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工作者理性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明確指出,新聞宣傳工作者應全面認清意識工作的重要價值,強化政治責任,樹立馬克思新聞道德觀,積極順應媒介融合新趨勢,不斷豐富與拓寬傳播的手段與渠道,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與引導力,注重媒介融合環境下的內容創新與建設,構建深層次、多維度的網絡治理體系,營造正能量的網絡空間。此外,需要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陣地建設與管理置于重要地位,需要借助各種渠道旗幟鮮明地反對以及抵制各類錯誤觀點。此外,新聞工作者還需樹立主體責任意識,針對傳統媒體新聞工作面臨的現狀,如傳播能效降低、新聞道德失范現象頻發以及傳統媒體話語權弱化等,展開針對性的應對與改善,重塑新聞傳播體系和結構。[1]作為黨和政府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工具,新聞工作者應順應媒介融合發展趨勢,積極適應新聞傳播環境的變化,這樣才能讓受眾在更加多元與開放的網絡空間表達自己的訴求以及分享新聞觀點,最終才能進一步增強新聞影響力、引導力以及傳播力,更加高效、正向地引導社會輿論,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媒介融合趨向下新聞工作面臨的境遇
(一)傳統媒體傳播能效降低,新聞傳播體系亟待重構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新聞傳播的傳授關系以及渠道占有形態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以政府、資本、用戶為代表的各方力量正在變革新聞傳播的媒體環境。由于各方利益訴求的差異性,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效能上的劣勢被迅速顯現。媒介融合的本質在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組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媒體構成體系。然而,新媒體去中心化以及互動性極為顯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體主導的信息來源通路,傳統媒體主導信息傳播路徑的格局逐漸被瓦解。受眾分散至不同信息傳播平臺,構筑成不同類型的媒體傳播圈,對傳統媒體新聞價值具有一定的稀釋作用,同時也給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傳播帶來了挑戰,甚至對于部分地級市傳統媒體而言,如《無錫商報》《大別山晨報》等,由于讀者分流以及發行量下降嚴重,最終導致休刊停刊。由此可見,廣大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突圍”策略,這樣才能重構新聞傳播體系和格局。[2]
(二)傳媒行業競爭加劇,新聞道德失范現象頻頻出現近年來,媒介融合趨勢進一步增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相互競爭、相互融合的狀態在一定時期內會繼續存在。由于傳媒行業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媒體逐步被納入市場運行機制,接受市場競爭的洗禮,因此傳統媒體之間或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相互爭奪用戶的現象愈演愈烈,部分新聞媒體開始聚焦于發行量以及點擊率的提升,而忽視了新聞媒體的價值取向,甚至出現嚴重違背新聞道德規范的事件,嚴重破壞了媒體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一般而言,新聞道德失范現象主要包含三種類型,分別為虛假新聞、媒介尋租以及低俗新聞等。以新聞反轉現象為例,雖然反轉新聞與虛假新聞不完全等同,但由于新聞失真對受眾知情權造成了極大侵害,所以此類新聞也具有明顯的危害性。以2015年《鄭州晚報》的報道《河南一大學生在家閑著沒事掏鳥16只被判10年半》為例,報道在措辭方面都極具反差意味,比如“掏鳥”“16只”“判刑”以及“10年半”等,整個報道均未對此次事件的背景進行詳細介紹,未提及新聞中涉及的鳥類為國家保護動物,也未對此類珍貴動物予以詳細介紹。這就導致大部分受眾在看完報道后,均傾向于同情大學生,由此形成了“輿論漩渦”現象,所以鑒于大眾對整個事件缺乏全面了解,加上網絡媒體的渲染,這給新聞反轉創造了條件。由此可見,一旦新聞媒體過度追求商業化,將點擊率、收聽率視為唯一追求,將傳媒利益取代信源良知,則會明顯增加公眾對新聞的誤解,進而嚴重違背新聞道德規范。
(三)傳統媒體話語權弱化,主流價值觀維護難度增大新聞媒體扮演著“官方喉舌”的角色,其主要職能在于傳播主流價值觀,并維持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以及公信力和影響力。而在媒介融合下,傳統媒體話語權弱化,從而導致主流價值意識形態面臨極大沖擊。相對于傳統報刊以及廣播等媒體而言,新媒體能夠提供給受眾更加廣闊以及自由的表達空間,這就會直接引發不同價值觀、文化觀念與助理價值意識形態的正面交鋒。另外,由于新媒體用戶覆蓋各個年齡層,其教育程度具有明顯差異,在與部分低教育層次或者科學文化素養群體進行交流時,往往會將正常的意見交換上升至不同價值觀的對抗,同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法治缺位現象的客觀存在,使得主流價值觀的生存空間與發展空間被進一步擠壓,最終造成對社會關系的撕裂,明顯增加了主流價值觀的維護難度。
二、媒介融合趨向下新聞工作的開拓路徑
(一)搭建媒介融合傳播矩陣,提升新聞傳播能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特色新聞欄目的設計與打造,應注重覆蓋現階段主流的融媒體平臺,通過運營全媒體矩陣拓展與豐富信息的傳播路徑。具體而言,應打破“緊盯微信公眾號”的過時思維,注重搭建融媒體平臺。首先,基于新聞欄目整體框架,優化現有新聞工作流程,全力搭建“全媒體中心以及評審委員會”,該機構的核心職能在于統籌新聞媒介運營事宜,對一線新聞員工進行技能培訓與考核,逐漸建立復合型采編人員培訓機制,在新媒體崗位招聘以及培訓環節,將采、編、數據分析與應用以及新媒體平臺運營技巧作為重點培訓內容,著力培養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媒介融合思維。[3]另外,針對不同平臺對重點新聞的傳播效果進行整理,融入熱點推薦與輿情監控,通過友情鏈接以及重點推薦等方式,實現全媒體矩陣與傳統門戶網站的強關聯,為流量的快速流轉以及媒介曝光提供路徑支持以及資源覆蓋。需要注意的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應對新聞素材進行新媒體異化處理,適配不同移動終端以及使用場景,如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筆記本等,進一步提升新聞與終端和場景之間的匹配度,建立高效的新聞采編工作機制,借助快速“三審”已占領輿論高地以及流量入口,為提升新聞傳播效度提供穩定豐富的流量入口。
(二)基于媒介融合思維,構建數據內容服務體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人員應樹立媒介融合思維,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利用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為用戶建立數據模型,進而優化新聞制作以及傳播策略。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而言,需要充分了解當下受眾的閱讀偏好,通過數據模型形成較為精準的讀者畫像。與此同時,媒體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挖掘傳統媒體的優勢資源,包括渠道資源、人脈資源以及成熟用戶,并結合新聞欄目的整體規劃,對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和整合,由此可見,搭建數據內容服務體系極具重要意義。數據內容服務體系主要具有兩大功能。首先,數據內容服務體系支撐新聞內容與傳播渠道、讀者受眾以及信息主管部門的協同事宜。以時政新聞數據內容服務體系為例,2018年4月起文化和旅游部加大了網絡文化市場監督力度,針對惡搞紅色經典以及英雄人物的視頻予以下架處理,對視頻以及制作視頻的人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相關條例進行嚴肅處理。針對這一時政熱點,新聞工作人員可根據類似新聞事件展開專題研討,形成統一的新聞專題,在各個媒介平臺設置討論專區,引導大家參與議題討論。其次,數據服務體系還提供必要的基礎性數據的采集與展示,為媒體新聞運營人員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撐。比如新聞人員可根據采集到的基礎數據,如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評論量等,進一步完善新聞編排順序,提高新聞推送的針對性以及實效性。
(三)強化責任意識,維護和發揚新聞道德以及主流價值觀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新聞從業人員,在媒介融合趨向下必須增強責任意識,針對日益普遍的新聞道德失范現象,新聞媒體必須對現有考核機制進行優化和改革,本質上而言,新聞道德失范現象產生的誘因在于利益的驅動,以收視率、閱讀率以及發行量為代表的單一維度考核評價指標會給廣大新聞記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其在采編工作中往往有所側重,偏離正常的新聞工作規范,將新聞以及審核形式化,執意做“標題黨”、炮制噱頭等,其“陣地意識”和“責任意識”嚴重倒退。[4]因此,需要將評價指標向“社會美譽度”傾斜,向“主流價值觀認可度”傾斜,明確新聞工作的紅線,一旦違規操作或者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則被給予分級警告甚至關停。同時,對于一線新聞工作人員而言,還需增強自律意識。自律是馬克思新聞工作者必須時刻秉承的職業操守與規范,因此各個平臺媒體必須將個人自律常態化,通過開展“自省、自律與反思”活動,自我解剖和分析新聞工作情況,并將活動概況置于新聞欄目突出問題,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維護和發揚新聞道德以及主流價值觀,還能培育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氛圍,促進媒介合作向縱深推進。
(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新型主流媒體是媒介融合的高級形態,既包括改革后的傳統媒體形態,也涵蓋具有較強公信力、引導力的新型媒體形態。由此可見,新型主流媒體能夠影響所有輿論場景,牢牢掌握了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所以對于新聞工作人員和主流媒體而言,首先需要增強政治敏銳性,及時對黨政方針并深刻解讀,同時在進行理論解讀時需要注意語體轉化以及語境差異,借助可視化方式,如H5(html5是指萬維網的核心語言、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應用超文本標記語言)或者短視頻的方式進行全景展示。其次,勇于發聲、敢于發聲,[5]不應有選擇性地進行新聞報道,敢于直面熱點、直擊新聞痛點,借助深度新聞調查全方位進行新聞報道,并且針對輿論中的反對意見,要客觀、科學地進行分析與引導,保證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及真實性。最后,注重為弱勢群體代言。主流媒體應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保證其能夠充分掌握網絡話語權,引導其積極參與公共討論,通過正當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進而提升新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從業者應建立全新的工作常態與標準,具體而言,新聞從業人員必須積極搭建媒介融合傳播矩陣,提升新聞傳播能效;基于互聯網思維,構建數據內容服務體系;強化責任意識,維護和發揚新聞道德以及主流價值觀以及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牢牢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積極擁抱媒介融合帶來的諸多變化,這樣才能讓新媒體凝聚共識,正向引領輿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霞.融合背景下紙媒發展新媒體思路探討[J].中國報業,2019(11):78-79.
[2]張莉,莊金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編輯思想變遷研究[J].社科縱橫,2019,34(5):114-118.
[3]徐紀楓.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創新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9(2):102-104.
[4]陳茜.新媒體與傳統媒介融合的輿論空間探究[J].西部學刊,2019(3):96-99.
[5]賈夢華,馬冬,劉陽.淺析新媒體時代的媒介融合[J].傳播力研究,2019,3(4):63.
作者:余武英 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