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制定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策略,將更好地保障大數據時代可視媒體資源的應用安全性。介紹了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特點,分析了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的常用技術,設計了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保護系統,并提出了建立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
大數據時代數字化資源迅速增多,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塑造開放、共享的信息生態。視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大部分數字化資源的獲取與視覺相關。而由視頻、圖像等構成的可視媒體資源,與傳統媒體資源相比,具有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也更加便于交流、傳播與分享。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移動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得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應用日益廣泛,成為人們存儲、展示和表達信息的重要載體。互聯網中紛繁多樣的可視媒體資源,以較低的價值密度和多樣的獲取方式,成為大數據時代重要的信息資產。然而應該認識到,網絡媒體可視資源存在異構、不可控性,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版權糾紛、信息被盜等安全隱患。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新變化,我國頒布了《關于規范網盤服務版權秩序的通知》等法律法規文件,用于對網絡資源進行版權保護[1]。但是僅從立法層面進行保護是不夠的,在我國各類版權糾紛高發的大環境下,還需要網絡資源運營平臺等相關利益主體,從技術、管理和服務方式等層面,強化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獲取的標準,并通過有效的版權保護策略與行業自律,真正維持網絡資源服務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特點
網絡可視媒體資源具有來源多樣、數據冗余和價值密度低等特征,大數據時代我國互聯網用戶的規模迅速擴大,視頻應用網站和新媒體工具迅速增多,為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生產、傳播創造了條件。
1.1價值密度低
網絡可視媒體資源擁有豐富的來源渠道,規模龐大,不同資源之間異構分布,傳播與處理速度快,可以迅速進行復制或拷貝,存在與大數據類似的特征。與非可視媒體資源相比,在大數據環境下網絡可視媒體資源往往呈現局部稠密、總體分散的分布特點,即不同資源之間關聯度不高,數據價值密度較低。因為并非所有可視媒體資源都具有可用價值,大量網絡資源的泛濫傳播,就給這些資源的處理、篩選增加了難度[2]。尤其是當下很多網站充斥著視頻資源,在給公眾帶來娛樂體驗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垃圾信息,如何從海量資源中去粗取精,如何借助可靠技術分辨具有極高價值密度的信息,這是網絡可視媒體資源應用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1.2數據冗余大
在信號傳輸過程中,大數據呈現全局稀疏分布是共有的特征[3]。對于視覺信號而言,大腦對于這些信息的處理有一個復雜非線性的過程,存在視覺刺激的高度選擇性,表現在顏色選擇、空間頻率選擇、方向選擇和感受野等級選擇等方面。這是因為本身腦容量有限,無法同時處理大規模信息,加上很多信息本身不具備應用價值,這就無須分配過多精力。與非可視媒體資源相比,網絡可視媒體資源本身具有分布稀疏的特點,使得人類視覺系統對其感知度不高,即人在瀏覽過程中對大量信息并沒有特殊的感知,而是迅速略過,這也決定了在數據處理中存在大量冗余。如何對這些資源進行清洗、過濾和提純,也是可視媒體資源應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3資源共享性
網絡可視媒體資源是人們在社交網絡中形成的,經過處理積累起來的可視媒體信息的集合。它們作為公共網絡信息產品,具有知識產品的屬性,能夠以較低的價值進行復制、轉發和傳遞,與非網絡產品相比更加易于分享。網絡用戶可以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在特定范圍內有組織地共享信息資源,以最少的投入成本,提供更多的知識產品,滿足更多網絡用戶的需求[4]。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共享性特征,是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提高公眾信息獲取和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開放性特征,在擴大資源覆蓋面的同時,也面臨版權保護、系統壁壘等限制,有必要借助可靠的版權保護措施,維持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與信息共享之間的平衡。
2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的常用技術
目前應用于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的技術較多,如大數據加密、身份識別、數字水印等常用技術,也包括影視基因、區塊鏈等最新技術,這些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將更好地支持版權保護工作。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規模日益擴大,引入適宜的版權保護技術,對相應的數字化內容進行全程知識產權保護,促使用戶合法合規使用,是保障媒體資源所有人權益的必要措施。
2.1用戶身份識別認證
對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保護,需要考慮用戶的身份鑒定、識別和用戶權限設置等問題。不同類型的資源具有不同的特征,但版權保護技術原理基本相同,可以通過賦予數字許可證書的方式進行保護。當網絡用戶在利用可視媒體資源過程中,可對授權文件進行加密,限制部分用戶的使用權限[5]。若用戶登錄注冊并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則由系統進行審核,在辨別無誤后提供對應的信息資源。若用戶無法提供可靠信息,則拒絕為其提供對應資源。部分可視媒體資源的使用,可以要求用戶提供指紋、手機驗證碼等信息,只有通過身份認證,方可賦予對應的使用權益。
2.2大數據加密技術
大數據加密技術是保護可視媒體資源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在媒體資源提交網絡之前,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密處理,當用戶瀏覽、下載和觀看這些資源時,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解密。大數據加密技術分為多種方式,如運輸過程加密、網絡空間加密等[6]。其中運輸過程加密即在網絡可視媒體資源傳輸階段,依托事先設定的調用程序進行加密,保障數據安全性。網絡空間加密是在數據傳輸前進行加密,避免運輸過程中遭受攻擊或破壞。大數據加密過程需要用到對稱加密算法和公鑰密碼算法,這也是保障信息機密性的必要方式。通信雙方可以使用相同的秘鑰,也可以設置不同的秘鑰,只有兩者秘鑰對應方可解密使用。
2.3數字水印認證技術
借助數字水印認證技術,可以在網絡可視媒體資源中設置特殊的水印標記,以一種安全穩定性好、不易覺察的方式,發揮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作用,也可以將其作為數字化內容的鑒定證明。這種技術并不會改變數字化內容,可以保障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正常傳輸使用,也可以借助水印標識對內容進行判斷,分析是否存在外部攻擊,以及時進行修復或發出警示。它是實現版權保護的可靠方式,標識了數字化產品的所有權,可以用于發生糾紛時確認版權,提高糾紛處理效率[7]。根據原始數據格式的差異,可以選擇網絡水印、圖像水印、視頻水印等多種認證方式,嵌入的內容可以是文字、序列號或圖片,一般隱藏在原始數據中,能夠抵抗傳輸與應用過程中的破壞性操作。
3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
版權保護系統框架根據大數據環境下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特點,筆者參考OSI模型原理,構建了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保護系統,從版權加密認證與維護等角度切實保障資源利用的安全性,如圖2所示。
3.1建立數據稀疏計算模型
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具備的分布稀疏性特征,使得在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處理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冗余數據,也增加了對存儲空間和帶寬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提升對大規模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處理效率,就需要建立數據稀疏計算模型,對網絡可視媒體資源進行抽樣分析,在挖掘其中價值稀疏性基礎上,掌握可視媒體資源的非線性統計特征,為后續稀疏計算提供依據。以數字圖像資源為例,可以將這些媒體資源劃分為多個小的時間片段,形成多個層級的矩陣,然后通過矩陣優化的方式進行計算,從高低維特征與變換域統計特征角度,對這些資源進行稀疏感知分析,然后通過特征提取和統計編碼的方式獲得數據稀疏表示,在數據清洗和冗余存真基礎上,為數據實時計算提供支撐。
3.2可視媒體資源版權加密認證
做好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加密與認證工作,是保障這些資源順利流通的關鍵。而常用的數字水印認證方式,要求用戶移動終端具備水印嵌入、識別和檢測功能,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為此,可以根據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大數據稀疏采樣結果,選取其中的重要資源進行加密處理,實現大規模資源的選擇性加密[8]。同時設計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認證協議,基于稀疏計算模型生成感知信息,在數據挖掘過程中濾過冗余信息,保障可視媒體資源的良好秩序和完整性。在認證過程中可以提取感知信息,并與云端既有信息進行實時匹配,實現對可視媒體資源的有效性檢測。3.3可視媒體資源審計跟蹤在應用網絡可視媒體資源過程中,可以引入可見水印技術,直接宣示數字化內容的“主權”,提高版權審核與跟蹤的效率,更好地開展版權保護工作。與不可見水印相比,可見水印無需進行額外檢測,能夠實現自適應嵌入,并以半透明的呈現方式,對外宣示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使用權益。在借助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系統提供服務過程中,可以將可視媒體資源追蹤和可見水印技術結合起來,并在各個階段實現服務內容跟蹤識別,對用戶的不正當傳播行為進行警告與制止。或者將可逆信息隱藏與數據加密技術相結合,設計可逆可見水印方案,為用戶提供具有清晰水印的可視媒體服務內容,而授權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是否在獲取服務后去除水印。
4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
權保護體系的構建大數據時代網絡可視媒體資源規模龐大,立法與司法保護是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雖然形成了與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相關的法律框架,但依然存在立法滯后的問題,這就需要法制、技術、媒體、用戶等共同發力,構建可靠的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體系,協同推進新媒體版權保護事業發展。
4.1強化立法與司法保護
我國與網絡媒體可視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等。2011年國務院第三次修改《著作權法》,針對互聯網環境下媒體資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版權保護措施,對部分概念進行了細化,指出故意破壞技術措施、擅自刪改網絡作品、未經授權傳播電子信息等行為,都應該接受行政處罰。而《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作為我國首部新媒體版權保護行政法規,為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版權保障,提供了完整的行政救濟程序。作為版權行政執法機構,國家版權局與各級人民政府,強化了對網絡資源版權侵犯的懲治力度,明確了新技術引發版權糾紛的確權問題,讓行政執法不越界、不姑息、不遺漏。
4.2創新技術保護措施
加大對網絡媒體可視資源的技術投入力度,探索版權所有人、網絡服務商、用戶和諧共存的媒體資源服務環境,這是保障網絡版權的關鍵一招。我國《著作權法》中也要求,權利人可以通過技術保護措施,限制非法的瀏覽、復制與傳播行為。目前常用的網絡版權保護技術,包括水印認證、身份識別、影視基因技術等。版權所有者有必要及時引入新技術,或者借鑒最新版權保護技術方法,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例如,2008年奧運會上應用的影視基因技術,以精準的音頻特征提取與內容識別管理,對疑似侵權行為進行警示與攔截,保障了會議舉辦期間的網絡媒體轉播版權,也制止了各類不良行為。
4.3建立媒體自律機制
大數據時代網絡媒體資源應用廣泛,如這些資源受到版權侵犯,不僅影響到單個媒體組織的發展,也可能影響整個行業的秩序。要想切實保障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應用安全性,不僅需要行政部門發力,也需要網絡媒體行業的自律。研究表明,近年來無論是公眾個體還是媒體組織,都提高了對知識版權的重視。大眾版權意識的覺醒,也催生了各類版權保護組織。他們以自發的方式形成聯盟,通過宣傳版權保護知識,借助司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旨在推動網絡媒體版權保護落到實處,也促進了我國版權立法工作的順利實施。例如,2010年百度、淘寶等多家企業,與我國移動互聯網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產權保護聯盟,以非盈利協調機構的運作方式,為保障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保護貢獻力量。當然在強化媒體自律基礎上,網絡資源運營平臺還需要對用戶行為進行規范,讓廣大用戶明確資源使用邊界,并以科學引導與教育提高用戶信息道德素養,形成全社會尊重版權的良好氛圍。
5結語
大數據時代網絡媒體迅速發展,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娛樂休閑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的傳播,對于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互聯網的開放性,增加了網絡可視媒體資源版權侵犯的風險。為了有效地處理網絡媒體資源版權問題,國家應該盡快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鼓勵公眾參與到網絡資源版權維護工作中來,并通過行業自律與相互監督,營造良好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環境。
作者:王露瑩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