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媒體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媒體高度應用的今天,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重要應用群體,既是新媒體信息的重要接收者,也是其重要的信息源,這種與以往被動式接受模式相比,大學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這對大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很大影響.(1)生活方式多元化.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當代大學生告別了以往單一的學校生活方式,他們可以有更多的社交手段、學習方法、表達路徑,娛樂方式.其生活、學習乃至工作方法不再是以往僅有的課本學習模式.與之相反,他們更多的社會化進程需要甚至有些依賴新媒體的應用,這樣他們有了更廣泛的學習空間、更發散的思維方向、更自由的表現形式,這些因素使大學生漸漸遠離了傳統的大學生活方式,大學生們除了專業學習還有更豐富的娛樂空間.他們可以打破時間界限,與淵遠歷史對話;可以摒棄空間距離,與萬里網友相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產生了變遷性影響.(2)責任意識淡漠化.新媒體傳播的今天,社會公眾每天都面對著海量信息和多元的價值觀念.處于青年期社會化過程中的大學生還沒有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他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表達著自己的主觀看法、宣泄著自己的情感訴求、憧憬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參與著社會輿論互動、接受或制造著輿論信息.但這些過程都發生在虛擬的網絡媒體世界中,很少有人去分析接收的信息和的信息內容是否合理、自身表達的方式和信息傳播的效果是否有益、自身言論引起的結果和可能的責任能否承擔,虛擬世界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意識.(3)讀書時間削弱化.與傳統單一的學習模式相比,現代大學生不再是僅僅從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不再是單一的在圖書館自修室內閱讀紙質書、報,而是越來越多的應用網絡媒體.一方面,社交網絡、娛樂休閑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讀書學習的時間;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內容日漸豐富,更多的資料都可以用更為便捷的方式在網絡上搜尋得到.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讀書欲望受到了較大沖擊,讀書時間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2新媒體傳播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媒體傳播條件下,應用新媒體已成為很多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和生活內容,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1新媒體傳播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機遇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大學生是參與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參與者;新媒體傳播使大學生生活多樣化,也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多樣化.只要我們能在新媒體傳播中找到有利于大學生教育的工作方法、實現工作目標,新媒體傳播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大學生作為龐大的的新媒體應用群體,他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表達著自己的真實訴求,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以往單一的工作思維模式,積極應用新媒體,這樣,既可以在網絡中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潛移默化地的引導學生.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一些傳統信息傳播方式中所難以實現的圖、文、聲、像的展示,進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2新媒體傳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首先,信息源多樣、多元、復雜化的當下,單純一對多的信息傳播模式已逐漸失去原有的優勢.在高校,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信息主要發出者,信息傳播的主導地位受到很大影響[2];其次,對于心智上還未完全成熟,但對新媒體有高度應用的大部分學生而言,新媒體傳播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選擇.新媒體傳播的互動性、自由性、多樣性、虛擬性等諸多特點都帶來了傳統信息傳播中所沒有的不穩定因素,心理上還不成熟、價值觀還未完全確立的大學生很容易受網絡信息的影響,對熱點輿論、社會時事產生不正確的理解甚至不理智的行為,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更加復雜多樣,要面對的任務更加艱巨.
3構建新媒體傳播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
新媒體傳播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面對著新媒體傳播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情況,不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與時俱進的工作方法,更需要構建新媒體傳播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機制.
3.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體應用技能培訓大學生廣泛應用新媒體的背景下,各高校要加強對教育者本身新媒體應用技能的培訓[3].當代大學生在通過新媒體開展社交、學習等活動,避開現實生活中的輿論影響和責任意識,傾向于在虛擬的網絡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新的情況要求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教育管理經驗,還要有新媒體實際應用能力.這樣才能在新的環境中用虛擬的身份在學生的“自留地”中發現其主觀傾向、思想動態,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與現實需要相符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措施,才能在新媒體傳播系統中對各類信息進行梳理,去偽存真、棄惡揚善.所以,高校有必要制定相應的計劃,定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新媒體應用技能方面的培訓和考核.
3.2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從需求角度看,學生應用新媒體的過程中,由于網絡信息繁雜多樣、良莠不齊,出現了不良信息影響學生思考、判斷甚至行為的現象,所以要通過各方面努力牢牢占領學生應用主流網站的思想陣地,在主流網站上滾動注入正確信息,用正能量驅逐負面信息,降低并消除其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能舍本逐末,不能只看到新媒體傳播的負面因素.事實上,學生在網絡中表達訴求是其需要與人溝通、需要別人傾聽其心聲、從而釋放自己內心想法的心理渴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重視新媒體應用的同時,還要提升實際教育管理能力,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3.3構建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的網絡監督體系學生群體數量大、思想活躍、新媒體參與性強,這些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了較大沖擊.新形勢下,高校應形成由主管領導牽頭、各部門教師負責、各院系班級學生骨干參與的網絡信息監督體系.在學生中建立與網站關注相關的獎勵機制,將對網站信息的關注和及時反饋嵌入學生骨干獎優評比機制,促使學生骨干一方面要關注網站負面信息并用正面信息的注入加以引導;另一方面還要借助于都是同學的便利身份條件,及時掌握身邊同學在主流網站或個人主頁上最新動態,對于思想表達上有異常的同學要第一時間匯報給負責教師,老師在了解基本情況后,采取合適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從而進一步加以疏導,爭取在院系之內控制不良信息傳播;對于思想過激、影響較大、難以疏導的學生,負責教師要及時向學校匯報,學校要積極應對,采取與家長溝通共同教育、心理醫生介入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避免不良信息蔓延.
3.4設置健全的大學生信息傳播素養課程體系在大多數學生對新媒體傳播出的信息缺乏思考、難以甄別和易受誤導的情況下,各高校領導班子應積極組織教務系統和學生主管部門協調、配合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課程.將媒介素養課程列入學生培養計劃或校公共課、選修課計劃之內,通過現有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強化信息傳播素養課程的講解,以上課講授為方法、以學分獲得為激勵,以能力提高為目的,加強信息接收與傳播的素養教育.通過課程講解增強大學生對紛繁信息的認知、鑒別、區分能力,使大學生能正確的分析、判斷、應用他們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收到的各類信息,從而降低不良信息對學生產生誤導的風險.
3.5完善法律法規和學校規制雖然新媒體在社會上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但與之相配套的國家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部分大學生不考慮言行后果,在新媒體應用過程中制造、傳播負面信息、宣泄不滿情緒、煽動引起群體事件的情況偶有發生,對學生群體、學校和社會都產生了不良影響.高校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量化懲戒標準,對于不經思考擅闖“紅線”的學生,要對其進行疏導教育,屢教不改或無視規章制度而造成惡劣影響的要通過取消評獎評優資格等方式加以嚴肅處理.
4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傳播和應用幾乎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必要組成部分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機遇和挑戰面前,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用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
作者:馬曉明張沖單位:吉林建筑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