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輿論傳播論文:傳言輿論的網絡傳播評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張敬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網絡,新媒體時代謠言傳播的新渠道
在網絡社會之前,謠言主要是通過口頭傳播經由人際傳播而流傳的。人類進入網絡社會之后,網絡似乎便成了謠言生長的溫床。媒介技術使我們日常生活習慣及交流方式等都有著極大的改變。而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互動性、復制性、便捷性更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更強的生命力。
本次調查抽取成功訪問廣州市年滿18周歲的市民305位,其中男女比例為47.5:52.5,接近1:1的比例。調查覆蓋不同性別、各個年齡段、各個教育程度的公眾,主要集中18-24歲、25-29歲這兩個年齡段,兩者合計占被訪者總數的96.1%。調查中被訪者獲知印象最深刻的公共事件謠言信息的渠道分析數據顯示,網絡是最主要的得知渠道,選擇此項的人數比例為75.1%,另外通過聽身邊的人提及而獲知謠言的人數也達到52.5%,說明網絡和人際交往是人們得知謠言的主要途徑。表1統計數據表明,公眾對于謠言的獲知渠道各不相同,但相同之處在于,網絡是各種謠言傳播的第一渠道。由此可見,網絡已經成為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網絡的匿名性、復制性等特點,網民的獵奇性、參與性、從眾性等特點都為謠言在網絡上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網絡謠言的傳播心理
前面已經提到謠言的模糊性是謠言得以傳播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今天網絡社會的到來使信息更加繁雜也進而加劇了謠言的模糊性。同時網絡的便捷性、互動性、傳播廣泛性等特點也為謠言的傳播提供著便利條件。而在對網絡謠言的辟謠上,新的辟謠方式如,人肉搜索、謠言粉碎機、微博辟謠等新的方式應運而生。那么受眾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心理來接收并傳播這些謠言信息的呢?
此次調查中,44.9%的受眾向別人提起過謠言,21.0%的受眾好像有提起過。而在提起的原因上,74.5%的受眾出于純粹是與他人交流的話題,28%的受眾出于提醒他人,而發泄情緒(不滿、憤怒、恐懼)和隨大流的分別僅占11.5%和11%。由此也說明謠言傳播心理的不確定性,人們往往更相信自己具有分辨謠言的能力,而傳播謠言只是為了娛樂或作為談資。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的動物,從眾心理也往往會帶給人們相信謠言的壓力。當周圍的人都相信某個謠言時,個人很難不隨波逐流,以證明自己與周圍人的一致性。而這種從眾心理往往亦導致謠言傳播的猖狂。
謠言的輿論引導
美國社會學家大衛•里斯曼認為,性格,是指在社會和歷史因素或多或少的作用下形成的個人驅動力和滿足需要的結構,即個人用來接觸世界和他人的一種“套路”。而社會中的個體是借助適應而非創新來對待生活。他將社會性格分為:傳統導向型、內在導向型和他人導向型。他認為:“所有他人導向性格的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均把同齡人視為個人導向的來源,這些同齡人無論是自己直接認識的或通過朋友和大眾傳媒簡介認識的。”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個人與外界、與自身的關系都要以大眾傳播的流通為媒介。我們從傳媒獲得的信息大大超過直接從人際交往中所得到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尤其是大都市中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都受到傳媒的極大影響。因此,“現代社會中的他人導向究其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傳媒導向。”
當代的輿論引導特征屬于他人引導型,而大眾傳播媒介也就代表著社會學意義上的“他人”。大眾媒體自身具有的權威性的特點,其傳播內容是公開的、廣泛的,往往同一內容會被多個大眾媒體報道,如此便就造成報道內容的雷同以及在時間上的持續。這種多次的提示和強調便很容易被看作主流意見。根據德國輿論學家諾埃勒•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時,如果自己贊同的觀點得到廣泛支持和歡迎,他們會積極的對意見和觀點進行傳播和擴散。相反,如果某一觀點或意見很少人理會或支持,即便自己贊同,也會保持沉默。由此,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強勢,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則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沉默的螺旋”現象大量地出現于公眾接受大眾媒介之時。“于是,大眾媒介在引導輿論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種控制輿論的社會機制。”
但“沉默的螺旋”無形中揭示了媒介控制輿論時發生的公眾意見雙面性的特點。“即公開多發表的意見與公眾自己的真正意見可能并不是一回事。”本次調查中,媒體對謠言澄清行為的滿意度調查表3顯示,近半數被訪者(42.5%)表示“不好說”,表示滿意的人數比例為28.5%,不滿意的被訪者比率則為29.0%。說明媒體在事實真相的澄清上成效不高,好評度較低,尚有很大進步空間。
結語
謠言之所以產生并得以流傳的原因在于人們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而造成對事件的各種猜疑和誤解。因此,大眾媒介提供及時、充分的信息,給予公眾合理的引導,對于謠言的消解是十分重要的。網絡信息的冗雜,更增添了謠言信息和辟謠信息的模糊性。這一方面提醒我們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惡意的信息所利用;另一方面也要求媒體在輿論引導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及時提供謠言事件的真相,做到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因此,媒體及相關部門在對謠言的澄清問題上,不僅要及時的告知公眾事件發展的情況,更要清晰透明地傳達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