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城市文學資源與城市文化特色創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認為:人類所有的偉大文化,都是由城市產生的。[1]79中國古代社會雖然以農耕文明為主,但城市在中國起源很早,日本學者曾指出,“城市”一詞的語源,應出自中國。在城市的歷史發展上,中國曾營造很多世界名城,像西漢長安、北魏洛陽、南朝建康、隋唐長安、宋代汴梁和臨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創造了燦爛的城市文化。許多城市文化如建筑、園林、市井生活、閭巷風俗等等往往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幸運的是,城市又是文人的匯集之地,文學家生活其間,將自己對城市生活的感悟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傳抄刻印,代代流傳,成為城市文化的永恒記憶,為我們保存了極為珍貴、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材料,也為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文學家在他們生活的土地上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遺跡和美麗的傳說,如果追尋他們的足跡,打撈出沉睡于地下的浪漫文學記憶,讓它們成為城市的文化標志和景觀坐標,無疑將對城市品位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當今特色文化城市建設中,古代城市文學資源是構建城市特色文化的寶庫。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曾說:“在21世紀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歷史古城的安危,不僅僅在于城市特色,而是牽涉到我們民族文化生存的根基。”[2]洛陽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宮殿、城防、坊里、街道、園林、市場等構成了洛陽城市生活最基本的物質結構。這些城市建筑在歷史的戰火中常常被毀滅殆盡,考古發掘和文學記載則是我們認識這座古老城市的金鑰匙。對洛陽進行較為全面記載的文學作品是漢魏時期的京都賦,班固《兩都賦》以都洛、都雍為題材,開創京都賦的范例,作品盛贊洛邑制度之美,充分體現了班氏以禮樂文明為美的京都觀;張衡《二京賦》模仿班固《兩都賦》,在對東都城市構筑、宮殿建設的描繪中,呈現東漢君主的文治武功;左思《三都賦》,實際上仍以魏都洛陽為描寫重點,以其高超的寫作技藝引發文人爭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他還在詩歌中多次寫到過洛陽,如《詠史》詩之四:“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冠蓋陰四術,朱輪竟長衢。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詠史》詩之五:“列宅紫宮里,飛羽若云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詩歌描寫宮殿和王侯宅邸的森嚴以及貴族生活的豪奢,應是西晉洛陽的真實寫照。陸機這位南方士子,似乎對洛陽情有獨鐘,來到洛陽后,竟被都城的氣度所折服,寫作了一部《洛陽記》。雖然它已經散佚,但對我們了解漢魏洛陽城仍有輔助作用。北魏是一個佛教狂熱的王朝,孝文帝遷都洛陽,寺廟大量增加。“招提櫛比,寶塔駢羅”,“金剎與靈臺比高,講殿共阿房等壯”。鼎盛時佛寺多達1367所。但是北魏末年永熙之亂,寺院大都毀于兵火。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洛陽從此日漸衰落。武定五年(547),也就是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的13年,有一位神色黯然的文人,奉朝廷之命回到故都———前北魏洛陽城。當他看到這座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宏偉的都城,在歷史的夕照中,顯得如此的荒涼,昔日的繁華,眼看就要被無情的歷史所吞沒,于是陷身于沉痛的回憶之中,終于下定決心要把洛陽城的興衰記錄下來,這位文人就是楊衒之。因為有了楊衒之這么一念之筆,1400多年前的洛陽城,竟因此栩栩如生地標示在歷史的舞臺上。有了這本書,我們今天不但對北魏洛陽的宮城、街道了如指掌,甚至還可以和考古出土的文物相對比,1400多年前中國北方的一個大都會,就這樣被妥善地保存在歷史檔案中。這一切可以說都是楊衒之的功勞。楊衒之以其如椽的大筆,集歷史、地理、佛教、文學于一身,撰寫《洛陽伽藍記》,分五卷記述北魏洛陽城的佛寺,對寺院的緣起變遷、建制規模以及與之有關的名人逸事、奇談異聞都翔實纂錄。也因其文學成就,它與酈道元《水經注》被并稱為北朝文學的雙璧。這些對于我們認識漢魏洛陽城市風貌和城市布局,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構建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資源。
園林作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城市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洛陽為漢唐故都,是歷代名園薈萃之地。從漢代皇家園林芳林園(后因避曹魏齊王曹芳諱改名“華林園”)到西晉石崇的金谷園,從北魏張倫的私家園林到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莊,洛陽園林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北方園林的特色,在世界園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園林遵循順應自然、師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現自然的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講求園林的天然和情趣,如石崇《金谷詩敘》在談到金谷園時說:“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北宋以洛陽為西京,公卿貴戚競相在洛陽興建邸宅、園林,作為自己休閑憩息的理想之地,“貴家巨室園囿亭觀之盛,實甲天下”,“洛陽名公卿園林,為天下第一”,洛陽園林堪稱北宋私家園林的代表。宋代洛陽名士邵雍稱贊說:“人間佳節惟寒食,天下名園重洛陽。”李格非曾撰寫《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名重于當時的洛陽園林19處,其中18處為私家園林,大多是利用唐代廢園的基址而建。眾多的私家園林,使洛陽成了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洛陽名園記》對所記諸園的山池、花木、園林景觀和建筑布局等作了具體而翔實的描寫,是中國園林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獻。當今的洛陽仍然是一座園林眾多的城市,如王城公園、西苑公園、牡丹公園、隋唐植物園、中國國花園、洛浦公園等等,大多主題鮮明,富有個性,大概是繼承了古代洛陽園林文化的基因。但構建園林文化時,由于缺乏對城市文化深入的理解,也往往會出現一些敗筆。如隋唐植物園南大門,道路兩旁的燈柱上題寫唐詩,形成一道唐詩的風景,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可這30余唐詩,絕大部分與洛陽無關(而唐詩中描寫洛陽景色的佳詩比比皆是),讓人很難聯想到隋唐洛陽的風華和美麗,未能實現城市文化與自然之美的有機結合,大大沖淡了洛陽城市文化的主題。有園林自然少不了植物,尤其是花草。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牡丹當之無愧地成為洛陽園林中重要的角色,“牡丹花城”已成為洛陽的別稱。“洛陽牡丹甲天下”,除了牡丹本身的國姿天香外,文學家的描寫更加渲染了其高雅華貴的氣質,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賞牡丹之風大約在唐代興起,唐人對牡丹的癡愛,是否因為牡丹的華貴氣質與大唐神韻有相似之處,我們還不得而知。在唐代,品賞牡丹的風氣在長安、洛陽等都市蔚然成風,牡丹花開時節,整個城市賞花、買花,觀者如織,車馬喧闐。“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徐凝《牡丹》),“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王睿《牡丹》)等生動地描繪出唐人對牡丹的鐘情和狂熱。洛陽牡丹的栽培始于隋,盛行于唐,至宋時超越長安而甲于天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記載了洛陽人賞牡丹的盛況:“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游遨,往往于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最盛于月陂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至花落乃罷。”
宋代邵雍、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劉子翚、陸游、楊萬里、謝枋得等著名文人寫過詩歌稱贊洛陽牡丹的雍容華貴、國色天香。歐陽修一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可謂使洛陽牡丹聞名天下,而牡丹仙子貶謫洛陽的傳說,則又引起了多少古今文人的浪漫遐想和詩思。一種花卉文化是如何激發它的品質創新能力的,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歐陽修在他的《洛陽牡丹記》中僅提到24種牡丹,到了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竟記載了109種牡丹!現今牡丹已成為洛陽文化的象征和印記,文學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視。水是人類生活的命脈,許多城市依水而建。如巴黎有塞納河,倫敦有泰晤士河,開羅有尼羅河,北京有永定河,西安有渭河,南京有長江、秦淮河。同樣洛陽也不例外,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就與水密切相關,所謂“洛陽”即洛水之陽。洛水是養育這座城市的母親河,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洛水文化。從河圖洛書,到洛陽的洛神傳說,洛水為洛陽平添了許多神異的色彩,也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對洛水的描寫和贊頌。如“建安之杰”曹植徜徉在洛水之濱,以其奇幻的想象、華茂的辭采為世人描繪了驚艷千古的洛神之美,完成了他的曠世杰作《洛神賦》。西晉詩人陸機《日出東南隅行》生動地記述了民俗節日上巳節,洛陽城中的士女們傾城而出,來到洛水邊修禊賞春的情景。西晉是清談玄學興盛的時代,洛水成了文人雅士聚會賞談的場所。《世說新語》記載西晉諸名士到洛水邊游玩,裴頠談名理,意趣高雅;張華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王衍與王戎談論延陵、子房,超塵拔俗。后來王導到江左后,曾多次向別人談起他與裴頠、阮瞻等人在洛水邊談玄論道的情形。到了唐代,洛陽城以洛水為中軸,橫跨洛水兩岸,洛水對洛陽城的社會生活影響更大,唐代詩人王建就寫有“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的詩句,這說明當時人們已利用洛水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有水自然有橋,為了兩岸的交通往來,唐人在洛水上修建了天津橋、中橋和利涉橋等橋梁,這些橋梁成為文人筆下最常見的風景,李白、白居易、宋之問、杜牧、姚合、張說、劉希夷、李益、孟郊等著名詩人不止一次地在詩作中吟詠過它們。比如天津橋,通過詩人們的記述我們知道,橋西是東都苑,苑東洛水北岸有上陽宮,橋北正對皇城和宮城;橋附近有窈娘堤,橋南有李白經常光顧的董糟丘酒樓。劉希夷的《公子行》:“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形象地描繪出唐代天津橋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的景象。這些橋梁成為唐代洛陽的交通樞紐和游樂中心。上世紀90年代以前,洛陽城市的發展主要在北岸,洛河灘一片荒蕪,無人管理。
2000年后,洛陽市以洛河為城市的軸線,確定了城市向南發展的戰略,在城市規劃中極為重視洛河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沿著穿越市區的洛河兩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開放性公園洛浦公園。公園集河堤、階堤、灘塘、河道為一體,熔園林綠化、園林建筑、園林景觀、園林文化于一爐,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尤其是洛陽橋至瀍河口的洛河北岸歷史文化景區,修建有河圖洛書、夏都斟、商王祈雨、會盟史話、定鼎九州、洛神廣場、東漢太學、張衡三儀、蔡倫造紙、建安風骨、洛陽紙貴、四夷里館、李杜相會、雕版印刷等反映洛陽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14個歷史文化廣場,用園林小品和鋪裝、雕塑、碑刻展示了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實現了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其中的洛神廣場、建安風骨、洛陽紙貴、四夷里館、李杜相會等都是充分運用古代文學資源的結果。如傳說中掌管洛河水印的“洛神”,據說她是伏羲氏的女兒宓妃,但文獻記載的有關她的形象并不清晰,她之所以在洛陽文化中地位重要,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大詩人曹植,洛神廣場上這位神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受曹植《洛神賦》的影響。洛浦公園的成功建造,恰恰是洛水賦予這座城市的靈性和魅力。實際上,洛水文化在洛陽城市文化構建中并非挖掘殆盡,如洛陽橋新橋建成后,老橋并沒有撤去,這里已形成民間的早市晚市,商販叫賣,熱鬧非凡,成為市井百姓的去處,仿佛是唐代天津橋的歷史印記(此橋就在唐代天津橋遺址附近)。如果利用此橋打造一個商業市場,恢復一些唐代文學中記載的歷史景觀,這無疑是一個古代城市文化和現代商業經濟完美結合的奇觀。如果在當今的洛陽城市設計中,充分利用水資源和水文學,進行一些富有人文趣味的營造,會給我們的城市風景繪制出更動人的一筆。“長安重游俠,洛陽富才雄。”洛陽歷來是文人匯集之處,也為我們留下眾多文人遺跡和他們在洛陽生活的奇聞逸事,因此它的文化色彩更加濃郁。戰國縱橫家蘇秦和西漢著名文學家賈誼都是洛陽人,《洛陽伽藍記》卷二記載,洛陽城東青陽門外三里、御道北,有一居民區叫孝義里,曾經縱橫六國的蘇秦就葬在它的西北角。東漢后期的鴻都門學招收平民子弟,開設辭賦、小說、尺牘、字畫等課程,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文學藝術專科大學。魏晉時期洛陽人文薈萃,很多文人學者匯聚于此。“竹林七賢”在洛陽的活動極為頻繁,據《水經注》卷十六載,谷水從方湖轉向東南,曲折東流,謂之阮曲,就是當年阮籍的故居。《世說新語•儉嗇》記載說,王戎在洛陽有很大的莊園,“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西晉時,“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均是活躍于洛陽文壇的著名作家。據潘岳《閑居賦》記載,這位聞名洛陽的才子詩人曾閑居洛水之濱,其宅園地處洛陽南郊,園內環境優美,花果樹木種類繁多,相映成趣,“長楊映沼,芳枳樹籬。游鱗瀺灂,菡萏敷披。
竹木蓊藹,靈果參差”,“石榴蒲陶之珍,磊落蔓衍乎其側。梅杏郁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4]704-705在這里,潘岳和他的子孫們曾度過一段快樂自足的時光。而石崇在他的金谷園里舉行的金谷聚會可謂開中國古代文人雅集之先河。隋唐是洛陽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生活在這里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筆者曾多次登上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的城樓,那里擺放著隋唐洛陽城的模擬沙盤,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洛陽坊里,著名作家的舊居林林總總。想象他們居住在這里,用自己最華美的辭章吟詠著洛陽的生活,歌唱著那個時代,總讓人浮想聯翩,追慕不已。劉禹錫、權德輿居光福坊,宋璟、崔融居明教坊,李嶠、蘇味道居宣風坊,李翱居旌善坊,裴度居崇業坊,李紳居宣教坊,張說居康俗坊,蘇颋居陶化坊,徐堅居會節坊,姚崇居慈惠坊,白居易、杜牧居履道坊,李居擇善坊,牛僧孺居歸仁坊,魏征居勸善坊等等。如果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重建他們的故居,讓人們欣賞他們的詩歌創作,就如同穿越在唐代歷史的時空中,心潮澎湃地閱讀一部唐代詩歌史。尤其是白居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詩人,他的詩歌在日本廣受歡迎,有著極高的文學地位。《舊唐書》白居易本傳云:“居易罷杭州,歸洛陽,于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5]4354白氏《池上篇•序》說:“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隅,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6]1450他的故居在1992年10月14日至1993年1月4日進行了發掘,弄清了白居易故居的位置、居住區以及園林的部分布局和建筑特點,為恢復白居易故居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科學資料。[7]此外龍門東山上的香山寺則是白居易晚年隱居的地方。而白居易墓地白園,正是瞻仰這位偉大詩人的朝圣之地,這里的書法長廊,不但有中國書法家的墨跡,也有日本友人的書法作品,這正顯示了日本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和贊揚。如果對這些文學資源在城市建設中能夠恰切地運用,對構建洛陽的特色城市文化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美國著名學者路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貯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最多的設施。”[8]33我們在遵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旨趣下,如果從自身的文化優勢出發,用我們精致優美的文明成果來裝點城市的生活,用我們豐富的文學資源賦予城市以靈魂精魄,用我們經典的傳統文化創造當今城市文化的經典,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使城市更富有人文內涵、高雅意趣和地域特色,讓文化成為城市中最美妙、最讓人懷戀的地方,那時我們的城市將不再是千城一面,而是更有自己的個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