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務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商務英語教學偏重英語語言文化與商務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知識的滲透,直接導致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不能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文化,造成了商務溝通中的卡殼現象。這種現象既影響學生畢業后在對外商務交流中的有效溝通,又不利于對外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從過分強調英語和商務知識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師資匱乏等五個方面,分析了造成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的原因,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文化失語;跨文化溝通;應對策略
一、研究的背景
美國語言學家ClaireKramsch說過“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密不可分。”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通過語言得以傳遞,語言的學習歸根結底應是文化的學習。就文化自身而言,定義有上百種,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由此可見,單憑一些語言技能的課程難以達到文化學習的目的,基于此,不少高校紛紛開設英語相關的文化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英語文化課程作為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個人的成功不可忽視。但不少學校卻忽視了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過分偏重英語文化教學而忽視中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從而直接導致學生不能用英語準確地表述中國文化,這也將影響畢業生日后在對外商務交流工作的溝通。2013年10月,商務英語專業教學協作組承擔了《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商英國標”)的起草,經多次論證,最終形成《商英國標》,其中明確提出,“商務英語專業旨在培養英語基本功扎實,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掌握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國際商法)等相關基礎理論與知識,熟悉國際商務的通行規則和慣例,具備英語應用能力、商務實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能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人文素質的培養放在了突出位置,而且在商務英語專業知識要求中,中國文化知識也被列入跨文化知識的組成部分。盡管如此,目前教學中,中國文化課程的教學未得到足夠重視,與普通英語專業一樣,學生在交流中所呈現的卡殼現象也已凸顯。袁芳(2006)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對英語文化中的莎士比亞、馬克•吐溫等并不陌生,而對自己的先祖孔子卻不夠熟悉,只知道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中文名而不知英文怎么表達。基于此,本文對造成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商務英語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并就此提出了應對策略,以期對商務英語教學有所啟迪。
二、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匱乏的原因分析
(一)商務英語教學過程中對漢語文化的漠視語言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文化的學習絕不是單一的英語文化學習,而是兩種語言文化的交融。然而就當前而言,“由于顧及英語的‘原滋原味’,語言中處處透露著英美國家的文化氣息”。各類英語教材所選取的文章少有涉及中國文化,雖然由葉興國教授領銜主編的一套商務英語《綜合教程》課文選取了一些外媒對中國報道的文章,但由于受此套教材難度所限,不少開設商務英語專業的院校并未選用。學習英語,多讀地道的英語作品并沒有問題,然而正像Widdowson(1991)所說的,“交流本身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交流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MaKay也指出,“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應當屬于所有使用者,英語教材應當吸收使用者的文化。”這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的西方人士大都是通過英語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作為中國學生必須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真正建構起對外溝通交流的橋梁。然而,當前商務英語教學仍片面強調目的語文化教學,如果說以往外語教學中,由于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導致了國際交往中的交流障礙,那么,中國文化含量幾近于空白的情況,對國際交流的負面影響則更為嚴重。這足以引起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的重視。
(二)過分強調英語和商務知識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語言,其在中國教育中的重要性被過分強調。學生學習英語的年齡越來越小,學習的年限越來越長,從幼兒到博士,甚至終生。此外,英語考試名目繁多,包括國考中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英語專業四八級以及國外的雅思、托福、托業、國才考試以及劍橋商務英語考試(BEC)等,這無不在傳遞著英語以及英語運用的重要性。商務英語專業與普通英語專業不同,它除了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還強調商務知識的獲取。因此,諸如經濟學、國際貿易、管理學、商法等商務知識也都被林林總總地加入了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方案中。當然,這些知識對于培養國際商務英語專業人才著實重要,但反觀培養過程中母語文化的地位就顯得十分尷尬。國內對于國人尚沒有相關的中文考試,學生只要通過了高考,中文課大都就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雖然大學一年級,也開設有大學語文課,內容大部分是“熱剩飯”,一方面是大部分內容與中學內容重復不能吸引學生興趣,另一方面是課程講解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根本難以起到中國文化的深層傳遞的作用。曾洪偉就曾指出,在中國文化教育正將進入佳境之時,中國學生卻被強行斷掉了中國文化之奶。在此之前學生所學的中國語言文化內容僅僅觸及中國文化的表層,遠未深及其內核。也就是說,中國學生對真正屬于中國文化內核與精髓的東西并沒有真正地接觸與了解,如此,他們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價值。由此看來,無論英語語言文化學得多么的透徹,而對自身的中國文化理解不夠,這如何能夠實現用英語來準確表達中國文化?此外,如果只是熟悉英語文化中的商務文化知識,而對母語文化中的商務文化知識充耳不聞,這如何能真正培養出學跨中西的跨文化商務溝通人才?
(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尷尬處境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從哲學思想、習俗、文學作品再到商業文化,極其豐富。然而目前在大多數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英文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高校并不多。此外,本門課程一般都被作為選修課,從20~34學時不等。由于課時少,而課程所涵蓋的內容多樣,術語的英文詞匯量大,文化背景繁雜,備課任務重。加上課程設置中缺少前后承接,該課本身所涉及的學分又不多,測試方式也過于隨便,因此這也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英文版中國文化教材及參考書匱乏近些年來,英文版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或中國文化課程的教材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流行比較廣的有:張豈之教授的《中國傳統文化》英文版,葉郎教授的《中國文化讀本》英文版和楊敏教授的《中國文化概覽》英文版,上述教材雖說也可為經典,但數量有限實在難以全面而深入地涵蓋博大的中國文化。此類書目也僅僅是對中國文化起到通覽和導讀的作用。對于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思想和文學流變等內容,教材中都很少論及,大部分只是事件和知識點的羅列而缺少對比和啟迪性。此外,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參考書、工具書和課外讀物極少,除了一本教材之外,教師備課和學生課余都很難找到全面和標準規范的資料,即使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也是零零碎碎的,而且不同的資料對于某個術語的英文表達也不統一。這些都造成了中國文化課程教學諸多不便,導致英語學習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
(五)中國傳統文化(英語)師資匱乏目前,滿腹中國傳統文化的非英語專業教師不能用英語授課,而英語專業的大多數教師又往往缺少漢語文化知識,也不能很好地用英語順利表達中國文化。鄧鳳英、敖凡(2005)對50名高校英語專業教師的調查表明“無論是就中國文化本身的內容,還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而言,英語專業教師的知識都有一定的欠缺,這種知識欠缺必然會影響到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
三、提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應對策略
(一)樹立民族文化的意識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質,沒有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沒有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跨文化交際中就難免處于屈從的地位。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會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向外國人介紹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讓外國人能準確地了解中國文化并熱愛中國文化,這符合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的大趨勢,當然這也是英語學習者的重大歷史使命。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以平和的心態,在跨文化交際中,既要重視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又要重視對自身文化的發掘,警惕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
(二)提高中國文化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分量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到畢業,中國文化的學習應貫穿其中,不僅要開設英語文化方面的課程,同時還應開設中國文化課程,體現出中國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用英語表述和釋義中國文化的能力。比如,增加一部分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可以是寫作,也可以是閱讀;也可以是人文知識,也可以是翻譯,這樣一來,以競賽或考試為導向也許能夠更加直接快速地凸顯中國文化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此外,在優化課程設置方面,高校自身不僅要充分認識中國文化課程在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相關的教育部門也應積極采取行動,邀請國內外英語專家和中國文化專家共同研討,總結和交換成功經驗,征求意見和建議,建設相關中國文化教材,定期組織中國文化的教師進行培訓。只有中國文化教學得到教學計劃的支撐和保證,學校、教師和學生才會增強對中國文化的重視。換言之,也只有確保了中國文化課程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應有地位,才能逐步減少在跨文化交際中卡殼現象的發生。
(三)加強中國文化術語英語表達的規范性研究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從事國際商務相關工作,還需在國際商務及跨文化交流中充當橋梁,從而實現有效溝通。然而事實上,當一些熱衷中國文化的西方商務人士懷著敬意,探詢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思想真諦和飲食習俗的內涵時,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乃至一些教師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國文化術語及特色詞匯的英語表達研究,對于許多中國文化術語或是特有的事物名詞在不同資料中說法不一的問題,應組織相關中國文化專家、英語專家乃至海外的專家展開研討論證,做出規范和標準統一的英語表達方式。
(四)提高商務英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商務英語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和商務知識,而且還需熟練地駕馭中英文化能力,因此,商務英語教師承擔著語言和商務知識的教學任務,承擔著傳授中西文化的使命,應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在不斷增強自身英語業務能力的同時,深入學習中國文化的精髓,廣泛涉獵各類經典乃至最新的文化元素,積極探索文化的深層次內涵。此外,可開展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網絡教學或者是像翻譯師資性質的定期培訓,增強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素質。
(五)革新教學方法課堂上大量采用對比教學法,通過對中西文化的對比,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例如,在商務禮儀課上可以把西方節日和習俗與中國傳統節日和飲食習俗做比較介紹等,在神話、文學、思想、習俗等方面,中西方都是具有可比性的。在文化教學中采用對比原則,可以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層了解和鑒賞能力。此外,通過對比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用英語闡釋中國文化的能力。總之,從對比中了解兩種文化傳統,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加深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諳熟以及準確表達。文化是具有共性的,在看到文化差異的同時,還應該關注文化之間的相似和可比性,積極地探索中西文化在各個層面以及領域的相似點,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平臺,從而實現在平等基礎之上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2]王宗炎.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懷佩欣.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使用英語從事商務活動的人文素質[J].國際商務研究,2006(3).
[4]王立非,葉興國,嚴明,彭青龍,許德金.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3).
[5]袁芳.試析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地位與作用[J].外語教學,2006(5).
[8]馮春波.我國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欠缺型失語癥"原因分析[J].石河子大學學報,2011(2).
[9]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10]曾洪偉.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4).
[11]鄧文英,敖凡.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5(4).
[12]譚念.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地位[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5).
作者:賈和平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