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統計學專業就業能力的培養路徑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際勞工組織(ILO)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個體獲得或者保持工作,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變化的能力[2]。國內比較早研究就業能力的學者鄭曉明[3](2002)認為,就業能力是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了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本領。謝志遠[4](2005)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在校期間通過學習或實踐而獲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晉升的能力。綜上所述,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實踐、實習等途徑實現獲得、保持和應對工作的能力,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力。知識能力包含專業知識能力和通用知識能力,素質能力包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等。鄭曉明、謝志遠等對就業能力的內涵、概念進行了解析;崔玉孌、陳均土等綜述了國外就業能力的研究情況及提高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啟示;甘瑁琴、周燕、黃鶯等對管理類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培養對策進行了研究。以上研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史秋衡、肖云、何苗等通過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調查定量討論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及需求差異。目前還沒有研究針對統計學專業和河南省區域。
一、數據的搜集與獲取
在《河南省統計學專業就業能力及要求》的調查中,將調查問卷劃分為在校學生卷、畢業生卷、用人單位卷和教師卷,對統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及基本能力要求、在校生的認識、用人單位對統計學專業學生的要求、教師的意見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從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教師四個角度比較不同主體的認識差異,以期改進統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提高統計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用四套問卷,對鄭州市某高校近幾年的統計學專業畢業生及其用人單位、在校的大三、大四學生、統計學專業的全部教師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各類問卷350份,收回325份,回收率92.86%,調查結果有效。
二、河南省統計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分析
從調查結果看,河南省統計學專業就業崗位多在經濟管理領域,就業的工作崗位有國有企業統計人員、政府相關部門職員、金融保險業職員、民營工業企業管理人員等,多屬于文職人員或者企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其中,30%左右的學生從事與統計相關的工作,70%左右的學生從事管理工作或者服務性工作。綜合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和專業教師的調查結果,統計學專業總體的就業能力較強,具備經濟學、管理學和統計學多學科的學習背景,使得學生在用人單位能夠適應統計、綜合管理、市場營銷、數據分析、證券投資等不同崗位的要求,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但從問卷中也發現統計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一些不足:
1.自我認知不清晰,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
統計學專業學生求職過程中,存在盲目、無計劃、茫然的行為,這一現象可能存在于許多專業。對“大學期間的規劃”的調查顯示,僅26.8%的學生對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實踐等活動有計劃,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對就業方向有大致的規劃,這部分同學就業能力較強,就業時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和單位。73.2%的學生在大學四年較少計劃或者沒有計劃,按照學校安排的教學計劃完成學習任務,自我認知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相對劣勢,行業觀念淡薄,對未來就業和工作方向沒有明確的目標,這些同學的就業優勢不明顯,競爭力有限,工作機會比前者要少一些。
2.就業觀念略顯偏頗,偏好穩定的國有單位
對“就業單位選擇偏好”的調查顯示,統計學專業學生對待遇穩定、工作壓力較小的機關事業單位偏好最強,其次是金融企業、國有工業企業,三個單位的比例分別是78.6%、66.4%和56.8%。偏好穩定性強的用人單位是每位同學的本能選擇,但從區域經濟單位的構成看,這三類單位多屬于大型單位,在河南省的比例較小,不足10%,90%的企業為民營企業。因此,統計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觀念略顯偏頗,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求。
3.知識儲備與實踐能力需加強,與用人單位要求有一定距離
從學生問卷和用人單位問卷的調查結果看,對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力的認識上有差異。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在具備管理知識、人文知識修養、外語水平、專業知識的基礎上,63.3%的用人單位認為還需要了解工程技術類知識、機械制造類等理工學科的基礎知識,為在工業企業工作提供基本條件,學生在后者的學習上略顯欠缺。65.8%的用人單位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部分學生工作后存在進入角色時間較長、動手能力不強、靈活應變能力不足等問題。從學生角度看,學生認為專業知識、英語水平、管理類知識等知識能力更重要,對通用知識能力重視不夠;從素質能力看,學生認為最重要的三種能力是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通過結果對比,學生的認識和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學生工作后不能馬上適應工作崗位、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原因。
4.學科理解力不夠,與工作崗位結合不密切
統計學專業的專業知識工具性較強,通過搜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和規律,繼而提出決策是專業特點和優勢。對“統計學專業知識的應用”調查顯示,選擇“經常應用”的比例高達67.3%,這些同學在就業崗位中經常應用大學期間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統計思維模式基本形成,習慣利用數據發現規律和問題,并能夠輔助日常工作,對統計學專業知識的學習持肯定態度。選擇“較少應用”和“不應用”的比例總計32.7%,這些同學在就業崗位中較少應用大學期間的專業知識。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對統計學學科的理解力不夠,不能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工作的輔助工具,與工作崗位的結合不夠密切。
三、河南省統計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對策
參考上述的調查結果,針對河南省統計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以提升統計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完善“知識”+“素質”的復合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現有的統計學專業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力的培養主要依靠專業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知識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專業知識和通用知識的實際應用體會較少;素質能力的提高部分依靠教學計劃中有限的實踐課程,如畢業論文、專業實習、認識實習等實現,考核的方式比較簡單,對學生的素質能力提高效果有限。結合前述的調查結果,逐步完善“知識”+“能力”的復合培養模式,在培養寬厚學科基礎、扎實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大實踐課的力度,注重學生經驗的積累,既強調統計學專業的工具性和方法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力的同步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2.營造師生共贏的學術環境,加深學生的學科理解力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調研活動,營造自由、寬松、積極的學術環境。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的課題和調研,積累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經驗和思路,鍛煉學生的文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素質能力,達到所學知識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目標,加深對統計學學科的理解。教師可以拓寬自己的研究思路,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贏。
3.鼓勵學生構建自我完善模式,樹立職業規劃的意識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素質能力的相對優劣勢,鼓勵學生構建自我完善模式。就業能力是融合知識和素質的綜合能力,既可以反映學生通用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積累厚度,也可以反映學生應變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在大學期間,學生要樹立職業規劃的意識,依據自己的綜合實力、興趣愛好、專業特點,大致判斷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意識地選擇與未來職業有關的課程、實踐活動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如辯論賽、創新大賽、創業大賽、挑戰杯、建模大賽、校企合作、校園社團等,積極尋找與統計學專業相關或者相近的工作機會,促使學生體會和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找尋并逐步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個人的就業能力。(本文作者:席雪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