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需求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關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假設
1.1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
“需求拉動論”認為是需求引致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源自市場需求,需求導向、需求規模的變化是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最有效的內在激勵機制,技術創新從研究分析當前以及預測未來的市場需求出發,同時也要考慮其最終產品能否被消費者和市場所接受,市場對技術和產品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技術創新來創造出適合市場需求的適銷產品。同時,技術創新的平均成本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而不斷減少,較大的市場需求能有效分攤研發投入成本,同時降低研發失敗的風險,最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創新成功所帶來的收益,促使企業有更大的動機來增加R&D投入。據此提出研究假設:假設1: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投入顯著正相關。假設2: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產出顯著正相關。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技術創新進行補貼是通行的做法。盡管有研究表明,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投入存在擠出效應或無效應,但是,更多的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企業創新投入存在激勵效應,政府補貼能有效彌補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以及融資短缺問題,并兼有信號傳遞效應;不僅能促使企業增加創新投入,對專利產出也有顯著的激勵效應。我國政府補貼每增加1%,專利創新量就相應增加0.72%?;谝陨戏治鲆约罢a貼的政策期望效應我們提出以下假設:假設3: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投入顯著正相關。假設4: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產出顯著正相關。
1.3政府補貼與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的變化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政策來影響市場需求,如制定強制性標準、實施政府采購、直接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創造和擴大對相關產品的需求。通過對產品制定強制性標準,迫使消費者使用標準性產品,會擴大特定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會迫使企業不斷的采用新技術。政府采購一方面占據新產品市場的一定份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引導社會其他主體的采購行為,擴大了市場需求。新產品或技術被消費者認識與接受需要一個過程,政府補貼表明了一種政府政策傾向,具有社會導向作用,指引產品市場的發展方向,引導公眾接受和支持新產品,創造并刺激產品市場需求,使市場需求規模得以擴容。因此提出下面的假設:假設5:政府補貼與市場需求顯著正相關。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政府會制定一系列政策來影響企業的技術創新。因此提出以下假設:假設6:市場需求在政府補貼和技術創新投入之間具有中介效應。假設7:市場需求在政府補貼和技術創新產出之間具有中介效應。
2研究設計
2.1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中藥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2007~2012年的數據為樣本觀測值來考察政府補貼、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剔除ST股以及研究數據不全的樣本后,最終獲取172個有效樣本觀測值。本文的公司報表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其他數據來源于相關統計年鑒。
2.2變量選取
(1)政府補貼(Subsidy)。政府補貼數據采用合并報表下營業外收入明細中與技術創新相關的政府補貼總額來表示。政府補助明細項目很多,我們僅選取與技術創新相關的直接補貼,主要包括:科技三項經費、新產品研發的直接資助,新產品研發的補助與獎勵,產品研發的貸款貼息,技術研發與技術改造項目的補貼,專利申請補助與獎勵,以及與技術創新相關的專項發展資金等。
(2)創新投入(R&D)。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常用的指標是R&D投入、R&D強度、R&D人員。本文選取研發投入費用作為創新投入變量。對于研發費用披露,我國會計準則沒有強制性的規定,使得上市公司對于研發費用披露的科目也不盡一致。但主要是披露在“開發支出”、“管理費用”以及“與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中,本文的研發費用主要是對這些科目下的研發費、技術研究與開發費、科研費、咨詢及技術開發費等費用進行計算獲得。
(3)創新產出(Patent)。創新產出是技術創新行為的最終結果。創新產出有直接產出和間接產出之分。直接產出主要有專利和新產品產量,間接產出可以表現為成本的降低以及生產率的提高。而由于間接產出以及新產品銷售數據難以取得,我們采用專利來衡量創新產出。專利主要有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授權數,從專利申請到授權的時間間隔較長,專利授權與否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專利授權量在反映當前技術創新水平時可能存在缺陷;而由于我國專利保護制度在不斷的健全與完善,普遍的都會選擇申請專利來保護其研究成果,因而專利申請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專利申請數據也相對比較容易取得,故選擇專利申請量來衡量創新產出。
(4)市場需求(Demand)。市場需求主要從內、外部兩方面來衡量,外部市場需求參照范紅忠(2007)方法,選取上市公司注冊地的人均GDP的對數來衡量。內部需求(In-demand)采用Smith(2005),Piva,Vivarell(i2006)的方法利用銷售收入來表示企業需求規模,因為對主營業務的需求能驅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來達到其盈利目標,而對非主營業務的需求并不能直接驅動創新。
(5)控制變量(Conteol)。本研究控制了其他一些可能影響政府補貼發揮作用的因素。Area表示企業所在區域,采用虛擬變量表示。由于不同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會有顯著的差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政府R&D補貼對技術創新產出促進作用高于相對落后地區,且不同地區取得的政府補貼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設置區域虛擬變量進行控制,并將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設為1,其他地區設為0。Cull,Xu(2005)表明政府在決定對企業提供補貼時,通常會考慮企業的贏利能力。因而把企業的盈利性也作為控制變量,即選擇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控制變量。
3實證結果與分析
3.1描述性統計
表1反映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從研發投入來看,最小值為18萬元,最大值為41970萬元,均值為3456萬元,表明中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平均水平還較高,但兩級差異比較嚴峻。從專利申請來看,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115,均值為19,說明創新產出整體水平不高,且兩級差異也較大。政府補貼的最小值為1萬元,最大值為7195萬元,均值為643萬元,這表明中藥行業技術創新獲取的政府補貼整體水平較高,但獲取政府補貼數的差異很大。
3.2相關分析
內部需求、外部需求與創新投入的相關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了市場需求擴大能顯著激勵企業R&D投入,驗證了假設1。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與專利申請量的相關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了市場需求規模擴大能促進創新產出,驗證了假設2。政府補貼與創新投入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政府補貼顯著促進R&D投入的增加,初步驗證了假設3。政府補貼與創新產出的系數顯著為正,初步表明政府補貼對專利產出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假設4得以初步驗證。政府補貼與內部需求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政府補貼對內部需求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政府補貼與外部需求的相關系數為正相關但不顯著,表明政府補貼對外部市場需求的正向影響不顯著。
3.3多變量回歸分析
在進行多變量回歸分析前,我們進行了共線性檢驗,方差膨脹因子VIF值都小于2(限于篇幅未將表格列出),而表2表明了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較小,因此不存在明顯共線性。
4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中醫藥上市公司為例,從理論與實證方面檢驗了市場需求、政府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市場需求和政府補貼都顯著促進了企業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增加;在區分內、外部需求后,進一步檢驗市場需求在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間的中介作用,發現,外部需求在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間的中介效應并不顯著,而內部需求在政府補貼與技術創新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應。由于政府給予企業技術創新補貼,企業內部有動力進行研發與技術創新,同時由于企業內部往往也是需求主體,內部相關具體需求的刺激更加會激勵企業加強研發投入,從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本文的結論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第一,盡管政府干預不可避免,政府在校正市場失靈,彌補研發投入不足,補償創新者收益以及信號傳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為短期內加速科技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技術進步跨越式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影響。但是,政府無法取代市場作用機制,市場始終在資源配置中是第一位,起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都應堅持立足于市場需求。第二,政府在實施干預過程中更應該致力于良好競爭秩序的建立與維護,提高中醫藥用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以進一步擴大中藥市場需求,從而引致中醫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更多地參與技術創新活動。提升中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進而促使我國中藥行業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
作者:鄒彩芬劉雙謝瓊單位:武漢紡織大學會計學院武漢紡織大學管理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