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藝術大眾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筆者認為當下語境使用“Popularculture”更為貼切,但“Popularculture”在西方仍存在多種不同的用法。約翰•斯道雷(JohnStorey)指出其具有6種含義:1.大眾文化是一種被廣大普通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2.大眾文化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一種文化剩余范疇,是高雅文化之外的各種文化形態的“棲居之所”;3.大眾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具有商業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別力的消費者大眾為對象的大眾文化(massculture);4.大眾文化是來源于“人民”的民治、民享的文化,屬于“人民的”、“本真的”、“民間的”文化形態;5.大眾文化是一個富含矛盾沖突的領域,是被統治階級的抵抗力量與統治階級收編力量沖突斗爭的場域;6.大眾文化是在后現代主義背景下消弭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的文化形式。因而,從斯道雷的總結中可以看到大眾文化的復雜性和豐富性,但都不足以定義大眾文化。阿諾德•豪澤爾曾經在分析“民間藝術”與“通俗藝術”時指出:“民間藝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界限模糊,以鄉村居民為服務對象;而“通俗藝術”的消費者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生產者則是滿足這種不斷變化的需要的專業人員,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于藝術風格,“民間藝術的路子比較簡單、粗俗和古樸;通俗藝術盡管內容庸俗,但在技術上是高度發展的,而且天天有新花樣,盡管難得越變越好。”詹姆斯•G•特魯洛夫指出:“大眾文化是一種產生于20世紀的城市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以大眾傳播媒介為載體且以城市民眾為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類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根據上述一些理論家的思考,同時考察中國文化的語境,筆者認為王一川對大眾文化的定義是比較合理的,即“以大眾媒介為手段、按商品規律運作、旨在使普通市民獲得日常感性愉悅的體驗過程,包括通俗詩、通俗報刊、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形態。”同時我想還可以加上網絡、手機等形態。這一定義可以使大眾文化同一些相關的概念區別開來。其實,大眾文化也并不是與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民間文化等其他文化絕對對立的,它們之間的區分是相對的和可變的。
要從具體的時代與語境出發,創新和理解大眾文化。如金庸武俠小說的學術化,好萊塢電影《亂世佳人》、《音樂之聲》等的高雅化。因此,我們應把大眾文化看作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其內涵、意義及特征等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為了更好地了解大眾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其影響力,在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大眾媒介性。自工業文明以來,才出現了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所以其傳播媒介是以大眾媒介為主,含有大眾媒介所規定的特點。有學者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是在傳播過程中用機器批量制作以傳達信息的書籍、雜志、報紙、電影、電視、廣播等形式。還有約翰•費斯克等人認為,大眾傳播是在現代化的印刷、銀幕、音像和廣播等媒介中,通過企業化投資、工業化生產、國家化管制、高科技和私人消費品等形式,向無名的受眾提供休閑娛樂和信息的實踐與產品。由此可以得出當代大眾媒介可以分為印刷媒介(包括報紙、雜志、書籍)和電子媒介(包含廣播、電影、電視和新媒介以手機、互聯網等為主)。與以往媒介相比,大眾媒介具有受眾廣泛、傳播信息量大等特點。因此,通過大眾媒介進行傳播的就是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第二,商業性。和傳統的文化形式相比,大眾文化具有較為明顯的商品性,是以交換為形式而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使得大眾文化的經濟與文化界限模糊不清。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得大眾文化更易于被民眾所接受。大眾文化已經不是靜態的文化形式,它還和包括其作品在內的人的整個商品消費行為及其過程,因此,商品與文化相互雜糅,無法分離。一方面大眾文化被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商品也被文化化。第三,通俗性。由于大眾文化的經濟與文化界限的模糊性,使得大眾文化更易于被民眾所喜愛,這就要求大眾文化必須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心理和需求,這樣就拉近甚至消解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使得藝術生活化。總之,大眾文化“強調了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之間明確分野的消失。總體性風格混雜及戲謔式的符碼混合”,使藝術日益生活化。第四,流行性。一種大眾文化的文本在開始之初吸收其它各類文化文本,創出原創性的新模式,通過批量化生產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的民眾之中流行開來,形成時尚潮流。流行性,正是大眾文化的必備特征之一。但伴隨著流行的發展必然導致的是模式化。譬如《中國好聲音》這樣的音樂類選拔節目在中國的流行,各類電視臺開始策劃諸如《我是歌手》、《我為歌狂》、《大地飛歌》、《中國夢之聲》、《中國星力量》等音樂選拔類節目。
有的模式能夠有所更新,但有的就顯得過于“老化”了。因此,大眾文化的流行性要求其需要不斷地謀求新的創造。第五,日常娛樂消遣性。大眾文化與其他任何傳統的文化形式都不一樣,鮮明地具有為大眾的娛樂、休閑所服務,消解現代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緊張情緒,以起到娛樂消遣的作用。讓人們通過手機的快餐式閱讀、輕松愉快的影視欣賞、具有感官刺激的電子游戲以獲得娛樂,沉浸在愉快的日常生活中。大眾文化生產者要迎合民眾所需,隨時創造符合大眾口味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時與高雅文化的個性不同,大眾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是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與每個個人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俗趣。第六,參與性。大眾文化是一種融合了創造者、生產者、接受者為一體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人都能成為參與者,結束了文化是個別人所創造的歷史。首先,從主體上說,民眾的主觀意愿能夠通過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有效、便捷地影響到大眾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過程。其次,從客體上看,電視、網絡、卡拉OK、手機、商業廣告以及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都具有廣泛的參與性,特別是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文化的創造者。第七,全球性。大眾文化能夠借助網絡、報紙、雜志、電影、電視、手機等媒介形式,使得文化的傳播在極短的時間內向全世界范圍內拓展。由于大眾文化的快速發展更加增強了世界“全球化”的進程。例如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學視頻課程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可以觀看,《甄傳》也在海外各國獲得熱播等。第八,類型性。大眾文化的形式愈來愈趨向類型化,電影、電視等藝術被分門別類,有愛情片、武俠片、古裝劇、懸疑片、戰爭類、警匪片等。與高雅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相比,其完全被抹去了個性,形成了類型化的特征,人物角色相對一致,不管什么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總是能讓人猜想到故事結局,各類作品中的人物、情節趨向一致。第九,后現代性。正像詹姆遜所說,后現代性的特征是主體瓦解、雅俗交融、意識形態淡化、學科分野模糊。而它突出的形式特征,當屬雜拼和精神分裂。大眾文化正具有雅俗共賞性,同時跨學科的方法更加凸顯,不分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生態學、傳播學等,而是各個學科交融在一起。作為主體的人也在瓦解,淪為大眾媒介的附庸,對于政治的意識形態的態度也在淡化,人們關注的只是自己身邊的事情,不再作為主體的人參與社會事務。因此,大眾文化具有后現代性。當代語境下的大眾文化應是“popularculture”,又可以稱為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具有大眾媒介性、商業性、通俗性、流行性、日常娛樂消遣性、參與性、全球性、類型化、后現代性等一般性特征。上述僅是對大眾文化的一般性進行簡單的描述,針對審美視野下大眾文化中的各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包括網絡文化、影視文化、手機文化等,還要加以具體分析。
作者:陳皓鈺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