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子沖氣以為和理論與家庭和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與人的關系,是評價社會進步,文明發展水平的一項基本尺度,如何協調人際關系是歷史性課題,也是人類當代社會的一項基本課題。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于和諧的思想和觀念。英國哲學家羅素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推崇,他在《中國問題》一書中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若能被全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會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1]
一、“和諧”探源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顯著特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現實意義。
我國先民,早已存在“和諧”的觀念,但初始尚未用“和諧”一詞來表達。“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詩·小雅·常棣》)意為:“夫妻感情很和諧,就像鼓瑟和彈琴。兄弟感情真和諧,團結和樂更高興。和和睦睦一家人,妻子兒女情誼深。”句中“合”、“翕”都是“和諧”之意,“和”在這里是“團結”。
在“和諧”一詞出現之前,先秦古籍中一般單用“和”來表示和諧的觀念。
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論語·子張》)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其與物也,與之為娛也;其與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已焉。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并立而使人化。(《莊子·則陽》)
以治情則利,以為名則榮,以群則和,以獨則足樂,意者其是邪?(《荀子·榮辱》)
也有“和”與“諧”同時出現的:
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左傳·襄公十一年》)
在上古漢語里,“和”就是一個十分活躍的構詞詞素。這就是它最終與“諧”組成一個合成詞的物質基礎。
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墨子·尚同中》)
在此,“和合”指和諧同心。
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禮記·月令》)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處不安而動不感。(《管子·五輔》)
以上兩句的“和同”也是“和諧同心”的意思。“和合”、“和同”可確定為雙音合成詞。
還有與“和諧”形似的合成詞:
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左傳·隱十一年》)
此處,“和協”指同心協力,和睦無間。
百姓昭昭,協和萬邦。(《書·堯典》)
這里的“協和”即指和諧。
“和諧”一詞,最早可能同時出現在《晉書》,“施之金合,則音韻和諧。”(《晉書·摯虞傳》)“夫任一人則政專,任數人則相倚,政專則和諧,相倚則違戾。”(《后漢書·仲長統傳》)在這些古代經典中,把各種關系協調和連貫一致比喻為像悅耳的音樂一樣“和諧”。
在古代,“和”與“諧”兩字同義,“和,諧也”。(《廣雅·釋詁三》)《辭海》對“和諧”一詞的解釋是“協調”。《現代漢語辭典》對“和諧”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從禾從口,“諧”從言從比從白,“和諧”兩字都是指音樂的合拍與禾苗的成長。像禾苗那樣生長,自然是與大自然的規律保持一致;“比”為平等,白、比、言為“諧”,平等地對話,直白地發言,自然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民主平等關系、思想得到了發揮,創造得到了體現。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諧概念不斷獲得了豐富的內涵,“和諧”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緊密相連,如和平、和睦、和氣、和善、和美、柔和等。由此,和諧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審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作為處理人天(人類與自然)、人際(人類與人或與社會)、身心(人的身體與精神)等關系的理想范式,成為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處理人際關系和民族關系的基本價值取向,特別是其中的人與人的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極富價值的重要啟示。
建立和諧社會不僅是政府的任務,也是每個家庭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的基本生活群體、初級生活圈。對每個人來說,家庭是成長成熟的搖籃,是成就事業的基石,是生活力量的源泉和理想的歸宿,家庭和睦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事業成功的基礎。因此,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必須從營造和諧家庭開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老子在這里首先論述了宇宙的創生過程:道生一,是指道開始轉化為一,一是道的別名,指混沌未分的原始狀態。一生二,是指一派生出陰陽兩種氣,道的屬性。二生三,是指陰與陽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其次論述了宇宙創生的動力。古代哲學思想確立由元氣(原始混沌之氣)分衍成陰陽二氣,再由陰陽二氣的矛盾運動,產生出天地萬物和人類。因此它就充塞于天地之間,也深藏于人體之內。《莊子·知北遊》說:“圣人故類一”,這個“一”指萬物來自“一氣”,而它的根源則是“道”。說“一氣”時,是描寫道;說陰陽二氣時,則是描寫變化之過程,因此有聚散現象。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陰與陽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它普遍存在于萬物之中,相互作用使事物達到和諧與統一,即達到“沖氣以為和”的狀態。所謂“沖”者,即陰陽之和合,故亦名“沖和”、“中和”。唐玄宗曰“沖者,中也,是謂大和。”“沖”是涌動、激蕩的意思,可以引申為沖突、對立,表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對立狀態,它是事物實現和諧與統一的內在動力。“和”是和諧、統一的意思,如果把“沖氣以為和”簡縮為“沖和”,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古代表述方式。陰陽是兩端,“沖氣以為和”才是用其中。唯有執中之道才是和諧的正道,執中才能在陰陽兩端的相互激蕩中得到整體的和諧。那么,怎樣以老子的“沖氣以為和”理論來指導家庭和諧、實現家庭和諧呢?
(一)樹立“陰陽沖氣以為和”的理念
老子的“陰陽和諧論”并不是以矛盾斗爭為理念,而是以“沖氣”為方式、做法,以“和”為方向、目的、結果。《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適謂之和,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萬物都有一個陰一個陽,陰陽兩極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構成了一切自然現象的流動和運轉,構成了生命機體的生長、成熟、衰老與死亡。家庭是萬物之一,自然也有陰陽。陰代表女性、陰柔等性質,陽代表男性、陽剛等性質。陽在前,陰在后;陽主外,陰主內;一前一后,一外一里,一男一女,一陰一陽,自然就是和諧。夫妻之間只有唱和相隨才能出現和諧局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陰盛陽衰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有人認為這是造成家庭失和的直接原因,其實不然。因為陰盛陽衰仍然是正常的陰陽轉換,仍在陰陽總格局里面,只不過是轉換了位置,此消彼長而已。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莊子·在宥》)
在這里,莊子認為,陰陽要是弄得不安靜又不歡愉,便是違背常德。違背常德而可長久,這是天下絕沒有的事。不管誰處于主導地位,只要這一陰陽和諧、長久,整個家庭就能處于整體的穩定的發展狀態。所以一個家庭要和諧,男女雙方必須有這種“和”的理念,不管陰陽位置是否正常,男性是否處于主導地位,只要“家和”就“萬事興”。
(二)正確處理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人是家庭的主體,人的所有活動都是以家庭為基礎進行的。只有處理好家庭中陰與陽的關系,家庭才能和諧、長久。
1.平等尊重,求同存異
家庭和諧的第一要素是平等。缺乏平等,家庭成員之間只能是一種傾斜的、以一方的意志為主導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甚至是主人與仆人的關系。這與和諧的含義相悖。萬物中的陰陽地位無高下尊卑之分,它們都是統一于陰陽循環轉化運動之中。
尊重既包含尊重各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職務,也要尊重個人的興趣愛好。由于年齡、性別、社會地位、職務的不同,家庭成員必然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有的時候,這些興趣愛好可能會發生沖突。如全家在一起看電視,老人們比較喜歡看京劇等古典形式的節目;中年人由于種種需要,比較關注社會政治新聞;而年輕人則喜歡流行歌曲、港臺電視劇。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想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勢必會產生不愉快,甚至一些矛盾和爭吵,這就需要每個人的配合、協調和讓步。比如大家商量著規定不同的時間段看各自喜歡的節目,這樣既不傷和氣,又能讓滿足每個人不同的要求。
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非吾所謂道也。吾示子乎道。于是為之調瑟,廢一于堂,廢一于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夫或改調一弦,於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于聲,而音之君已。且若是者邪?(《莊子·徐無鬼》)
鼓宮宮動,鼓角角動,宮角相應和,皆音律相同之因矣。家庭中也是同理。要想彈奏出悅耳動聽的家庭之音,陰陽必須相互配合,相互尊重,同聲相應。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莊子·外物》)
大自然中陰陽錯亂就會引起各種天災動亂如雷霆雨電這些大的震動,自然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家庭。如果一個家庭中陰陽錯亂,就會引起震動、爭吵甚至打架。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堅守“七善”,向水之性。
2.堅守“七善”,向水之性
“老子善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顯著的特征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相爭。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和行為。”[2]把這種上善人格運用到家庭中,同樣能促進家庭的和諧。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八章》)
“居善地”。一方面,要善于選擇安居之處,每個人各得其位。比如對于青少年來說最好的地方就是學校家庭,而不是網吧、游戲室;對于丈夫來說,最好的地方就是家里、工作單位,而不是賭場、酒樓等地方。另一方面,在家里每個人也要善于選擇好自己的位子,要善于居于謙讓的地位,不要爭往高處,要像水一樣甘于處在下方。晚輩讓長輩一步,天地不是很寬廣嗎?
“心善淵”。運用到家庭中,就是心胸善于保持沉靜,拒絕淺陋,拒絕平庸。平凡的是大多數,不要求每個人的知識水平都多么高,但要善于讓自己的心智變得深沉,要有深淵一樣的心胸、心智、心靈,以沉靜祥和的心態面對家庭中的瑣事和摩擦。
“與善仁”。有的本子作“與善人”、“與善信”。這是說,與人交往要真誠仁愛。要真誠仁愛地對待你的家庭,把自己的愛多施予一點給家人,“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莊子?列御寇》),保持一種施恩不圖報的心態,關心家里的每一個成員,家里就會充滿溫暖歡笑。
“言善信”。說出來的話要算數,要守信用。要對自己的各種承諾負責,對自己的虛情假意、偽言謊話說不,這樣家人才會信任自己。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在這里,莊子借孔子與客人的問答指明真誠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要以真誠、信任為出發點,否則正常交往就無法進行。
“政善治”。王弼本“政”作“正”,“正”、“政”同。老子本來講,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績。我們也可以移用到家政的治理方面,丈夫善于出主意,想點子,妻子善于理財,善于處理家務,老人善于處理家庭糾葛,把一個家庭治理得既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又有和諧的家庭情感,生活得美滿又和氣。
“事善能”。處事善于發揮所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不是完人,再完美的人都有瑕疵。要善于培養自己的辦事能力。在陰陽這個統一體中,陰陽二體誰能管理家庭誰能管好家庭,誰就應該發揮自己的所長,不要拘泥于傳統的看法。
“動善時”。行動善于掌握時機。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可以避免無謂的爭端。該工作時認真工作,該休息時按時休息。不要借口工作忙就不顧家,以免引起家庭成員的隔閡。
3.心境平常,順其自然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無為”,即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居家也要有這種思想,要以一顆平常心面對,無論大喜大悲,終歸是暫時的現象。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二十二章》)
狂風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人大喜,毗于陽;大怒邪,毗于陰。陰陽并毗,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莊子·在宥》)
人過于歡樂,就會傷害陽氣;過于憤怒,就會傷害陰氣。《小有經》曰:“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惛亂,多怒則萬脈不空。”陰陽的氣相互侵害,四時不按順序,寒暑不調和,豈不反而傷害到人體么!
客凄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莊子·漁父》)
到陰涼的地方影子就會消失,靜止下來腳跡也就沒有了。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坦然面對各種不如意,它們自然就會消失。老莊思想提倡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家庭生活并不是最理想的,其間必然有許多不如意和磕磕碰碰,不要過度追求完美,過度追求浪漫和幸福。一味地追求完美,反而什么也得不到。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因為生活中失去了原有的浪漫氣息而生氣,也不要因為暫時的歡快而得意忘形,不管歡樂還是憤怒,總會傷及身體。要知道,什么事都是暫時的,正如哲學上所說,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沒有永遠的歡樂,也沒有永遠的悲傷。要時刻保持一種平常心,保持對家庭生活固有的一種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油鹽醬醋的平淡生活中保持一種永存的活力。
4.尊親孝長,慈愛謙讓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六十七章》)這三寶說正是體現了老子的處世態度。對于慈,古今學者有多種解釋,但較普遍的是柔慈、慈忍、仁慈,核心是一個“愛”字。這種“愛”既表現為長輩對晚輩子女子孫們的愛,也表現為晚輩對長輩的孝心、照顧。對同類之愛,對弱者之愛,無疑能激發護衛同類或弱小的勇氣。在母愛方面,人們對“慈故能勇”的體會,可能最為真切,它表現為因愛而勇敢。這種說法與孔子的“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是極其相似的。但慈一樣地表達了一種對人類的悲憫,揭示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盡管它表現為一種普世之愛。除此之外,“在老子的觀念中,‘慈’還表現了仁自親始的‘孝慈’關系,它是屬于禮中‘門內之治’的范圍。老子稱‘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孝慈并不是六親和睦關系被破壞后的不得已的家庭維系手段,相反,它的價值在“六親不和”的現狀反襯下,顯得彌足珍貴,同時它也是六親和睦的前提條件。老有所終,少有所養,家庭成員互敬互愛,自然是家庭和睦,其樂融融。”[3]
人是社會的一員,所處理的不僅有家庭內部的人與人的關系,而且有家庭成員和鄰里之間的關系。鄰里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肯定會影響家庭內部的氣氛。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對待鄰里關系也應該本著真誠信任的原則,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寬容相待、和平共處。只有這樣,才能既“攘外”又“安內”。
(三)正確處理人與物的關系
人是環境的產物。老子哲學觀認為人與物的關系一方面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還指人與其他物以及居室環境的協調狀態。人與其他物的協調狀況主要指人對待家庭財富方面的態度。這個對家庭和諧尤其有重要的影響。
1.不欲以靜,家庭安定
現代人出現家庭矛盾的情況,往往有很普遍、很共同的原因,即人與錢財、權勢、名利等物的關系處理不當。“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夸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莊子·徐無鬼》)執迷于權勢、財物的人,總是不滿足,陷入憂慮、悲傷之中,終生不悟,不能安靜,這是很可悲的。作為家庭關系和諧的物質基礎,這些關系處理不當,引發了很多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的家庭悲劇,造成了許多犯罪行為的發生,如搶劫、貪污、殺人等等,使得社會動蕩、家庭不和諧。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
物欲文明存在的物質誘惑使人的心靈極為空虛。人們一味追求名利財物,喪失本性。老子呼喚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持守內心的安定,確保固有的天性。
對于現代人的這種貪欲,老子有一個智慧,值得我們記取,即“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這是說,不要興起貪欲而要趨歸于安靜,這樣天下就自然安定。不貪欲,天下尚且自定,何況是一個小小的家庭?一個家庭各個成員不貪欲,“不欲以靜”,就會自定,這不就是現代家庭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嗎?
老子認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不要過分愛名、永不滿足,要知道適可而止,才能保持長久。所以老子的另外一個智慧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八十章》),“知足者富……不失其所者久。”(《老子·三十三章》)“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不要總和別人比,不要貪欲無窮,要“少私寡欲”。家庭成員之間也應該樹立“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的家庭美德,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知識和積累家庭財富,合理地運用家庭財富,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家庭成員的生存、發展和享受需要。
2.以人為本,人居協調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指從使用居室的人出發,設計出符合人性、符合生態要求、符合自然本性、符合人性需要的居室裝飾環境。強調居室裝飾是為人服務的思想。因此,居室的設計狀況應該符合“人”即家庭成員的方方面面的情況,如:個性、愛好、性格、職業、文化背景、民族等,依次進行“以人為本”居室的軟裝飾設計,營造出人文格調及家庭和諧的氛圍。如家里有小孩可以設計小孩的玩具房,家有老人的可以簡單設計適合老年人的健身房,根據自身條件各得所需,在達到人物和諧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家庭和諧,達到“人樂”與“天樂”的同時滿足。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
明白了天地常德的人,便是大根本大宗原,便是與天冥合;用來均調天下,便是與人冥合,與人冥合的稱為人樂,與天冥合的稱為天樂。人處于真實狀態中,既要保持與他人、鄰里的人樂,也要保持與自然、居室環境的天樂。
3.整潔寧靜、簡樸悅目
整潔寧靜、簡樸悅目的家居環境能令人心情愉快。和諧,不僅要人內心的寧靜,而且需要周圍環境的寧靜與之呼應。一個舒適的居室,周圍環境最好是安靜、無噪音、無污染、綠樹成蔭、交通方便,這樣才能達到身心的清靜和諧。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帥,只有保持外部環境與心靈世界的一致寧靜,才能減少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和矛盾,實現和諧。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老子·四十五章》)
范應元解釋說:“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沖,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于清靜矣。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
經常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再加上周圍環境的清靜,才能神安體健。神安即能心平,心平則能和家。
總之,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努力。家庭成員間既要真誠相待,也要寬容忍讓。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哭,真怒未發而威,真笑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漁父》)
本真乃精誠的極致,家庭中各成員間應該以真誠、信任為出發點,互相之間進行心與心的真誠的交流。家庭中的陰陽應該做到“知雄守雌”,以不爭、謙退為根本,以寬容、仁愛為原則,陰陽二氣相互充分地交流、融會貫通,以寬闊的胸襟、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多一份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和”這樣一個高的境界,也才能營造一個更加溫馨更加和諧的家庭。
[摘要]道家和諧思想不僅對我國歷史上的文明進步產生過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也是一筆難得的寶貴財富。從老莊的哲思中,可以延伸出很多家庭和諧的智慧,其中“沖氣以為和”理論認為執中之道才是和諧的正道,只有執中而“和”,才能使家庭穩定和諧。
[關鍵詞]老子;沖氣以為和;家庭和諧
[參考文獻]
[1]伯蘭特·羅素.中國問題[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154,37.
[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1.
[3]裘錫圭.糾正我在郭店《老子》簡釋讀中的一個錯誤[M]//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