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化知識的巧選角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可以說是封建倫理綱常賦予焦母逐離蘭芝的權力。學生對此有了了解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究造成婆媳關系僵化的深層原因,就容易得多了。按古代禮法,女子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既然失去了丈夫,她便把幾乎全部的感情寄托在唯一的兒子身上。成家之前的焦仲卿因為受封建禮教的影響深,自然與母親的關系融洽,使焦母的感情有了應有的寄托。但是,兒子一旦成家,小夫妻新婚燕爾,自然逐漸不知不覺把母親擱在一邊。天長日久,母親情感的天平便會逐漸失衡,由高興到嫉妒,最終化為一腔怨恨。于是便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覺中遷怒于兒媳,恨媳婦奪走了兒子,占有了兒子幾乎全部的愛。而愛是自私的,寡居的焦母對兒子的愛尤其如此,也許連她本人也未必明白,她只是本能地保護自己,毫無理由地無端指責兒媳。《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這簡直是為焦母提供了“法律依據”,為她蠻橫絕情地逐離蘭芝鋪平了道路。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其中一條便是“無子去”。站在焦母的角度來看,蘭芝嫁到焦家已有二三年光景了,她未能為仲卿生下一男半女。而在一個母以子貴的社會里,蘭芝在焦母心中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焦母擔心焦門后繼無人,自然而然認為蘭芝是罪魁禍首,于是休遣蘭芝再求東家賢女便成了焦母的不二選擇。
《鴻門宴》中有這樣一段話:“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不明白司馬遷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介紹鴻門宴中的座次。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先了解古代禮儀方面的一些知識,則可以此為切入點,全面了解宴會中雙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由此而導致的盛衰成敗,真可謂窺一斑而見全豹。
按古代禮儀,宴會的四面座位,以東向為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在鴻門設宴之時,劉、項二人都有南面稱孤之心。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在會稽時,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項兩支反秦力量對農民起義的成果必然要拼死爭奪,而鴻門宴則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如果按照古代禮儀來安排座位,劉為賓項為主,所以應該是“沛公東向坐,張良南向坐,項王、項伯北向坐,范增西向侍”。
分析劉、項二人不合常情的座次,我們又能發現什么呢?首先,身為一軍統帥的劉邦在鴻門宴上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他先入關破秦,按懷王的約定,他該“王”關中,又身為賓客,卻屈居項羽甚至范增之下。劉邦似乎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這一安排,而且對項羽極盡奉承討好之能事。至此,大家也許已經明白了原因:原來當時劉邦擁兵十萬,而項羽擁兵卻達四十萬。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時勃然大怒,揚言“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預感事態嚴重,于是屈尊主動至鴻門向項王謝罪,又是敘舊情,又是抬高項羽,貶低自己,使項羽心滿意足,放松警惕,混淆敵我。至此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鴻門宴上劉邦之所以甘居第三位,這是他的緩兵之計,也是疑兵之計。
我們分明看到了劉邦的善于用人、敏于應變、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項羽的不善用人、剛愎自用、輕敵自大、目光短淺、優柔寡斷。劉邦為自己贏得了逃生的機會,也為日后的南面稱孤爭取了機會。項羽放虎歸山,哪知最后為虎所傷,一敗涂地,惜哉!性格決定成敗,信然!綜上所述,教師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情,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解析文本時切入角度的選擇至關重要,選好了角度,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成長在新世紀的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在與古代經典文學作品對話時面臨著諸多信息的缺失,教師要高屋建瓴,引導學生及時補上這一課。
作者:王慧女 單位: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白銀市藝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