建構主義閱讀教學強調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閱讀氛圍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努力提供一片能夠讓他們放飛思想的天地,確保學生能在良好的環境下產生閱讀的興趣。我們學校每天下午會安排給學生20分鐘的閱讀時間,每周有一節閱讀指導課。教師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資源,讓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同時,在校園內設置閱讀文化角,在班級中設置閱讀文化墻來給學生營造氛圍,讓書香氣息充滿整個學校。其次,教師積極引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如果課外閱讀安排在課后進行,家長就能起到一定的協助作用。教師應積極與學生家長就學生的閱讀問題進行溝通,對學生課外閱讀形成更好的保障與監督,確保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
(二)激發高漲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階段。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興趣與動機,才能真正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教師該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1.巧設懸念,激發興趣。對一些故事性文本的閱讀,教師要利用學生對故事的興趣,把握閱讀內容中故事情節,為學生設置更多的懸念,以此來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產生自主閱讀的沖動。比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為學生講述這一故事后,再講一講體現諸葛亮智慧的其他故事,引導他們積極閱讀《三國演義》。2.交流感受,激發興趣。人們常說,身教重于言傳。教師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更能促進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為他們講述自己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是如何戰勝困難的。這樣,學生就能因為感同身受,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廣泛閱讀,獲得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指導閱讀方法
1.遷移閱讀法。在日常的課外閱讀時,筆者都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結合課文,讓他們將學習的內容延伸到課外,進行課外閱讀。比如,學習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后,推薦學生閱讀《大地的兒子》一文,讓學生了解被人們緬懷的原因,理解一代偉人的形象。在學習《少年閏土》以后,學生就可以自行閱讀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以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
2.精讀法。精讀是對一些重要的文章,要讓學生熟讀深思,深入理解內涵,調動口、眼、耳、手等感官全面參與,以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質量。
3.摘錄批注法。摘錄批注法對學生自身知識框架的建構與完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在閱讀文章《母愛是一根穿針線》時,教師指導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批注。如,“母親的絲線在他這里已經找不到進出的孔”一句是象征性的寫法,隱晦地暗示作者與母親之間情感的隔閡。在閱讀時,學生不但要讀懂這句話的比喻義,也要學習模仿這樣的寫作方法。這對學生今后的寫作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隨新課程理念的進一步推進,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要促進學生有效的課外閱讀,就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周美玲.議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方式[J].科技資訊,2016(25).
[2]郭睿.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養成的策略———以阿克蘇市第四小學為例[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3(29).
[3]張欣舒.淺談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J].學周刊,2016(8).
[4]易菊寶.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析[J].科教文化,2012(11).
作者:龍善芳 單位:廣西南寧市橫縣橫州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