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問題本位”與 “建構主義”理論的聯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問題本位”教學與“建構主義”理論都遵循人性發展的規律,當教學行為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設計,才能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教師承擔“指示牌”的作用,引導學生以問題為思維的動力,為解決問題而自主探究,在其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進而實現意義建構,達到教育對生物學科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精神的要求。
【關鍵詞】
生物;問題;建構;教學
一、理論背景
“問題本位”即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所進行的活動,突出地表現為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反應。在教育實踐中,區別于早先的“學科本位”思想,問題本位教學是以問題統領整個教學過程,正確引導,激發學生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感悟等,讓學生在問題中成長。問題本位研究實施標志著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的轉移,也是我國培養創新型人才形勢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在教學環節中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可見,教學實踐中以創設問題情境為核心,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教師啟發引導為手段,有利于新課標“學生為課堂主體”目標的實現,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本文以新課標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一節《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為例,初探兩種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二、《植物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實驗教學設計
(一)教材地位及學情分析本實驗是全書倡導探究性學習、發展探究能力的重要素材,同時透徹理解本實驗現象所揭本質,有利于學生掌握物質跨膜運輸實例,為接下來的“跨膜方式”學習奠定基礎。從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出發,應將實驗放在第一課時效果更好———從學生動手實驗認識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現象開始,通過自主探究明白細胞吸水與失水的變化原因進而獲得“滲透作用”的概念,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二)教學三維目標傳統實驗教學方式很難達到三維目標,即使對知識目標達成情況而言,也較生硬、效果差。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質疑問難,最終更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實現三維目標。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實驗重點在于學生能掌握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并熟悉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難點在于如何培養學生從現象提出問題及作出假設的能力,并設計實驗。為了突出重點,以生活現象展現,引導學生由個體思考到細胞,按照探究的科學常規思路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突破“培養科學研究素養和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難點。
(四)教學策略采用范例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法及小組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過程實施及意圖1.創建問題情境進行導入。以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吸水與吸水現象開始,依次展示滲透裝置液面變化現象、醋泡雞蛋失水現象,依據“生活聯系科學”及“個體深入細胞”主線促進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給學生向正確角度思考的素材,獲取“細胞、水運輸、形態、活性”等標簽性詞語,利于學生提出問題。2.學生提問。3.據問引導學生確定課題題目。一方面教師通過精講,引導學生放眼于細胞并認識原生質層結構,回憶細胞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建立起學生進行探究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設立的三個問題,將導入中“植物宏觀上的吸水與失水變化”深入到細胞,幫助學生圍繞“植物細胞”主題,確定探究的課題、明確小組任務。4.小組討論并分享方案。由于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探究程度不盡相同,故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時要參與到其中。該環節是本節課最難進行的部分———一方面教師要克服心中“評判正誤”的習慣,另一方面要短時間內實現小組協作學習從而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技巧等基本功、保持學生的興奮度,也需要學生具有合作精神、合理分工的能力。5.進行實驗。6.實驗過程及結果分享交流。通過共享,實現自主學習效應最大化。對之前所提問題進行解釋,是問題本位教學對探究性認識過程的關注。7.總結構建知識。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在本組課題結果及聽取他組匯報后,已能理解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水的運輸引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從而完成了意義構建,這樣做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
(六)教學反思學生合作與表達能力的缺乏,要求教師在課前指導學生分組并安排組內分工,利于小組探究的高效推進。教學目標不是教學的起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才是設計的開端。整個教學設計包括學生的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或是教師輔導等環節,均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學習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要從屬于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總結
在生物教學中,既要有自身學科特點體現,也要構建和諧的課堂環境,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出現“學生要學”的良好局面。教學行為的實施,遵循了人的認知規律,就會構建和諧的課堂,這是我們國家培養新型人才的客觀要求,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牟久喜“.問題本位”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9:48-49
[2]杜曉利.教育研究價值取向重心的轉移:從“學科本位”到“問題本位”———以《哈佛教育評論》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3:7-11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74-81
[4]鐘毅平,葉茂林主編.認知心理學高級教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趙敏娜.美國高校三種典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以教育類課程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4.04:11-15
作者:黃曉云 單位:臨川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