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學教育中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學習古代文學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它所蘊含的豐富質(zhì)樸的人類情感,面對人生的苦難與挫折、利害得失時,古代文人表現(xiàn)出的堅定、淡泊、豁達、自強的生活態(tài)度足以給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
中國文學從屈原開始,似乎就是一部文人的悲歌史。屈原忠而見疑,信而被謗;李白大唱著“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李煜貴為一國之君而淪為階下之囚;蘇軾一生三次被貶謫……大批的文學家身懷壯志而仕途失意,人生的種種坎坷、苦難、打擊在他們看來是那樣的真實而正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們處變不驚,寵辱兼忘,不退縮、不與世同污,潔身自愛,自強不息。蘇軾詞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的不圓滿如大自然一樣自然,那么就應(yīng)該達觀的面對生活,笑對一切。活著,不要因為一點點的挫折、一時的失意灰心喪氣,甚至尋死覓活。怕什么呢?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些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為后人樹立了正視現(xiàn)實、勇于承擔苦難與不幸的達觀超然的生命態(tài)度。
悲也好,喜也好,富也好,貧也好,不論何時何地,處境如何,始終不喪失生活的信念。學習古代文學,給我們勇氣、力量,使我們心境平衡、平心靜氣,擁有一個健康強大和諧的心理,在今后的道路上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高尚的道德人格強調(diào)個體對家國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對人的友善與仁愛。上海大學錢偉長說,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人,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高等教育以德育為先。古代文學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提出對“什么是美”的認識。楚國的武舉說“夫美者,上下、內(nèi)外、大小、遠近皆無害”,即善就是美,而且對上下、大小、遠近、內(nèi)外各方面都要無害,孔子也說“里仁為美”,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善于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培育了一代代具有獨立人格、堅定節(jié)操的文人。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歷代作家作品無不折射出強烈的道德力量。愛國主義、憂患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成為我國經(jīng)久不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屈原為實現(xiàn)“美政”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表現(xiàn)出“九死其猶未悔”的執(zhí)著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潔人格;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博大胸襟;岳飛“精忠報國”,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對家國民族赤誠的愛與忠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潛移默化的熏陶著青年大學生,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通過對作家作品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懷的人,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人們爭權(quán)奪利、“以身殉名”“以身殉權(quán)”“以身殉利”,教育者傳“道”尤其的重要。要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做不被經(jīng)濟奴役的人,做具有堅強氣骨的人。通過古代文學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在當代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作者:李曉霞單位:陜西榆林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