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媒介素養的新聞評論論文范文

媒介素養的新聞評論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素養的新聞評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媒介素養的新聞評論論文

一、新聞評論課的背景及屬性

第八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課程觀念與課程開發體制的同步改革,課改的重心是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開發選修課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它既能發揮教師自主性,又讓學生享有選擇權。基于對媒介時代背景和國家課程改革的認識,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可嘗試開設新聞評論選修課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新聞評論課不僅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發展學生視、思、評能力,為其適應未來生活做準備。該選修課期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需求,與必修課共建開放多元的語文教學體系。它可促進教與學的方式變化,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升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面對媒介信息時具備評判性、反思性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新聞評論課在積極語用觀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為目標,著重培養其獨立評論能力。它借助網絡、電視、廣播等媒介,對當下發生的現象、言論等,通過觀察、思考、判斷、分析,表達個體獨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斷。新聞評論課從屬語文教育,通過問題設計、文本挖掘等環節熏陶學生情感,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它選擇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語文場域以思為樞紐,通過聽、讀、視與說、寫、評的形式展開語用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突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體現語文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質。

二、新聞評論課的設計和組織

新聞評論課文本選擇打破傳統教材選文的束縛,立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考慮學生未來會接觸到的個人應用、職業、教育、公共事業等方面信息,既選取文學性的連續文本,也慮及實用性較強的連續或非連續文本,如圖畫、音頻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備熱點性、精短性、趣味性、豐富性、便利性特點,文本大多能消弭與閱讀主體間的距離。只要合理選取或重組文本,挖掘語文元素,便可激發個體言語表達。新聞評論課學案設計借鑒PISA閱讀素養測試樣題和時評寫作題例,采用“混合文本+問題模塊”形式自主選取話題、設計問題,提供多樣文本。個體在閱讀中篩選信息,在比較中活躍思維,在思考中判斷分析,形成看法,從而滋生評論萌芽。新聞評論課大膽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語用能力為基點設計學案。現以《解讀莫言獲諾獎及其他》(部分)為例:請采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播報、采訪等)演繹材料二,并從中選擇漫畫或新聞,談談你對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現象的看法。設計該學案著力于三個方面:一是設計混合文本激發學習興趣。文本中有新聞連續性文本,也有圖表非連續性文本,這些能“讀”“視”“聽”的材料,刺激并調動學生感官,點燃學習熱情。二是設置情境問題催發多元思維。模擬廣播員播新聞、記者采訪群眾、評論員評新聞等,這些情境問題中的角色轉換不僅讓學生有新鮮感,且促其思維不斷運動,孕育迸發精彩言說。三是采用多種表達形式喚醒評論意識。學生在觀看聆聽中積累信息,在朗讀播報中輸出信息,在采訪對話中體驗著改寫、再生信息的樂趣,在書寫中感受思考的力量和享受表達評論的愉悅。新聞評論課的組織形式是自主開放體系。課堂組織采用小組圍坐討論式,按教學內容淺易和學生需求分組:可按學生對同一事件的態度同質分組;可根據問題難易、興趣、能力、性格等因素編排異質混合小組;也可參照學生認可的標準自由組合。學生相向圍坐,共同面對學習任務,同伴間面對面交流、討論、分享。小組圍坐的開放形式打破了個體心理和群體空間的藩籬,易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達機會,激發其評論動機。“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小組討論賦予個體言說機會,班級討論給予組別代表表達分享的機會,言論在思維碰撞中邁向精彩。討論亦使教師有更多時間步下講臺,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了解把握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態。生生、師生間溝通變單向模式為多向、網狀模式,一言堂變群言堂。

三、新聞評論課教學程序與方法

新聞評論課“既有以‘思、視、聽、讀、說、寫、評’七字能力為顯性目標指向的共性內容,也有作為教學主持人的教師基于生本需求、‘節外生枝’的個性化拓展”;又旨在“打造言語主體的思維魅力和情意、文化品質,以作為每個言語主體表現力的內在精神支撐,從而賦予其積極語用的獨特的精神力量,即語用的思想力、情感力和文化力”④。新聞評論課兼顧顯性隱性教學目標,是基于媒介時代學生現實和未來的需求而拓展的個性化課程。它重在培養學生評論的獨立性、真實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新聞評論課通常兩課時完成一份學案,一周一節,每兩周為一單元時間。課前教師查閱資料,選定話題,根據學科特點與學情設計問題,編制學案。一份學案由四五則材料和四五個主問題組成。第一課時學生充分閱讀學案,圍繞問題思考討論,表達評論,未盡之處課外完成。隔天上交學案,教師批閱并做好星級評價與歸類,準備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師生共享典型言說(精彩或欠缺的),繼續思考表達未盡之處,或適時拋出學生書面表達內容,再度激發言說評論。課畢,學生可重新思考,再次書面表達。教師再度星級評價,登記最高等級入冊,期末據平時等級成績作總體考評。新聞評論課教學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設計情境問題,喚醒生命個體的表達評論意識。當個體構建并體驗虛擬的生活情境,從局外人切換至“我”的角色時,身臨其境,會思考“這情境發生在我身上,我該怎么辦?我要說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情境問題把個體角色從“類我”推向“個體的我”,學生表達“劇中人”的言語。角色切換讓生命體驗另一種情境,評論火花易被點燃。實踐表明,用“如果……怎樣……”“假如……”“你認為……”這些短語作為開頭探問語句,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倘若一個問題能設置兩種或兩種以上角色,學生有多重體驗,思維開闊活躍,表達評論更精彩。如針對《杜甫很忙》事件發微博,筆者設計問題:如果你是杜甫博物館的宣傳人員或河南詩歌協會的會長,收到這條微博后,請你以上述兩種人物不同的角色名義發表看法。學生切換體驗兩種情境,不同的語境與角色催發學生的言語表達。一學生以詩歌協會會長名義發微博:杜甫是傳統人物的代表,“杜甫很忙”只是大眾娛樂的調劑,來得快也必將去得快,這樣惡搞古人不僅是對古人的不尊敬,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蔑視。另有學生表述,如果我是杜甫草堂的宣傳人員,我會說:“‘杜甫很忙’是真是假,請來杜甫草堂,一睹真相。”二是教會學生思考,為其思維活動開辟渠道。積極語用教育觀中“思”是內隱樞紐,連接信息輸入和輸出系統,啟動言語表達。而教學中的時間留白是保證思維活動的前提條件。時間留白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藝術。一學案兩課時的進度保證學生有充裕時間默讀思考。當學生產生“憤”“悱”時,教師可構建對話平臺,引導生本、師生、生生間溝通,在溝通中鍛造思考力,助推評論能力。新聞評論課利用媒介優勢拓寬了語用行為中“視”“聽”的范圍,豐富的輸入形式有利于營造對話氛圍。而朗讀是生本對話的生動演繹,材料不同朗讀形式也不同:大容量、高密度材料采用默讀,靜寂氛圍利于信息攝取;容量適中、內容曉暢材料宜采用齊讀,讓聲音叩響心房;而包含情感的材料采用誦讀,自由或個別誦讀,讓聲情并茂的表達演繹心情;新聞材料可采用播報形式,模擬電臺播音員情境化播報,普通話、方言均可;演講稿不妨現場模擬,讓聽眾身臨其境,點燃其表達欲望。師生對話也是教學的重要形式,是打磨評論能力的利器。教師可運用情境教學法、示范教學法、對比教學法、質詢教學法啟發學生思考、訓練思維、打磨思想,使其能表達一己之見;可通過有效追問深化學生思維,如采用“如果……會怎么樣……”“這則媒體信息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事實是怎樣的?為什么這樣報道?”“如何組織表達更具有說服力?”等句式追問,松綁思維限制,深化對話評論;亦可以評促評,穿插教師或網友評論,以一種思想撼動另一種思想,引發開放深入的思考評論。教師點評之于課堂對話,猶如春風之于蒲公英。共鳴式、呵護式、參與式點評都是切入特定語境推動對話進程的方法,可喚醒個體語用意識,呵護語用熱情。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點評,都應“以前瞻的眼光衡量學習者之今日語用、以開放的心態悅納個體之語用落差”⑤。生生對話形式有討論交流、互問互答、傾聽辯論等,其中辯論最受學生歡迎,是提升評論能力的催化劑。辯論是沖擊力極強的“頭腦風暴”,可改變模式化、同質化的思維與表達,辯論參與者點染激化,辨疑問難、各抒己見,探究問題、表現自我,易形成民主個性的多元局面。不同觀點碰撞活躍思維,錘煉語用品質,強化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學生在辯論中體驗流暢評論的歡愉、有力反駁的酣暢、爭鋒相對的刺激和自圓其說的機智。

四、新聞評論課的評價方式與實施

新課程背景下,選拔性評價轉為發展性評價,因而新聞評論課仿照PISA分層等級評價方式,融合了星級評價法和二度評價法。星級評價法指教師分五等星級評價表達內容,二度評價法指教師對學生的二次表達內容再次評價,重新確定星級,采用最高星級。其操作流程圖如下。流程圖的關鍵環節是表達內容賞析和學生二度表達,這兩環節整合了師生的思維與表達,通過交流整合,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同時養成學生尊重與寬容的人文精神。學生的言語表達是多向對話的結果,滲透個體思想,是個性語用的表現。二度表達再次挑戰學生的思維深度,個體在吸收他人表達的基礎上再思考,思維更嚴密深刻,語言更有張力,評論更精彩。星級二度評價的實質是多一次提供表達和評價機會,增加一把衡量尺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評論,提升語用品質。評價采用最高星級是尊重個體差異,注重自我超越,在個體縱向比較中悅納自己,增強自信,突出評價的發展作用。星級二度評價比之于終結性評價,寬容度更大,發展空間更廣,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多元評價方式能樹立學生信心,激勵其自由表達。

五、新聞評論課的反思與希冀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動態立體的語用實踐是指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恰當地運用語言,獨立自主地表達思想。新聞評論課開展語用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言語表達力,打磨評論能力。教師設計學案時以語用為目標,用問題啟發學生。高質量的問題既立足言語根基,又具備語用元素,能催發言語“火花”的綻放,引領表達,形成個人風格。新聞評論課與傳統語文課最大區別在于自由表達,它能喚起生命個體的內在需求。語文教育天然擔負著解放人的重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順應生命個體成長的需求,是學生未來發展所需。培養語用能力是新聞評論課的核心要素,也是這種創生性課型的主要特點。新聞評論課以開放的媒介素材為載體,聚焦表達力。其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懂得評價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明白標準答案不是唯一,多種觀點可并存。它代替不了常態語文課,但以其自由多元的形態吸引學生,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升獨立評論能力。新聞評論課實踐證明:它能喚醒學生內在的言語需求,學生在自由表達中能砥礪、提升評論能力;它也能提高教師整合教學資源、開發課程的能力,進一步挑戰教師的語用素養。小組圍坐討論式的組織形式雖受學生歡迎,但分組規則與效果有待進一步調整加強。教學素材源自媒介,因其新鮮豐富的特點易激發學生興趣,也由于內容與熱點捆綁的特性,固定教學載體與明確課程綱要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外國學者BenMoore曾提出,“如果媒體教育將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術語,那么我們就應該優先考慮將‘跨課程’的媒體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滲透到各個學科和科目中。”⑥如何從語文學科的角度整合媒介資源?如何開發課程?如何培養學生評論能力提升媒介素養?這些都是今后跨學科教學繼續研究的方向。對此,教師可探索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獨立思考所見所聞的信息,以批判性、反思性眼光理解媒體現象,表達一己之見。教師要成為媒介素養教育資源的組織者,必須具備創造媒介素養教育教學資源的能力,而這種創新能力恰能較快地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有效錘煉教師的語用能力。

作者:陳瑛潘涌單位:浙江瑞安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av天天av天天透| 欧美zoozzooz性欧美| 国产一二三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 奇米在线777| 中文字幕第3页|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视频7|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一进一出动态图| 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男女一边摸一边脱视频网站 |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最近国语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无圣光一区| 波多野结衣系列电影在线观看| 午夜dj免费在线观看| 色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 欧美另类xxx|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www | 性调教室高h学校小说| 日韩avapp| 国产123在线观看| 黄色免费网站网址|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夜精品精品免费啦| 暖暖免费中国高清在线|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 欧美最猛黑人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