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翻譯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指出,文化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表現。然而,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在當今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卻不盡人意。為改變我國文化的弱勢地位,國家已將對外文化輸出提到發展的戰略高度。翻譯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橋梁和紐帶,是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翻譯質量的高低決定中國文化在世界上能走多遠。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是將一種語言文化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化的過程。翻譯參與者除原文、譯者外,還有譯文和讀者,當讀者在譯文中獲得的信息與譯者在原文中獲得的信息相同時,跨文化交際活動才得以完成。實現對外文化傳播,翻譯時必須逾越中西文化差異障礙,生動得體地闡釋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特色。如果“傳而不通”,或效果不佳,就失去了對外文化傳播的意義。為此,本文嘗試從異化和歸化兩種視角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翻譯策略,以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一、文化翻譯的理論依據及傳播效果
傳統翻譯理論關注語言的意義和形式對等,其理論中心是“直譯”和“意譯”。20世紀90年代,翻譯“文化轉向”成為熱門話題。人們對翻譯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語言層面,而是把其置身于人們所處的社會進行研究,從文化空間進行考量。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Venuti提出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兩個翻譯策略。
歸化是指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內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使譯作語言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實現原作者與讀者的直接對話。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Venuti認為,“歸化翻譯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采取民族中心主義態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把原作帶入譯入語文化。”歸化翻譯能使譯文顯得自然、流暢,滿足目標語讀者的審美和接受心理,但原文中的一些民族特色和文化特征可能會被淡化或忽視。異化是指“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要以原語文化為歸宿,譯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語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到外國情景。”異化策略有利于保留原文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給讀者一種“別樣的閱讀體驗”,讓目標語文化見證不同的價值觀。但“不流暢”的譯文風格可能會讓讀者產生一種“陌生感”或“疏離感”。
目前,翻譯界關于歸化和異化的爭論仍在繼續,筆者認為,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翻譯時,要根據不同受眾對象及不同文化傳達目,靈活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德國功能學派的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受目的語制約的翻譯行為。譯者采取何種策略,既受委托人的影響,又受文本類型的影響。不論歸化異化,達到目的就是造化。美國著名傳播學家拉斯韋爾認為,任何傳播行為都包括以下“五要素”:傳播主體(who),傳播對象(whom),傳播渠道(whichchannel),傳播內容(what),傳播效果(whateffect)。效果是檢驗傳播活動成敗的重要標準。而傳播效果的好壞與傳播對象、渠道和內容密不可分。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我們的對象是西方主流社會,他們的閱讀需求和期待、審美心理等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傳播效果。如果目標受眾對譯作傳遞的文化信息不接受(入眼)、不認知(入腦),就談不上感情和態度的轉變(入心),更談不上受眾行為的轉變(入行),就無法實現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
傳統漢譯英主要采用以目標語為歸宿的歸化策略,以滿足譯語讀者的“審美和接受心理”。一味地歸化定會削弱源語語言的文化內涵,達不到外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而一味地異化會違背傳播學原理,忽視受眾的主客觀因素,忽視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無法獲得受眾理解。作為對外文化傳播文本的譯者,應意識到文化移植需要多種方法和模式,“歸化”和“異化”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為補充的。譯者需要把握好兩者的尺度,對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策略,既不能丟掉中國特色,又不能讓西方受眾視而不見。“一廂情愿”地對外傳播譯本會導致低效甚至無效傳播。因此,要想達到文化傳播目的,譯者必須根據讀者的不同需求及譯本的不同內容,靈活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二、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增強對外傳播效果
德國翻譯學家賴斯(Reiss)在其著作《翻譯批評:前景與局限》中提出翻譯需要研究文本類型,并將文本分為3大類:內容為主的文本、形式為主的文本、感染為主的文本。內容為主的文本注重文本的內容,這種文本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傳遞信息,所以該文本也被稱為“信息文本”;形式為主的文本,其內容通過藝術形式表現,這種文本實際是指文學文本;感染為主的文本是指以感染為主要目的文本,如廣告、布告、宣傳、營銷等文本。賴斯認為,信息文本翻譯的首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正確,文學文本關心修辭結構的相應美學效果,而感染文本則要達到原文目的。受賴斯啟發,筆者將翻譯的文本分為兩類:文化傳達文本和信息傳達文本。前者主要是指文學作品、權威性言論、自傳、隨筆、諺語及介紹中國特色文化的文本,后者指告示、說明書、宣傳手冊、旅游宣傳冊、科技、經濟等文本。
(一)文化傳達文本的翻譯此類文本既具有語言美學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翻譯時,既要考慮其內容形式,又要盡可能多地傳達中國文化特質,以達到譯本的功能及文化傳播目的。這類讀者的閱讀行為大多是主動的,且對外國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提倡多用異化策略,在異化時可以采用直譯和加注的方法。1.直譯直譯既能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文化特色,又能讓讀者了解蘊含在文字中的異質文化傳統,從而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譯界關于歸化和異化的討論,常用的例子就是《紅樓夢》的兩個不同譯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楊憲益夫婦合譯的ADreamofRedMansion和DavidHawkes譯的TheStoryoftheStone。雖然這兩種譯本都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但是譯者所用的翻譯策略和文化趨向不同。總體而言,楊譯本注重忠實原作,帶有翻譯策略的異化和方法直譯的偏向。而霍譯本則以歸化和意譯為主。例1: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楊憲益、戴乃迭譯)Iknow“theweatherandhumanlifearebothunpredictable.”(Hawkes譯)楊譯本以中國文化為基礎,采用直譯,對傳播中國文化,增進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具有很大促進作用。Hawkes的意譯雖自然順暢,也表達出了原文的內涵,但舍棄了漢語中生動的諺語形象,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意象被歸化成淺顯的英文替代物,造成讀者不能了解《紅樓夢》富含的中國文化底蘊。但直譯有時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譯文冗長繁瑣,晦澀難懂,有時不能正確傳達原文含義等。因此,譯者在直譯時要兼顧兩種語言的差異,靈活選取翻譯策略。2.加注有時為能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國外的一些文化知識,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譯者在采用異化策略時,可以使用加注方式。例2:LikeadaughterofBacchus,shecandrinkuptwobottlesofBrandyatabreath.譯文:她簡直像酒神巴克科斯的女兒,能一口氣喝光兩瓶白蘭地。(巴克科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此譯文采用的是異化加注的方式,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古希臘的一些神話故事。例3:《中國日報》2006年1月31日的一篇報道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現象中的“壓歲錢”時,采用了如下處理方式:TopresentchildrenwithnewlyprintedcashasYasuiqianorgiftmoney,isoneritualofChineseincelebratinglunarNewYear.例3中,“orgiftmoney”也使用了加注手段,既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又完整傳達了“壓歲錢”的意義。加注異化法翻譯是譯者不得已采取的一種方法,因為在閱讀加注過程中,譯者雖然能用注釋告訴讀者原文完整的含義,但源語獨有的幽默、智慧或諷刺意味會大大減弱。但如果不這樣,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的讀者就無法理解該句的含義,無法理解博大精深的異國文化。目前,我國正致力于向外弘揚中國文化。要想讓異域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異化加注法是一種必要的翻譯方法。
(二)信息傳達文本的翻譯該類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將源語的事實、觀點和知識,用直白的語言清晰表達出來。因此,翻譯時應關注內容,而不是語言形式,達到傳播學意義上的接近性和可讀性。翻譯時一般多采用歸化原則,有時為達到一定目的,可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常用的方法有刪減和改寫。1.改寫例4:astimidasahare譯文:膽小如鼠在西方文化中,兔子是膽小的象征,而在我國,兔子卻象征著機警敏捷。人們常說:“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鼠在我國才是膽小的象征。因此,在翻譯時,直接改寫歸化。例5:Oneboyisaboy,twoboyshalfaboy,threeboysnoboy.譯文: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時如果把boy直譯為男孩,會使譯入語讀者感到費解,甚至誤解。恰到好處地改寫可以使譯文地道簡潔、生動、活潑,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2.刪減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方面有很大不同,故在采用歸化策略時,有必要進行適當的刪減。刪減主要包括刪除一些重復的話語、行話、術語、高調的話語和華麗的辭藻。有時原文中出現了一些敏感和晦澀呆板的語言時,譯者也應適當刪減以突出事實和重點。例6:全體員工精誠團結,上下一心。譯文:Allthestaffuniteinabsolutesincerity.例6中,“上下一心”和“精誠團結”意義相同,故做刪減處理。例7:第六屆中國廈門對臺商品交易會暨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展銷會。譯文:ThesixthChinaXiamenCommodityFair&MachineryandElectronicsExhibition.從漢語我們可以看出此次展銷會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對臺經濟交流,但主辦方也邀請了一些歐美客戶參加。如果譯文不刪除“對臺”“海峽兩岸”這些詞語,那些歐美客戶會望而止步,那么譯文就無法實現目標文本的預期功能。但隨著人類社會大交流、大融合的到來,各國及各民族的文化差異逐漸縮小。一方面,過去認為是精妙的歸化例證,今天看來非常荒唐可笑;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成功異化的例子已融為漢語的一部分,幾乎看不出移植痕跡,它們是跨文化的成功融合,如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sourgrapes(酸葡萄)、Timeismoney(時間就是金錢)等。目前,我國正致力于向外弘揚中國文化。要想讓異域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針對不同文本,考慮不同讀者需求,采取相應翻譯策略,必要時可以采用融合手段,以實現文化傳播的目的。
三、結語
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代表了一個國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而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跨文化交際翻譯。隨著文化全球化和全球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人民交往越來越頻繁,許多過去無法溝通或是無法翻譯的現象現在都得到了有效解決。為了能讓讀者充分了解異國文化,譯者必須要深諳中西文化差異,根據不同目的,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發揮“翻譯”在中國對外文化傳播中的獨特作用。
作者:楊會勇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