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公約下的稅收征管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公約》成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新標準
(一)《公約》建立了跨境稅收追索協助機制,提高了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公約》規定,在請求國要求下,被請求國要像完成本國的稅收業務一樣處理國外提出的稅款征繳要求,對待存在爭議的案件或者沒有最終結論的案件,要為被請求國追繳稅款采取保全措施。并且,即使欠繳稅款的納稅人不是被請求國的居民,只要該居民在其境內擁有財產、銀行賬戶或分支機構,被請求國就應當依照《公約》有關規定向請求國提供稅務行政協助。《公約》不以居民身份為限定條件,說明其建立的國際稅務協助機制的實際效力影響范圍相當廣泛。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目前建立在雙邊稅收協定基礎上的國際稅務協助機制適用效力范圍的局限性。
(二)《公約》對跨境文書送達提供法律支持隨著跨境交易事項的不斷增多,納稅人的收入、資產以及機構所在地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向境外納稅人傳遞稅務文書成為跨境稅收管理的一項內容。《公約》明確了協議簽署國之間文書送達的協助義務,搭建了與境外納稅人進行聯絡的橋梁。文書送達的協助義務不僅方便各國稅務機關對稅款的追繳,也是對納稅人的服務手段,通過事先的送達通知,通知境外納稅人尚未履行的納稅義務,避免對那些因疏忽或不了解稅收政策的納稅人采取稅收保全或強制執行措施的不良影響。
二、《公約》對我國稅收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約》確定的情報交換、稅收追索協助、文書送達法律義務,需要我國國內法律制度的支持。我國應當以《公約》簽署為契機,適時完善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我國稅收征管水平。
(一)情報交換法律制度我國開展情報交換工作的法律基礎包括稅收協定情報交換條款、稅收情報交換專項協定,以及涉及情報交換的國內其他法律制度,如《稅收征管法》、《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以及金融行業的一些政策法規等。經過30年的情報交換工作實踐,我國情報交換相關制度逐漸規范,2012年我國順利通過全球稅收論壇稅收透明度和情報交換同行審議,說明我國在情報交換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盡管如此,《公約》的簽署將使我國在情報交換的領域進一步擴大、情報交換內容更加豐富,也對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按照情報交換條款的規定,應簽約方請求搜集相關信息時,如我國掌握的稅收資料不能滿足情報交換請求,我國應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提供對方所要求提供的情報。但按照我國《稅收征管法》的規定,稅務機關對信息的搜集僅限于納稅申報期間以及立案調查期間取得的納稅人信息。無法為情報交換需要要求納稅人或其他組織提供相關信息。此外,盡管在情報交換協議以及《公約》中都明確規定,簽約方不能因為情報由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所持有而拒絕提供情報,但在國內法的執行中沒有規定金融機構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人涉稅信息的義務,稅務機關很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納稅人的金融資產、資金往來等方面信息,完成自動情報交換、專項情報請求的執行成本較高。
(二)跨境稅收追繳協助的法律制度跨境稅收追繳協助首先要明確的基本問題是追繳業務在我國是否存在類似的政策規定。在存在類似政策規定情況下比較容易執行,如涉及企業所得稅稅款的追繳。但是,如果涉及我國沒有的稅種或者我國的政策規定與要求追繳國的政策具有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如何實施稅收追繳就比較復雜了。從我國目前的稅收政策體系來看,有些政策規定與其他國家還存在較大差異,如個人所得稅制度,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綜合稅制或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主要通過納稅申報實現征收。而我國實行的則是分類稅制,按照個人所得的性質分項目征收所得稅,并且基本是通過代扣代繳方法征收的。因此,對境內外居民個人所得的追繳將涉及較高的執行成本。實施跨境稅收追繳還應當考慮我國稅收征管制度是否予以支持的問題。《公約》對跨境稅收追繳協助有一些限制性規定,如稅收主張是否存在爭議、稅收主張的執行期限、稅收主張的中斷執行、稅收保全措施等事項。而我國《稅收征管法》中并未對境外所得協助征收做出專門規定,稅款征收、保全等措施都是針對在我國具有納稅義務的實體以及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在具體實踐中所涉及的文書、征管流程以及征管系統也都是針對我國納稅事項。因此,對于跨境稅款追繳事項,首先需要我國《稅收征管法》或有關法律文件中明確稅收追繳協助的法律程序,包括適用的法律文書、追繳措施、追繳時限、稅款的支付等內容。對于我國向境外要求協助追繳的事項時,也應當明確相關執行程序,使其為我國的稅收征管服務。
(三)文書送達的法律制度很多國家都明確規定了文書送達的法律制度,如文書送達的方式、簽收的格式、時間要求等,并且也明確規定,如果納稅人居住境外或無法知曉納稅人的地址等原因無法送達稅務文書,仍然會追繳稅款。因此,文書是否能夠送達并不構成執法的障礙,仍然可以要求對方國家協助征繳稅款。盡管如此,加入“文書送達”規定實際上是給予納稅人額外的保護,可能會提高稅款的征繳效率,納稅人有可能按照文書的要求繳納稅款,不需要征繳協助程序。通常來說,文書送達最簡單的方式是通過直接向境外納稅人郵寄文書。但是很多國家不允許這種送達方式,認為這是對國家主權的一種侵犯。我國簽署《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的公約》(即《海牙送達公約》)時,出于維護我國國家主權的考量,對于直接郵寄送達文書提出了保留,外國的司法文書不能夠直接郵寄送達給身在我國境內的當事人。因此,如何實現送達還需要通過國內法律制度予以明確。從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來看,除《刑法》對境內外協助送達文書具有相應的規定外,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并未對此加以明確,因此,一旦承擔文書送達義務,我國在國內法律方面將會遇到障礙。
三、以《公約》簽署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我國稅收法律制度,提高我國稅收征管水平
(一)加快修訂《稅收征管法》,賦予稅務機關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與更強的稅收征管手段《稅收征管法》的修訂,不僅要立足于完善國內信息的搜集管理,更要站在國際視角,加強對跨國公司、“走出去”企業的信息管理。應要求納稅人對境內外收入、資產等進行全面申報;加強對銀行信息的披露要求,明確稅務機關對銀行賬戶的監管權利,尤其是對離岸賬戶信息的監管權利。建立銀行、外匯管理局等金融部門與稅務機關的信息交換制度,提高對納稅人收入、資產、往來等信息的監控。建立納稅人信息檔案庫,對于存在不遵從行為的納稅人從適用優惠政策、協定待遇等方面予以限制。
(二)完善稅收政策體系,以《公約》為橋梁,實現對跨國稅源的有效監管修改完善個人所得稅政策,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合理定義中國居民個人標準,結合稅收協定的內容,增加以重要利益中心的居民標準。完善對來源境外所得的政策規定,增設特別納稅調整條款,減少通過居民個人進行稅收籌劃的避稅空間。完善反避稅制度。加強對受控外國企業管理、一般反避稅調查、成本分攤協議的修改。
(三)完善《公約》執行法律制度,保證《公約》的順利實施1.按照《公約》要求完善情報交換法律制度。修訂《情報交換工作規程》,對專項情報請求、自發情報交換、境外稅務檢查的內容以及具體流程、文書等進行細化,有效利用情報交換手段,助推國內的稅收基層實踐。《稅收情報交換工作規程》中的許多內容與《公約》中信息交換的內容具有一致性,但也有一些內容沒有滿足《公約》執行的要求,如關于情報交換涉及的稅種范圍、境外稅務檢查的執行方式與程序、自發情報交換的內容、專項情報交換的條件等,需要進一步明確。2.完善文書送達的法律制度。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行政機關送達行政執法文書,必須以法定程序和方式進行。境外文書能否按照《公約》要求依法送達,不僅是履行法定義務,同時也是我國稅收征管工作效率水平的體現。我國在稅收征管稽查程序以及刑法的執行程序中都有關于文書送達的法律規定,但是針對境外文書的送達,有其特殊的方面,如對境外送達文書內容的審核、境外文書的送達方式、文書的語言、送達時間等,應當通過專門的法律制度予以明確。
四、為《公約》有效實施搭建技術平臺,有效提高我國稅收征管現代化水平
(一)《公約》對我國稅收征管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公約》的簽訂預示著我國在稅收征管與國際社會接軌征程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公約》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所涵蓋的稅種除了通常的所得稅與資本利得稅之外,還擴充到所有可能征收的稅種范圍。自動情報交換批量數據信息的定期傳遞,多國情報請求信息的及時處理,大量文書送達要求等,對我國的征管水平、信息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必然選擇。隨著《公約》的實施,國際間自動化信息交流將成為各國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的有效手段。歐盟國家之間已經同意建立情報交換的信息網絡。這一系統將允許歐盟區域內,進口貨物的貿易方通過電話直接驗證對方的增值稅驗證碼。系統要求歐盟成員國即時更新的增值稅登記信息要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在成員國之間共享,并且跨境之間要定期交換信息。這一在線系統對于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增值稅管理是一個重要突破。①從世界范圍來看,如果能夠廣泛建立這種信息溝通機制,將為各國的國際稅收征管節約大量成本并且有效提高征管水平。從我國目前來看,盡管我國開發了稅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統,但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信息來源有限。缺乏第三方信息的支持,信息化技術水平有限,對稅收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應用水平較低。稅收征管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使我們面臨著數據來源增多,需要對多渠道信息進行分析整合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要在國內實現多種渠道信息的整合分析,包括對稅收申報信息、各稅種的征管信息、第三方信息等綜合運用,國際上也應當實現信息的溝通和自動交換機制,建立與各國稅收征管系統的有機聯系。
(二)堅持以科技為引領,提高我國稅收征管水平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信息化建設的統一部署,我國將依托金稅三期工程和現行稅收征管系統,把國際稅收信息化建設與核心稅收征管業務流、信息流結合起來,實現管理手段融合和信息資源共享。積極拓寬信息來源渠道是稅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借力《公約》,我國應當充分利用第三方數據和國際稅收情報交換信息,運用數據倉庫、預警模型、大數據分析等方法,形成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建立風險識別、評估、應對和反饋全流程的稅收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穩固強大的稅收管理系統,全面提升稅收征管的現代化水平。
作者:李時秦泮義單位:大連市國家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