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越來越快,人們接觸外來的東西越來越多,對中國一些傳統的東西越來越不重視,古代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竟然丟失了,比如端午節,這個用來紀念屈原的日子,竟然被韓國率先注冊成了他們國家的傳統節日。還有情人節,這個西方的節日,中國人過的是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現在的中國人醒悟過來了,知道怎么去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傳統節日了,比如清明節,中秋節,七夕節,加上現代的文化元素,被中國的年輕人接受了,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能夠真正的了解這些節日的內涵,能夠促使他們知道中國文化的精髓,也能夠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開來。
事實上,傳統文化也是在不斷創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不斷創造中被突破和創新而走向現代的。在這過程中,滯后的文化總要被先進的文化所取代,古老的傳統總會在現代的競爭中被刷新。所以,我們傳統文化中那些束縛現代人的思想的,制約現代進程的東西慢慢就被拋棄了。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代社會,大到國家政治活動,小到家庭生活,人們的交往都要在“禮”的約束和指導下進行。那么這樣的禮儀制度化,使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倫理道德色彩。這些倫理道德有一些至今還是值得我們繼承并發揚的,比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之義等這些尊老愛幼的思想不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嗎。還有那些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優秀價值原則,可以轉化為時代精神來繼承。例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舍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當然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去掉封建性的思想內核,留下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需要提倡自身修養和為社會主義而獻身的精神。
其中也有一些禮儀制度在現在看來確實是很迂腐的,比如避諱,也就是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這樣的禮儀會弄出各種各樣的笑話。現代的人在這些方面已經開放的很了。國家領導人的名字普通老百姓都是可以叫的,而且還賦予了它一種美好的理想。“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的封建等級觀等。對這些糟粕,我們必須否定和拋棄。
我們要去了解我們的古代傳統文化,別管它是精華還是糟粕,我們只有深入的了解了才能夠去運用它。我們在運用這些文化的時候就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把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去創造能夠引導未來的的、符合科學規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又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并提升他們整體素質的一種新的文化。
作者:閻新艷 單位:張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