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西方教育投資理論研究及其貢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西方“篩選假設理論”
研究與貢獻20世紀70年代初,一部分“人力資本理論”追隨者從“人力資本理論”陣營分離出來,創立了“篩選假設理論”。1973年,邁克爾·史潘斯(M.Spence)發表《篩選假設—————就業市場信號》論文,系統闡述“篩選假設理論”,成為該理論標志性成果。197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明瑟(J.Mineer)出版《學校教育、經驗和收入》一書,對學校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進行研究。之后,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陶布曼(P.Taubman)出版了《作為投資和作為篩選工具的高等教育》(1974)一書“,篩選假設理論”成為教育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篩選假設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的求職者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與生俱來不能改變的,如性別、種族、家庭背景;另一種是后天可以改變的,如教育、婚姻、經歷等。后天屬性中,教育是最重要的“信號”。人與人之間能力不同,同樣的教育投入,能力高的人可以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能力低的人只能獲得較低的教育水平。這就是說,能力低的人要想獲得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支付多得多的成本費用,所以,能力低的人不要為獲得較高教育水平支付過多的費用,從而得不償失。該理論認為,教育信號與工資收入關系極為密切,教育水平反映求職者能力,教育水平高的人,教育和培訓所需成本較高,生產率也較高,雇主應支付他們較高的工資。教育主要的經濟價值是對求職者進行篩選,把不同的人安置在適當的崗位。該理論認為,較高工資收入的決定因素是雇員們固有的較高能力,教育只是反映個人的能力,但沒有提高個人的能力,強調教育文憑的重要性,因此又被稱作“文憑理論”?!昂Y選假設理論”對教育投資政策制定的價值是:1.教育文憑作為篩選依據,將具有不同文憑從而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崗位。2.教育可以使人在未來就業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人們普遍希望獲得較高文憑,那些能力差的人必將為追求高學歷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推動了高等教育過快發展,導致了企業不斷提高雇傭標準,造成人力資源的“炫耀性消費”。受社會發展制約,高水平教育與高失業率往往并生,出現“教育膨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資助應當適度。3.就職后的在職培訓,能提高雇員的專業技術能力,這種培訓應克服“集團培訓”,針對雇員不同特點進行多層次、多樣化培訓。應當大力實施各種專業資格考試,以考查人的真才實學。主張無論上過什么學,都要參加相應的專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者國家要承認其“學歷”,根據考查成績擇優錄用。4.教育與工資水平呈正相關,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工資水平也應當越高?!昂Y選假設理論”作為教育經濟學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一經創立就在許多國家獲得傳播。社會在人力資本配置上,更注重教育文憑為信號的能力;雇主對雇員工資的確定,除依據其教育水平,還要依據其實際生產率并不斷調整,使工資與生產率相吻合。政府對教育投資的重點,適度向職業教育與培訓傾斜。
二、西方“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研究與貢獻
“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認為,教育將人們分配到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包括主要的勞動力市場和次要的勞動力市場。主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業和大機構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就業穩定,職業有保障,工資高,工作條件好,晉升機會平等;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是小企業、小公司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工作不穩定,工資低,制度嚴厲,晉升機會少。教育文憑、考試成績是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依據。一些國家政府對高層次教育過度的財政支持,助長了高等教育過度。政府應縮小高等教育投資份額,加大基礎教育投資比重。“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指出,在主要的勞動力市場,教育與工資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但在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教育與工資間卻不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或關系不明顯。其原因在于:由主要的勞動力市場獲得有滿意職業保障和工作條件的人,具有較高文化教育教養,具備根據一般經濟、技術、科學文化和管理原則進行運用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必須具有高等教育水平、高認知能力,通曉特定技術、專業知識、公司資本價值、利潤和運營情況。這些職位占有者的行動,將影響公司全局的生產率和利潤,擁有較大的自主權,能獲得優厚的工資和良好的晉升機會。由次要的勞動力市場獲得工作條件的人,絕大多數是婦女,雖然有些婦女具有高等教育水平,但往往只能被充當勞動后備軍,成為廉價勞動力。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提供的工作,只需要較低教育水平或根本用不著接受教育,次要的勞動力市場就業者,只能獲得較低工資?!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摰闹贫戎髁x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如:美國多林格、皮奧里等)認為,雇主往往根據雇員的種族、性別、舉止、口音、文化程度、考試成績等特征,做出就業分配和安置,從而將兩種勞動力市場分割固定化。主要的勞動力市場要求雇員的工作有規律,要準時、守紀律、周轉率低;次要的勞動力市場容忍雇員遲到、缺席和周轉率高,很多次要的勞動力市場本身就是短期和臨時的。許多工人被擋在主要的勞動力市場之外是必然的。“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的新馬克思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如:美國卡諾·愛得華茲·戈登、羅思等)認為,在資本主義由競爭向壟斷過渡過程中,大企業制度形成了工人同類化趨勢,壟斷資本為了追求長期牢固控制,有意識地把勞動力場分化,把勞動力分割成白領和藍領,白領加入到公司管理隊伍,以優惠方式提升,藍領工人由于不具備某些資格,不能進入白領隊伍,成為低收入群體?!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搶逃顿Y政策制定具有的價值是:20世紀60~70年代,許多國家政府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圖把窮人從次要勞動力市場轉移到勞動力主要市場,改善他們收入,緩解社會矛盾。然而受當時經濟制度制約,為窮人提供的技能培訓并不適用于主要勞動力市場需求,這些人不可能由教育和培訓改變就業與收入。
三、國外教育投資理論研究貢獻小結
概括20世紀60~70年代世界教育經濟學對教育投資的研究,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都曾產生重要影響,一些國家積極調整各級教育投資結構,削減高等教育投資比重,增加基礎教育投資份額。有的調整高等教育專業投資結構,更加注重應用學科建設。許多發達國家大力加強職工培訓,希望改善社會就業和分配。上述政策對緩解過度教育壓力,穩定社會和發展經濟產生了重要作用?!叭肆Y本理論”關于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以及學校質量對教育收益的影響,使人力資本理論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于核心的地位,迅速地改善了各國教育投資行為,帶來教育的大發展?!昂Y選假設理論”主張將教育文憑作為依據,將具有不同文憑的人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使教育在人力資本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主張加強在職培訓,加大了各國政府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投資?!皠趧恿κ袌鰟澐帧崩碚搶Ω鲊哟笤诼毥逃c培訓,重視次要勞動力市場公平問題,削減高等教育投資比重,增加基礎教育投資份額,起到了指導作用。上述理論盡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從世界各國教育投資政策改革的實踐看,仍顯示了重要的經濟價值。20世紀80年代,國外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學者對政府向學校撥款的方式、撥款的比例,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研究方法更趨向于實證分析、個案分析和國際比較,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建議。20世紀90年代,國外學者對教育與經濟增長、教育與勞動力市場、教育與收入分配、教育收益、教育財政、教育投資總量和由誰來承擔教育投資等問題展開了研究。有多項研究證實,人們接受較多的學校教育與具有較高的收入相關聯。學者(Johnson1982)、(Castells1989)通過對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的比較研究認為:在其他情況相同時,一個較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可能促進經濟發展。在成功的經濟實體中,國家政策應重視發展教育,以鼓勵人員參與的機會均等,以刺激企業的革新創造。研究指出,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成功,證實了高質量的公立教育在培養勞動力適應激烈競爭、變化多端的現代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也證實了“發展主義政府”的關鍵作用。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列文(H.M.Levin1998)提出,歷代以來,受教育程度總是決定代際社會與職業流動的重要機制。提出,應尋求新的經費來源、降低單位產出成本和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進教育投資決策。著名美籍教育經濟學者曾滿超(M.C.Tsang1998)提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大量文獻證實: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通常高于物質的收益率;初等教育具有在所有教育水平中最高的收益率;學術性中等教育具有高于職業或技術教育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于社會收益率。認為,應鼓勵有關教育成本的研究。對生均成本和其他成本指標的研究,應當周期化進行,以用于監控和診斷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述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為教育提供充足的資源,促進教育適時地發展。
四、西方教育投資理論對職業教育投資影響
20世紀50~70年代,戰后經濟迅速恢復,西方各國先后經歷了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適時、快速、空前規模的發展,不僅為戰后西方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培養了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有專長的中、高等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也為美國等發達國家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立下了汗馬功勞。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8.5%提高到13.5%,東亞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8%提高到13.5%,職業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從初級到高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大學、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相溝通的體系,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包含本科,乃至碩士、博士水平層次。當然,??迫詾橹饕獙哟?。
作者:牛征張彤單位:西方教育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