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動式教學的新聞評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學”課程中的應用方式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種應用方式:
(一)設置情境模擬教學要想達到“新聞評論學”課程的互動效果,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不能只是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而應該讓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啟發學生,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對電視評論的教學內容安排上,筆者要求學生以分組的方式自選話題,模擬電視談話節目,每組5-6人,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談話嘉賓、參與節目的觀眾、外景記者等,每組節目時長控制在20分鐘左右。由于這種情境模擬的教學方式有較強的趣味性,因此學生非常樂于參與其中。為了課堂上20分鐘的節目,他們會及早準備,甄選話題、角色扮演、配合排練,在互動式的教學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外,情境模擬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寫作,學生可以比較選擇幾家有代表性的報紙的評論,進行模仿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評論風格。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模擬情境,激活學生感知隱性技能的契機與“認知場”。
(二)重視學生小組間的互動“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學”課程中的開展,不僅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即生生互動,這種互動方式不僅有利于所有學生的參與,并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而且也有助于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小組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各種興趣活動小組的建立,如報刊評論小組、廣播評論小組、電視評論小組和網絡評論小組。每組選定一個小組長,由老師給不同小組布置學習內容,以課堂上分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每一組在組長的協調下,搜集資料,歸納整理,制作課件,再由小組派代表闡述各自的意見,進行全班交流,發言結束后小組組員可以進一步補充內容,其他組同學則可以提問、質疑并就該話題進一步展開討論,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及總結。這種興趣小組的建立,能夠較為靈活地在學生間開展新聞評論的實踐教學,避免了常規教學中無法顧及每位學生學習的弊端,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
(三)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更新,也是“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學”課程中的重要體現。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在課堂教學中已廣泛普及,其聲、光、電一體化優勢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使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新聞評論學”課程中,有必要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但是多媒體教學并不是簡單的PPT的制作及播放,而是利用多媒體手段提供,諸如報紙評論的版面、文字內容、數據圖表、廣播評論錄音、電視評論視頻、網絡評論頁面等全方位的內容,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培養學生分析評論材料、處理新聞信息的能力。
二、“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學”課程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盡管“互動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意味著教師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要在教學中充分承擔起自己的職責。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備課,查閱相關資料,特別是對新聞評論的鮮活案例的積累,要精心安排課堂內容,控制好課堂節奏,巧妙設計情境,有效組織學生學習,同時在教學時間安排上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探究的時間。此外,“互動式”教學模式在“新聞評論學”課程中的應用也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水平、業務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如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鑒于此,教師需要參與到新聞評論的實踐中,一方面進一步深化書本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將第一手的評論內容直觀地展示在課堂中,讓學生參與點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的課堂氛圍。
(二)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新聞評論學”是新聞學專業課程中較難的一門課,“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是否能讓學生喜歡,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是否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等等,這都需要教師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以便了解教學效果,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盡管“互動式”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但學生課堂表現仍有差別,因此,要對熱烈互動的學生予以鼓勵和贊許,同時對不積極參與的學生進行激勵,保障每位學生都充分參與到課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互動式”教學得以延續。
(三)變革考試方式“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開展,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還是要通過考試成績檢驗出來,但傳統的考核方式顯然不適合“新聞評論學”課程,因而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成績激勵機制來保障教學模式的應用。鑒于此,筆者調整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重,將原有占比10%的平時成績加大至40%,同時將期末成績的比重從原有的70%降至40%,這樣,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平時的課程學習中;另一方面,在期末成績的考核方式上,改變固有的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做法,而是要將平時的小組討論、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個人口頭評論等成績的平均作為期末成績。這種新型的考核方式減輕了學生為應付期末考試而帶來的學習負擔,同時更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
作者:魏文歡單位: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