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時事政治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上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初三思想品德課上的時事運用,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需求,也是教師開展多元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主要以人教版九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為例,對時事政治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進行分析,以期可以起到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
在過去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單一借助教材資源,從中提取精華,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思想品德的相關理論。但因為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與時事政治之間存在密切關聯,若是單一挖掘教材精髓,那么,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只能停滯于課堂學習活動中。若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融合時事政治的教學素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初三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活動中引用時事政治素材,可以有效實現理論與實際的融合,借助現實案例來解析教材中給出的理論,有效加深學習印象。將時事引用至初三思想品德課中作為教育趨勢,也是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擴展。時事內容與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知識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將時事及時且合理地引入教學活動中。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對一些課本概念的認知存在問題。而對于時政熱點的內容卻十分感興趣,并喜歡結合自己所學對其評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將時事應用至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從現實教學中來看,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將時事政治內容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考慮到初中生對時事政治很陌生,學習思維沒有成熟,沒有形成獨立的“三觀”,因此忽視了時事政治素材的引用。同時,由于一部分教師不具備熟練使用其方法的能力,只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簡單地概述事件的發生經過,沒有深入分析素材。甚至有部分學校為了應對中考,強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本知識,導致學生在理解思想品德理論內涵時十分困難,嚴重影響到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時事政治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上運用的意義
思想品德課程在中考中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開放性,時事政治的運用價值越來越明顯,課程考核也越來越傾向于學生聯系課本與現實生活的能力。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理解時事信息資源方面存在不足,思維十分跳躍與幼稚,很難自主形成健康的“三觀”。因此,在引入時事教學資源過程中,選擇對一些國家性事件提出問題,但是卻沒有帶領學生對其進行探究。最近幾年來,初三思想品德中對于時政內容的考查,不論是試卷中的主觀題還是客觀題,比例都在逐年增加。學生了解時事、解析時事對于考取優異成績至關重要。同時,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中引用時事,有利于培養中學生關注社會、承擔國家責任的公民意識,這一做法也符合教育部的《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的“讓中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參與”的基本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時事政治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上的運用有其多方面的意義。
三、時事政治在初三思想品德課上的運用策略
1.結合教材內容,精心選取相關時事素材
教師在實際開展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活動時,特別是課前的準備環節,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精心制定教學計劃,盡可能多地搜集相關時事素材。實際收集素材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需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依據教材中給出的學習內容,盡可能多地準備時事素材。教師需要保證自己收集的時事素材具備較強的層次性和時效性,借助不同的時事素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相關時事素材的解析與拿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第十課第一框“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結合屠呦呦或者馬云這樣時下成功人士的案例來激勵學生樹立理想,認識到理想的作用以及實現途徑。另一方面,學生作為主體自主收集時事素材。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把即將教學的知識告知學生,使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自主收集相關時事素材。事實上,學生自主收集時事素材的過程,也是自我對時事素材的一種認知過程。借助此種學習方式,學生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十分深刻的印象。同時,為了有效規避在收集時事資料過程中出現學生“坐享其成”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民主選出小組長,時刻記錄組內成員的學習動向,明確分配學習任務,以此全面保證學生在收集素材環節能有所收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收集時事資料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選取具備時效性且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新聞,最好是短期內發生的新聞,以此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發揮時事教學的教育性與價值
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出時事素材的教育作用,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習慣,充分利用信息媒體,通過多種信息傳播渠道獲取最新最全的時事信息,結合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課程教學需求與發展方向為基準,精心選取時事素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自主收集的時事素材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創新資源表現形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新聞事件,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的能力,增強愛國情感。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三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第三目“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具體內涵及它對實現祖國統一所具有的積極的現實意義,教師可以以當下十分熱門的事件為例,讓學生體會“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并通過對海峽兩岸關系的歷史與現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統一大業任重而道遠,但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每一位學生都應該為此而努力。借助時事有效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容。
3.細節入手合理滲透
時事政治在實際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精心選取時事素材,并利用其素材引導學生解析與討論問題,使學生可以自主形成關愛國家經濟、社會文明的學習習慣。如,針對近期多地食用穿山甲事件,國家林業局正式回應:中國此前法規僅對捕殺和交易野生動物者進行處罰,自2017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禁止為食用非法購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今后在中國“吃野味”不僅受社會監督,也將面臨法律追責。教師可以將此事件作為教學背景,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政治知識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4.帶動學生對時事資料進行評價
當前階段時事牽涉到的信息內容比較寬泛,初中教育階段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考慮問題不全面,經常是泛泛而談,甚至會對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事件進行分析。基于此,教師需要不定期開展一些討論活動,結合有效的師生互動,一同探討時事熱點問題,在拉近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有效調動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了解時事政治的價值所在。
綜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引入時事素材,不僅可以有效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初中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大幫助。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予以應用,進而全面推進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蘭慧珍.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上的案例教學法[J].讀書文摘,2015(14):239-240.
[2]王昕.淺談時事播報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作用[J].學苑教育,2015(23):17.
[3]王敏.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融入時事政治內容的作用[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38-39.
作者:蔣雙靜 單位:華師附中新世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