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采訪技巧的電視新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前期采訪的資料積累準備
1.掌握與采訪相關的基礎信息
對于選題操作,前期情況及背景資料等基礎信息的收集積累尤為重要。記者在介入各類選題之前,需要盡可能地成為某領域的“半個專家”,即對所涉及內容進行必要了解和功課補充。例如專題片《驚情手術室》,講述了搶救分娩后出現“產后DIC”大出血產婦的故事。整個片子除了對“此刻正在發生事件”進行及時的真實記錄之外,選擇于事件之后對醫生、家屬等當事人進行采訪,而在此之前,記者針對“DIC”這一病癥及相關醫學術語進行了必要的知識積累拓展,以最大限度保證采訪過程中的溝通順暢與準確。
2.制定采訪方案與提綱
根據前期準備所積累的資料信息制定采訪方案與采訪提綱,力求對選題進行較為充分全面的剖解分析,尋求核心價值呈現,同時順暢完整地完成采訪工作。采訪方案涉及采訪步驟、方式以及采訪對象、周期等計劃性內容;而采訪提綱則包含記者提問所涉及的方向、內容、核心主題提煉以及呈現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采訪方案與提綱作為采訪過程的主要依據,并非絕對完整全面,這就要求采訪工作務必需要在記者不斷思考,及時補充甚至修正采訪方向、內容的過程中進行,需要在傾聽的同時完成獲取,并針對突然閃現的具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挖掘與拓展。而如果僅僅是完成了采訪方案提綱中既定的采訪工作,而忽略采訪現場更為珍貴的過程、角度或是細節,其采訪過程則注定失敗,且留有遺憾。
二、實地采訪技巧
“不必小心翼翼地考慮怎么措辭———你問的就是未知,問的是你的欲望,就是新聞……”關于采訪,央視記者柴靜有過類似的表述。對于記者來說,采訪實質即探尋真相。無論是面對形色秉性各異、狀態心理不一的采訪對象,或是線索紛繁的復雜事件,在較短的時間當中,最大限度獲取真實信息實為不易,于是,采訪技巧的應用也許可以讓整個采訪過程事半功倍。
1.客觀平等的提問與傾聽
客觀與平等,作為采訪過程中務必遵循的原則,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采訪對象能否知無不言。任何人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存在于心中的戒備與不安都將影響其在采訪中的態度與行為,因此,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朋友般親密關系”,尋找媒介拉近心理距離,激發傾訴欲望,尋求客觀平等的采訪狀態,將采訪引向深入。這其中包括記者的有禮守時,親和誠懇,尤其是初次見面時的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也包含記者本身的職業素質與專業修養,以平等的視角、客觀的狀態,傾聽新聞事件中的各方聲音,力求鮮活真實。
2.消除被拍攝狀態
采訪過程中,需要努力消除采訪對象的“被拍攝狀態”。所謂的“被拍攝狀態”大致表現為采訪對象的“緊張狀態”和“拍攝表達”。因為鏡頭的存在和開始拍攝的影響,被采訪人的表現可能有異于正常情況,或緊張、表達困難,或者是出現做作的表達。針對此類情況,記者與攝像需要默契配合,通過對機位鏡頭的位置設定,調整與被采訪人的交流方式,最大限度上幫助采訪對象忘記鏡頭,弱化對于是否開機的關注,幫助采訪對象情緒真摯飽滿地自然流露,讓采訪過程順暢自然。
3.原始資料的素材增值
原始資料素材因其不可復制、無法重置、具有現場感、難以被補充素材取代而極具影像呈現價值,因此在采訪操作層面,需要充分搜集利用原始素材,對其進行素材的增值重組。需要注意的是,此類原始素材絕非局限于連續影像,同時還包括聲音、文字、圖片,以及環境背景、人物情感情緒等細節。
三、相關采訪禁忌
1.急于關機
任何采訪過程切忌急于關機。機器的開與關,一般會影響被采訪人的狀態及行為,我們經常會發現,當記者表示“采訪到此為止”時,被采訪人會處于較為放松的狀態,此時表達的信息或細節則可能是在正式采訪中無法獲得的。
2.忽視采訪對象
切忌因不感興趣或是主題先行而忽略采訪對象及其表達,采訪的目的是全面客觀的記錄,并從中發掘價值。同時,針對不同的被采訪人采取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對善言者耐心,對不善談者引導,即使離題漫無邊際,也需要禮貌應對,切忌喧賓奪主甚至爭論不休。此外,還切忌搶話插話,提出只能回答“是”或“否”的是非問題,或者是將個人觀點主觀強加給采訪對象等情況,忽略采訪對象。
3.主觀臆斷預設答案
采訪過程所積累的信息,可以促成記者對某一事件形成主觀印象,但是由于采訪過程中的事件也許正處于發展階段,結果無法預見,或是所掌握資料較為籠統或是片面單一,因此,切忌根據現有資料對事件進行主觀臆斷,或者妄加推測,預設問題答案,而是需要帶著問題發問,通過采訪過程還原真實。
作者:金鈺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