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態文明建設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地處山西省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南部的聞喜縣,山丘區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3.03%,水土流失面積占山丘區面積的97.42%。由于全縣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導致了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建國后各時期采取建淤地壩、修水平梯田、造林、種草等多種治理和修復措施,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仡櫩偨Y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經驗與教訓,提出今后一個時期聞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為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關鍵詞:
水土流失;治理現狀;治理階段:治理措施;聞喜縣
水土流失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其中黃土高原最為嚴重。地處山西省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南部的聞喜縣,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水土流失縣份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聞喜歷屆縣委縣政府,為了解決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這一“難題”,曾多次針對局部短期“出招”治理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暫時地、局部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全局和長遠看,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在很多方面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過回顧總結歷史以來聞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提出了今后水土流失長期有效的幾條治理措施。旨在為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水土流失治理現狀
聞喜縣國土面積11.67萬ha,其中山區丘陵面積9.69萬ha。縣境內溝壑縱橫,山高溝深,地塊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建國初期全縣水土流失面積9.44萬ha,分別占國土和山丘區面積的80.89%和97.42%,每年流失的土壤達195萬t。全縣水土流失治理從建國初期到1999年的50年間,累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2萬ha,占水土流失面積的45.76%。2000年以來,聞喜縣委縣政府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修水平梯田、興建淤地壩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10年底累計達到5.53萬ha,占水土流失面積的58.58%,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全縣仍有3.91萬ha水土流失面積和新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亟待治理,因此聞喜的水土流失治理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2建國后治理水土流失的幾個階段
建國以來,全縣水土流失治理分為五個階段。
2.11949~1956年重視治理水土流失的階段這一階段也就是解放初期的到合作化時期,黨和政府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召開了兩次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會議,國家主要領導人十分關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指示。聞喜縣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1956年設置了水土保持科,業務及其經費直接由國家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安排和撥付,每年下達的水保經費達萬余元。當時國家對廣大農民在土地耕作和水土流失治理上給予較大的自主權,聞喜縣委縣政府按照上級的指示精神,大抓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效顯著,聞喜縣成為晉南專署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幟。但是,這一階段由于人口以26.9‰速度過快增長,全縣出現了大規模開荒,局部地區亂砍濫伐、放火燒山,使覆蓋度很好的森林遭到一定的破壞,失去了蓄水保土的作用,出現了新的水土流失問題。
2.21957~1978年水土流失治理方針迷惘階段這一階段由于上級的政策方針出現迷惘,水保管理機構撤銷,經費減少,聞喜縣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從整體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局部區域雖然仍在平田整地、修水平梯田、培修地埂、深翻改土、建設方田林網等,但是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不顯著。2.31979~1982年水土流失治理撥亂反正階段全縣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廣大群眾承包治理荒山、荒溝、荒坡、荒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黨的十二大以后,聞喜縣委縣政府把治理小流域作為振興聞喜經濟的一個戰略重點來抓,并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主任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擔任。水利部門設置了“水土保持工作站”。聞喜水利科技人員認真總結多年來水土流失治理的經驗,提出水土保持工作應按流域單元進行治理,實行內涵和外延結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結合,治溝、治埝和治坡結合的“三結合”治理措施,堅持綜合治理、連續治理、集中治理的方略。1981年聞喜縣重點小流域治理正式列入國家計劃,上級水利部門撥??罴哟笾卫硗顿Y,使本縣集中連片地對幾條重點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41983~1990年水土流失治理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聞喜縣委縣政府在中央1983年1號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發動群眾把農業生產責任制引申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治理小流域的優惠政策,并把水土流失與小流域自然單元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全縣大張旗鼓的開展了以戶包治理小流域工作,實現了責、權、利明確,使群眾看到了治理小流域是一條扎實牢靠的致富門路,因而積極性很高,僅兩年時間,小流域治理就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2.51991~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法制規范階段1991年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全縣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為了更好的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1991年縣上成立了水保監督站,在全省首次開展了水土保持監督工作。1997年聞喜縣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規?;ㄔO示范縣”;1992年聞喜縣被山西省水利廳、山西水校確定為水保實習基地,先后有萬余名水保專業學生在水保實習基地畢業實習。聞喜的水土保持和水保監督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水利科技人員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意識到水保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聞喜水土保持工作要注重全面規劃,重點建設。同時加快“四荒”拍賣和強化水保監督。1992年后聞喜縣由于在“四荒”拍賣與治理工作成績顯著,1994年被水利部等單位授予“全國水保先進單位”。與此同時,全縣隨著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棄土棄渣,亂開亂挖現象出現新動向,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同時存在。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3.1建國初期到20世紀末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建國后,黨和政府對水土流失工作非常重視,雖然其間也出現了一些波動,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整體發展良好。聞喜縣委縣政府每年農閑季節都發動群眾開展大規模水土保持工作。這一時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可以概括為“三個大”。
3.1.1大修“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耕種,通風透光條件好,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修筑梯田時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1960~1970年,聞喜縣的東官莊等地獨創的修建水平梯田,同時精耕細作、合理輪作倒茬等,在當時全縣旱地小麥平均畝產不足200kg的情況下,水平梯田旱地畝產達到了300~350kg。聞喜縣的這項旱作農業技術得到全縣、全地區、全省乃至省外的學習和推廣。這項技術雖然已有多年,但依然是目前水土保持旱作農業值得應用的好技術。
3.1.2大搞“壩系農業”聞喜縣100m以上的溝道2600條,地面切割深度達200~500m,且大部分溝道為U型,具備大搞壩系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多年來聞喜縣委縣政府針對當地實際,因地制宜致力于壩系農業的發展,確定了生態壩系農業建設的基本模式,即在溝道上游建設骨干壩,下游構筑淤地壩,溝邊開挖排洪渠。攔洪與泄洪結合、淤地與造田結合,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在山丘區建造溝壩地,發展“壩系農業”成為丘陵山區水土保持工作主模式。
3.1.3大興“造林種草”植被能抵擋降雨打擊,減少徑流速度,增加團粒結構,防止水土流失,而聞喜縣2000年植被覆蓋面積只有3.10萬ha,占全縣國土面積的26.56%。森林面積真正能夠保持水土、涵養水分,達到60%以上植被覆蓋的只有0.76萬ha,占全縣國土面積的6.51%。因此多年來聞喜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懈大搞造林種草,增加森林面積和植被覆蓋度,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程度。
3.221世紀以來水土流失失治理措施21世紀以來,聞喜縣水土流失治理注重防治并重、治管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除害興利的指導方針,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這一時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以概括為“四個加快“。
3.2.1加快“壩系農業”速度進入21世紀后,聞喜縣委縣政府繼承和發展過去壩系農業建設的成功經驗,并提出繼續在全縣2600條溝壑中有重點的筑壩淤地。水利部門經過詳細的調查論證、合理規劃、精心施工,2002年在重點溝道新筑淤地骨干壩21座,為全縣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概括起來主要為:一是攔蓄庫區以上徑流,并使其滲漏地下,補充已嚴重超采的區域地下水。二是建成的淤地壩淤積大量的泥砂,有效遏制區域水土流失,對聞喜縣生態環境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三是淤地造田。如聞喜縣的坡底淤地壩,2003年5月建成,2010年就淤地造田23.33ha,每ha年產小麥達到了5250kg。四是疏通了溝壑區村莊的道路,為丘陵山區人民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正是由于淤地壩優點突出,山丘溝壑區群眾自籌建設淤壩的行動才持續不斷。
3.2.2加快“水保造林”力度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林草覆蓋面積小,針對中條山等區域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的問題,在全縣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使郁閉度達到30%以上。到201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16.1%,比1999年提高了4.2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達到了26%,比上世紀末提高7個百分點。減輕暴雨強度造成的水土流失,達到攔泥沙、攔蓄徑流的效果在70%以上。水保造林不僅攔蓄水土,而且能夠調節田間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其次全縣城鄉種草,周期短見效快,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到2010年城市綠地率達到了22%,比上世紀末提高了3個百分點,城鄉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好轉。山丘區種草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攔蓄坡面徑流和泥沙,保持水土。同時對水土流失區域加強小流域管護,排除人為因素對其干擾和破壞,使區域內的整個生態系統得到休憩并恢復其生態群落結構及其功能。
3.2.3加快“生態聞喜”熱度為了全面推進“生態聞喜”建設,減少水土流失,2000年以來,聞喜縣委縣政府全面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加快山上治本與身邊增綠步伐,改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建設山川秀美生態宜居新聞喜,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聞喜縣創建林業生態縣實施方案》、《聞喜縣2012年干果經濟林建設實施方案》、《聞喜縣2012年村鎮巷道綠化實施方案》和《聞喜縣創建生態園林單位實施方案》等文件。在全縣大力推廣“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的做法,積極引導和組織資源性企業,以出資或者承包荒山的方式參與林業生態縣建設,為創建工作爭取資金支持,提高造林綠化標準。通過合作造林、承包造林、干部群眾個體造林,婦女營造“三八林”,團員營造“共青林”等方式,加快林業生態縣建設步伐。同時聞喜縣還將綠化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嚴格的考核獎懲機制。對完成綠化造林任務的單位及鄉鎮,驗收合格后縣上給予獎勵和補助;對行動遲緩、不力,達不到要求或弄虛作假的鄉鎮和單位,給予黃牌警告、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生態聞喜”的建設,有力促進了全縣水土流失的治理。
3.2.4加快“產業調整”程度第一產業人口數量大,農業生產資源有限,就會造成土地資源利用過度,水土流失的程度加重,從某種意義上說水土流失是人口增長超過環境容量的結果。因此減少水土流失區從事第一產業人口的數量就可以防治水土流失。聞喜縣多年來積極開展農村社會化服務,加快推動專業化生產和服務,發展農村、農業所需的各類第二、三產業。同時還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農戶經營規模,讓更多的鄉村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把從事第一產業人口向二產、三產轉移,減少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對土地資源掠奪式開發和擾動。聞喜縣的一、二、三產的比列由“十五”規劃末的5.5∶78.2∶16.3到“十一五”規劃末調整為的9.8∶57.5∶32.7。緩解人口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壓力,間接減少水土流失。
3.3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今后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圍繞如何減少、治理和控制三個方面來開展的。
3.3.1提高植被覆蓋程度,減少水土流失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長茂密的區域往往是水土流失輕微的地區。加強對現有植被的保護與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繼續恢復,針對聞喜地貌、氣候的特點,分區實施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對于水土流失嚴重的沿黃土丘陵階區,植被稀少,坡高土厚,土質疏松,沖溝發育,水土流失溯源侵蝕嚴重的這一區域,加大植樹種草力度,特別是在“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期間,不斷地增加投入,大搞造林種草,增加植被覆蓋,逐步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是今后一個時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對于水土流失較強烈侵蝕的聞喜縣東南部的土石山區,地形高、溝多、土薄石厚,氣候寒冷,雨量相對豐沛,實行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使已遭破壞的森林逐漸得到恢復。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的退耕還林、還草。對于水土流失輕微侵蝕的河谷階地,建護岸林和農田防護林,在適當的高程種植經濟果林。同時植被建設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相協調,以市場經濟為杠桿,調整產業結構,綜合經營土地資源,建設生態經濟林(園),在生態恢復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分區因地制宜的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生態項目建設,在縣境內逐步形成多林種、寬林帶、多層次的生態綠化新格局。到2015年,宜林荒山綠化率達到85%以上。林木蓄積量年凈增率達到4%以上??h城人均公共綠地達8m2以上。村鎮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農田林網面積控制率達85%以上。河渠、濕地、灘涂綠化率達到90%以上。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6.1%提高到31%。
3.3.2建設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類,有計劃有步驟地對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還林(果)還草;25°以下的坡耕地針對地面坡度、土層厚度和土地利用規劃實施坡改梯工程;對于磨盤嶺和荒溝力爭用10年時間,增加水利設施,栽植經濟作物,使80%的磨盤嶺和荒溝得到治理,讓溝溝嶺嶺真正變成農業發展的“聚寶盆”、農民致富的“搖錢樹”;對水土流失嚴重,地理條件差,植被難以恢復的地段,工程措施主要修筑淤泥壩、攔沙壩、梯田、蓄水溝、截流溝、水平溝、魚鱗坑、集雨水窖等田間、坡面排灌攔蓄系統。一方面減少水土的流失,蓄水增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然水資源,減少季節性干旱缺水和暴雨徑流的危害。
3.3.3推廣農業高新技術,控制水土流失利用農業高新技術,開展生態農業建設,采用科學耕作方式,如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經濟,加速開發利用名、特、優、稀資源。發展大棚種植、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農業新技術。通過推廣各種農業新技術,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如2010年以來,地處聞喜縣石山區的三河口村,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上,利用當地小泉小水較多、無污染、晝夜溫差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等優勢,發展無公害大田西紅柿。幾年來面積逐年擴大,效益十分顯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楊朝娜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