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存在的問題
1.政策宣傳效果尚不及預期。2011年9月,巍山縣全面鋪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工作,專門召開了啟動會,還通過發放宣傳資料、電視廣播、制作宣傳標語等方式來推進該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過在大倉鎮的問卷調查發現,宣傳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針對受訪者對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僅有15人,占樣本總數的5%;“了解較少”和“不了解”的共有207人,占69%。一項普惠性的民生養老政策,盡管投入了大量人財物來宣傳和普及,但在一次抽樣中仍有超過2/3的人不甚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這種狀況難免和事前預期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是樣本中有接近1/3(32%)的人是通過親戚、朋友和鄰居的介紹來了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參保的驅動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從眾心理,而且政策信息通過親戚、朋友或者鄰居的口傳本就會有某種失真、損耗,基于這種情況的政策認知顯然不太符合政策制定者、執行者的期望。
2.保費征收有難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出打工的人員比例較高,二是文化程度的影響和制約。在300份調查問卷中,有84人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外出務工及經商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主),占28%,而且很多還是勞務輸出至外省。雖然有的人員參保費用由其父母代繳,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外出期間要么工作流動性大,要么聯系方式經常變化,大大增加了聯系、對接工作的難度,從而影響到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進,自然波及到保費收繳。另外,從抽樣中看,文盲占32%,小學程度有29%,初中文化為10%,其余是高中及以上水平。換句話說,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了71%,超過2/3,識字尚且有困難,要想了解或者理解這一惠民政策,恐怕還需要一個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在文化程度不高和地域活動范圍受限的雙重作用下,思想開化程度較低和思維固執慣性較強,對某些有別于傳統養老的觀念和做法還不能全盤接受、消化,而想在短時間內改善這一局面實屬不易。
3.工作條件不完善。在走訪大倉鎮人民政府、村委會時發現,由于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運行時間不長,且涉及面廣,業務辦公場所狹小、設備緊張,原有工作人員很難適應現有工作業務的崗位設置和要求。隨著擴面工作的開展,新增參保人員日益增多,參保登記、基金征收、待遇計算、檔案管理、養老金資格認證等業務的工作量增加,經辦人手少的矛盾更加顯眼。此外,信息系統還不完善,宣傳人員十分緊缺,都使得大倉鎮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廣受到影響。調查中還發現由于大倉鎮業務人員文化結構、年齡結構、參保培訓不同,導致不同村委會、不同業務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業務能力有待提高。民生政策的加強和完善需要基層來落實,這必然增加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事權向下延伸的同時,財權理應在一定限度內相匹配。但目前財力投向的側重點在于為政策最終服務的目標人群做兜底,恐無余力顧及與之配套的行政條件。同時,多項事權都需要同一基層主體去完成的話,基層具體人員的時間、精力畢竟有限,很多工作能保證量的完成已經難得,要想有質的突破和亮點,難度很大。
4.整體收入不高。上文述及,投保檔次主要集中在100元,其中城鎮居民有17人,農村居民159人,合計176人,占到調查樣本的58.7%。雖然樣本不能充分說明總體的分布狀況,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問題所在。這種現象固然受到參保者主觀心理的影響,但更有關聯的是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樣本中,家庭年收入在2000~3000元的占到8%,3000~5000元的為31%,5000~10000元的有35%,收入水平偏低。雖然一年投保200或300元在總收入中比例不高,但如果增收乏力,選擇較低的投保檔次也實為無奈之舉。另外,調查范圍雖小,但是如果其他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現象,收繳到的總體基金規模必然受到影響。基金規模不大,規模效應就無從談起,即便有好的增值渠道,交由善于運營的團隊運作,產生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但凈增值的絕對數不夠大,也會影響到政策的吸引力。
二、對策建議
1.加強宣傳,提高城鄉居民的參保意識。如前文述,雖然圍繞城居保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69%的人對城居保“了解較少”或“不了解”,可針對宣傳形式和載體做出一些改進。舉例來講,可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節過年期間,登記好他們的聯系方式,尤其是手機號碼,以便在每年城居保繳費之前,通過短信、微信等告知他們。相較于農村留守人員,這類人群的思想開化度和經濟承受力可能更強一些,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如運用得法,那么高于100元的投保檔次是可以期待的。針對農村留守人群,原有的宣傳資料、電視廣播、制作宣傳標語等方式應予保持,而村鎮干部在走村串戶的同時,可將城居保的宣傳融入到其他工作的開展中,擇機進行;或者細分出明辨事理、當地較有影響力的人群重點宣講,再借助這些人去向周邊的人普及,從心理和預期兩個方面來增強政策的可持續力。
2.政府應逐步加大財政投入。財政投入增量部分一是用在受益群體身上,二是用于改善城居保的辦公條件。在調查中,有36%的人擔心不能及時足額領到養老金,有21%的人擔心待遇不能提高,25%的人擔心因為物價上漲造成的收益下降。好在財政收入逐年增加,新增財力可考慮向城居保方面傾斜,彰顯政府辦好這件事的信心和決心,打消參保者、觀望者的顧慮。另外,新增財力還應考慮辦公條件的逐步改善。事權增加、人手緊缺、辦公條件相對滯后,不利于釋放政策應有的效力和張力。可將財力的適當比例分配到運轉經費上,增加人手以及完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可借助市場力量,與優秀軟件公司合作,由省級統籌,建立省級—地市州級—縣級—鎮級—村級五級一體的操作系統,以村一級作為數據采集的終端,借助“大數據”形成原理,再逐級上報、匯總,之后分析、挖掘數據內涵,就有望對全省總體概貌和各地具體特點有所認識,為完善后續政策創造條件。
3.想方設法為當地居民增收。在當前經濟新常態和“大眾創新”的大環境下,可進行一些新嘗試。比如,借力于電子商務,打造特色產業鏈,爭取帶動更多城鎮居民,從而增加收入。具體來講,可考慮派人到沿海、內地的優質“淘寶村”或者大學生回鄉創業成功案例的發生地觀摩取經,之后結合本地實際,設計出因地、因時制宜的產業鏈,盡可能給予一些政策傾斜,讓某些家庭有序有利進入產業鏈,并確定好各自的位置,圍繞同一目標出合力。再借助淘寶、微信等現代媒介,為本地供給和外地需求之間架起橋梁,以銷促產,在調動生產積極性的同時,收入自然會增加。之后這些先富起來的家庭無疑會展現榜樣的力量,其他家庭也會逐漸自覺加入這一隊伍,與影響面的擴大一起進行的是當地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固然,紙上謀劃說易行難,但如能借助政府之力搭好平臺,可操作性就不是鏡花水月。
4.對接高校學生假期社會實踐需求,緩解工作壓力。通常情況下,很多高校都會要求學生在寒暑假中參加社會實踐,完成相應的課外學分。鑒此,大倉鎮政府可聯系省內有關高校,推薦相關專業、生源地學生到社保所實習,既能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含金量,又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因為人手不足而導致的工作壓力。雖然假期時間不長,但在一年的工作時間中也能占一定比例,既提供了社會實踐崗位,也能或多或少分擔一部分工作量,一定意義上的雙贏值得期待。事實上,借助網絡查閱各大高校的網站,即可了解該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再聯系有關部門,要找到相關專業的生源地學生應該難度不大。更重要的是,在將來向上級部門反映設置村官崗位時,如能因需增設鎮村社保所相應崗位,有關待遇比照村官,并且將來報考機關事業單位、某些國企或研究生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那么,經過假期社會實踐的鋪墊,鎮村社保所需要的人員還是有希望招到的。于是,臨時的人手補充變成相對穩定的經辦職員,就能為更好開展這項事業提供人力支持。
作者:俞群俊 高艷玲 楊國華 何梅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